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24|回復: 0

[儒家文化] 怎样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威信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25 22: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言汤布明武德,以宽政代桀虐政,兆民以此皆信怀我商王之德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布昭,张居正〖尚书直解〗:『布,是敷布。昭,是昭著。』圣武,张居正〖尚书直解〗:『圣武,是以德为威的意思。』允,〖尚书〗中的允,大多是信的意思。惟我商王成汤,广布昭明他的威德,以宽和之道取代残暴之政,天下亿万民众都相信他,怀念他。言汤布明武德,以宽政代桀虐政,兆民以此皆信怀我商王之德也。说的是汤王广布威武之德,以宽和的仁政代替了夏桀的虐政,天下亿万民众都因此诚心信任并感念我商王的美德。

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

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

领导者都希望有威信,让大家信任自己、一呼百应。怎样树立威信?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做领导的带领大家做正当的、正确的事,还有谁敢做不正当的事?所以,领导者需要做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自己能够做到,才要求别人做到,比如自己不贪污腐败、不放纵五欲六尘,才要求别人也不去做。正己化人』,才能约束天下。现在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得力,不能够深入人心,就是因为把道德教育变成了说教。道德教育和一般的学问、学术不同,要依靠在上者的行为去带动,而不是仅用言语约束别人。自己没有身体力行,没有把正确的做出来,别人看不到榜样的力量,自然不会信服。

〖论语〗中说:『君子信而后谏』,首先建立信任,彼此之间有了信任才去劝谏、引导、教导。如果没有信任的基础,即使是父母也很难把孩子教好;上司很难把下属教好;老师很难把学生教好。比如,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怎么来的?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做什么,他不去做,父母可以打他、骂他,他迫于身体弱小,不得已去做父母要求的事。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体一天天地强壮,父母再让他去做什么,但是自己都没有做到,孩子就会产生逆反,『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虽然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但是他有这种念头,心里不信服,所以也不会去做,这就是逆反的真正来源。比如,父母教导孩子要孝顺、要看到父母的需要,结果孩子马上就起了念头,『你对爷爷奶奶都不好,还叫我孝顺!』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就没有信任。

既然『信』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威信?首先,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是『道德之威』。因为有德行而形成的威信,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从内心佩服。即使是一个恶人,面对有德的人、堂堂正正的人、有浩然之气的人,也会从内心敬佩他。为什么?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人自己造恶,习气很重,一时不能改正,但当他真正遇到有德行的人,仍然会生起惭愧心。

所以,信任不是求来的,而是自己的德行感召而来。就像老师授课也是一样的道理,讲的是同样的内容,学生复讲老师的课程,但是讲出来的效果、摄受力不一样。因为学生和老师的力行不一样,信心没有老师那么足。所以,首先要深入经藏,这种程度要够。第二,力行得要够。一个人真正力行,证实了所学的内容才真正有信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就是在生活中练习、力行。历史上,教学最有效果、最有影响的是孔老夫子,因为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老夫子没有财力、权力、势力,但是弟子三千,对他不离不弃,还有七十二贤人都有所成就。因为他说的每句话,都身体力行地做到了。

〖说苑〗记载,大禹治水时,民众跟他奔波劳苦却没有怨言,因为大禹本身有德行,能够取信于天下人。大禹说:『假如老百姓连吃的食物都没有,那就不可能指使他们。』大禹治水付出巨大的艰辛,老百姓也非常辛劳,却没有人抱怨、讲条件,喊苦喊累。为什么?因为大禹身先士卒,自己很辛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目的是疏通水道,减少水患,并且把水引到农田去灌溉,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否则水患一来,百姓就会流离失所,甚至连性命都难以保全。所以,百姓非常信任大禹,他所做的事情老百姓都心悦诚服地配合。如果他所做的事业对百姓没有真实利益,就很难让百姓心甘情愿地付出辛苦。就像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不顾及百姓的疾苦,只想着自己的私利,那么老百姓对他所说的话、颁布的制度政策也不会配合,对他也不会升起信任。

所以,假如我们的孩子、学生、下属,听到我们提出的要求时,内心都认为:父母是为我好,老师是为我好,领导是为我好。他们一定是心甘情愿地做,不需要太多督促。

〖史记〗中记载了最高的管理境界是使百姓『不忍欺』。孔子的弟子子贱治理单父时,就达到了『不忍欺』的境界。巫马期去微服私访,想了解子贱治理单父到底有多好,于是趁着夜色来到单父,看到一个人在夜色下捕鱼,但奇怪的是这个人捕到很多鱼,看了看,又把鱼放回河里。巫马期走上前问:『为什么您捕了很多鱼,又把它们放回去了?』这个人回答:『我们的长官子贱告诉我们,不要捕杀还在生长中的小鱼,而我刚才所捕上来的恰恰是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所以我又把它们放回去了。』

巫马期听后很感慨,向孔子禀告说:『子贱治理单父能够达到即使没有人监管,也像有严刑峻法在身边,不知道他是怎样达到这种境界的?』孔子说,一个人对身边的人有精诚之心,自然会影响到远方,他就是把这种方法运用到管理之中。可能捕鱼的人并没有见过他们的长官子贱,但是子贱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心却能为他所感受到,因此,他颁布的每一个制度百姓都愿意配合,所以就达到『不忍欺』的境界。

因此,要取信于人,首先必须本身树立道德,要有爱天下人的仁慈之心,肯于真诚付出。此外,还要有智慧和能力。因为如果仅仅有为对方好的存心,也愿意真诚付出,但是给人指引的方向是错误的,给出的建议违背道德,甚至好心办坏事,或者越付出使人越有压力、越反感,这就是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而智慧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入经典,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不明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所以,好心指引别人方向,却把人指向歧途,使得别人越努力离目标越来越远。什么目标?明明德的目标、觉悟的目标、成圣成贤的目标。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为了开启自性明德,直至成圣成贤。现在人觉得这很好笑,说:『我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成圣成贤?而且有钱有权是实实在在的,受人尊重的。』读书目的变成了志在赚钱。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是顺着人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心来指引,而不是顺着帮助对方觉悟、提升境界的方向指引,虽然让人得了一时的好处,获得物质利益,但实际上并不利于走向觉悟之路,甚至还因此堕落。所以,必须要好学,善于深入经藏,这样才能给别人智慧地指引方向,同时要适应对方的需要,不能把自己的状态、水平强加于人,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别人。说法契理契机才是真正的智慧,有道德、有智慧,悲智双运,才能真正取信于人,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

〖群书治要·中论〗中讲:『故人君苟修其道义,昭其德音,慎其威仪,审其教令,刑无颇类,惠泽播流,百官乐职,万民得所。则贤者仰之如天地,爱之如亲戚,乐之如埙篪,歆之如兰芳,故其归我也,犹决壅导滞,注之大壑,何不至之有乎?

这句话比喻得很形象。如果君主能够修明道义,彰显自己美好的声誉,谨慎自己的言语威仪,审慎地施行教化和政令,刑罚没有偏颇邪僻之处,恩泽广泛流布,百官都安于自己的本分,以尽职尽责为乐,万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那么,贤德的人敬仰君主就像敬仰天地一样,爱戴君主就像爱戴自己的父母亲人一样,快乐得就像听到了埙篪合奏发出的美妙音乐,愉悦得就像闻到兰草的芬芳。贤德的人纷纷归附,就好像刚开闸的洪水流向山谷那样顺畅,哪有贤德之人不来归附的道理?所以,根本问题还在于领导者本身是否具有美好的德行。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