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92|回覆: 0

[儒家文化] 做事要取中道,無過無不及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21 13: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做事要取中道,無過無不及

做事要取中道,無過無不及

子曰:『導千乘之國,導,謂為之政教也。敬事而信,為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也。節用而愛人,節用,不奢侈也。國以民為本,故愛養之。使民以時。』不妨奪農務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

導,通行本中寫作『道』。馬融註解:『道,謂為之政教也』;包咸註:『導,治也』,治理。乘,兵車。在古代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就是大國,所以『千乘之國』就是大國。這句話告訴人們,治理大國的綱領具體有五條。

敬,【說文解字】解釋:『肅也』;【釋名·釋言語】中解釋:『警也,橫自肅警也』;包咸註:『為國者舉事必敬慎』。『敬慎』和『肅警』的意思相同,所以敬可以解釋為敬慎、謹慎。【說文解字】解釋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人言為信,是會意字,誠信的意思。節,節儉。【賈子·道術】中解釋:『費弗過適謂之節』,費用不超過適宜的範圍叫做節。用,指財用。人,民。為了避免和『使民以時』相重複,所以用『人』字。

使民以時』,古人運用老百姓的勞力進行公共事務的建設,如築城、防守、用兵等,都要在農閒的時間,不可妨害農時。『春秋時,兵爭之禍亟,日事徵調,多違農時,尤治國所宜戒也』,春秋時兵事很多,每天都徵調兵力,很多都會違背農時,這是治國特別應該警戒的。

這五條綱領視為治國的五條基本綱領。雖是治理大國的綱領,但是對於治理小的國家、企業單位、公司行號,乃至於治家,其中的道理原則都非常適用。

導千乘之國』,治理大國如此,治理小國也是如此,道理原則不會改變。第一條綱領叫做『敬事』,即盡忠、盡職、負責。佛教寺院中,第一座建築物是天王殿。天王殿供奉着四尊天王。第一尊叫持國天王,教導人們負責盡職。『持』,主持。『國』,國家。怎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各自的責任、工作、本分,如果每一個人都負責盡職地把自己的本分做好,社會一定和諧,國家一定能夠治理好。所以,持國天王手中拿着一把琵琶。琵琶有表法的含義,告訴人們做事要取中道,無過無不及,就像琵琶的弦,調得太松,彈不出美妙的聲音;調得太緊,弦就會崩裂;只有調得適中,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所以,儒家講『中庸』,佛教講『中道』,都是教人們做事無過無不及,才能負責盡職地把本分做好。

當然,這些塑像並不是神明,讓人們去頂禮膜拜,以求升官、發財,而是傳達教育的含義,是一種高度藝術化的教學方式。遺憾的是現在很多地方把佛教變成宗教,人們在寺院裡做經懺佛事,為去世的人服務。更有甚者把宗教變成迷信,例如一些人帶着錢去各大寺院供養、布施,回來之後仍然違法亂紀,最後被抓起來了,還埋怨說:『佛菩薩不靈,沒有保佑我。』這是一種誤解,就是把教育變成了宗教,甚至變成迷信,而沒有理解塑像的文化教育內涵,沒有依教奉行,當然不是聖賢人真正的弟子。佛教的本質是教育,卻被現在一些人誤解了。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夙夜在公』

魏徵等人編輯【群書治要】為人們做了敬事的榜樣。魏徵受唐太宗的命令,編輯一部書供唐太宗施政作參考。魏徵接受命令後,從一萬四千多部的古籍之中精挑細選,選出68部,又從這68部精挑細選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概括出來。最終用短短50萬字的篇幅,50卷書,68種典籍,就把唐朝以前經史子的精華概括出來。學習傳統文化從哪裡開始?特別是領導幹部,學習傳統文化、讀歷史就要從【群書治要】開始,因為【群書治要】是傳統文化精華中的精華,讀這部書用力少而得到的效果好。魏徵把這本書呈給唐太宗後,唐太宗每天手不釋捲地閱讀,說:『使我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卿等力也。』使我遇到事情不迷惑,能夠考察借鑑古代的經驗,都是得益於這一部書,全是你們的功勞。如果魏徵接受任務後,對於編撰之事並不認真負責,所選取出的東西也不一定符合道,不一定是對治國平天下有幫助,那麼就不是敬事的態度。

『敬事』後面講『信』,與民要誠信。關於信,古人強調了很多。【弟子規】上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凡是說話都要認真負責,不能故意說欺騙別人的話。當然,有時候人做不到誠信並不是因為故意要說欺騙別人的話,而是『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因為自己當時沒有認真思考條件是否成熟,輕易地答應別人,答應之後才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或者時間不夠、精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這樣就很難實現諾言,也就失信於人。特別是現在很多人喜歡喝酒,喝到高興時就得意忘形,說:『這件事就交給我辦』,輕易地承諾別人。第二天酒醒後才發現事情並不是很好做。如果不做,答應了別人;如果去做,可能又違反很多國家的法律制度,進退兩難。

對於國家領導者來說,講求信用也是至關重要。【群書治要·孫卿子】中說:『齊桓、晉文、楚莊、吳闔廬、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他故焉,信也。』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越王勾踐都是偏僻狹小之地的國君,但後來能夠威震天下,使中原諸國感到威脅,就是因為他們講信用。『是所謂信立而霸也』,這就是因為建立信用而稱霸於諸侯。

不務張其義,濟其信,唯利之求,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內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不致力於伸張自己的道義,成就自己的誠信,反而唯利是圖,在國內不顧後果地欺詐人民、追求小利,對外不顧一切地欺詐與自己結盟的國家,以追求大利。不好好治理自己已經擁有的,而常常想侵占別人所有的。

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得其上矣。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如果這樣,臣子和百姓就沒有不以欺騙之心對待君主的。君主欺騙臣民,臣民也欺騙君主,必然導致上下分崩離析。

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謀日行,而國不免危亡。』這樣,敵國就會輕視他,與他結交的國家也會懷疑他,權術陰謀日漸猖獗,以至國家不可避免地出現危機、滅亡。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沒有遵行禮義誠信,而是專門靠玩弄權術陰謀治國。所以,領導者能夠與民誠信是最重要的。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