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9|回覆: 0

[儒家文化] 『仁』要從心地上用功,而不是追求形式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9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仁』要從心地上用功,而不是追求形式

『仁』要從心地上用功,而不是追求形式

【群書治要·傅子】中說:『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如果上位者喜歡德行,下邊的人一定會隨之響應,把修身作為最重要的;如果上位者喜歡言談,下邊的人就會在言辭上極盡修飾。

修行則仁義興焉,飾辯則大偽起焉,此必然之徵也。』如果人人都重視修養德行,天下就會興起仁義之風。如果人人都修飾自己的言辭,比如很多人學演講、口才,自己沒有實際的德行,而學習很多演講之術,社會就會興起虛偽、偽詐的風氣,這是必然的道理。

德者難成而難見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悅者也。』德行的成就很難,也很難顯現。古人說:『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十年苦讀聖賢書,有修身的基礎才去參加科舉考試,治國平天下。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因為古代讀書都是聖賢書,三日不讀書私心就會生起,按照自己的意思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所以,德行很難修成,也很難顯現,但是空論很容易撰寫,容易討人喜歡。特別是善於察言觀色的人,領導喜歡什麼就說什麼,說出的話討得領導喜歡就被加以重用,如果是這樣,社會就會興起詭詐之風。

先王知言之易,而悅之者眾,故不尚焉。』古聖先王知道美言好語多數人都愛聽,喜歡讚嘆、不喜歡批評。【弟子規】中說,如果只喜歡聽讚嘆的言語,就會有很多諂媚巴結的人來到面前;如果喜歡聽勸諫的言語,別人看到你有過失就會直言相勸,敢於犯顏直諫的人就來到身邊。一般人沒有學過聖賢教誨,喜歡別人讚嘆、表揚自己,而不喜歡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別人也會投其所好,專門說自己愛聽的話。古聖先賢知道好聽的言語容易說,而且多數人愛聽,所以並不崇尚言談。

不尊賢尚德,舉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悅取人,則天下之棄德飾辯,以要其上者不鮮矣。』如果不崇尚美德、倡導善行,而是因為使自己高興的一句話就選拔人,則天下拋棄道德、粉飾巧辯,並以此要求君主封賞的人不會少。為什麼?『德難為而言易飾也』,提高道德修養很難,但是巧言偽飾很容易。

夫貪榮重利,常人之性也』,貪求榮譽、看重財利,這是一般人的通性。『上之所好,榮利存焉』,上級領導、君主的喜好,其中就有榮譽和財利。『故上好之,下必趣之,趣之不已,雖死不避也』,君主的喜好中有榮譽、財利,所以對於君主喜好的,百姓就會屈從,而且不停地追求,即使是死也不避開。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故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古聖先賢治理國家,都是順着人的性情來引導。人性中有『好善尚德之性』,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都有孝悌之心,喜歡美好的德行、善行,即使自己做不到,別人做了善行也會覺得好。但同時從情上來說,又『貪榮而重利』,喜歡榮譽、看重利益。因此,古代聖王治理天下『故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重視人們崇尚的、看重的,同時又抑制人們貪求的。『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因為君主重視人們崇尚的、看重的,所以要引導人們向善好德,禮讓之風就興起了;又要抑制人們貪榮重利的性情,所以廉恥之心才能夠保全。

夫榮利者,可抑而不可絕也,故明為顯名高位,豐祿厚賞,使天下希而慕之。』追求榮譽、財利可以抑制,卻不能斷絕,因為這是人的性情所在。怎樣順着人的性情來引導、治理國家?於是就公開定出『顯名高位,豐祿厚賞』,讓天下人追求且羨慕。怎樣既讓人們追求高名厚利,又能抑制貪心、保持廉恥之心?『不修行崇德,則不得此名,不居此位,不食此祿,不獲此賞。此先王立教之大體也。』如果一個人沒有高尚的德行、好的修養,就不會獲得好名聲。像現在評道德模範,一個人沒有孝親的品行、誠信的品德,他就評不上道德模範。這樣人們就會追求德行,因為不修自己的德行,就不能獲得好名聲。『不居此位,不食此祿』,如果沒有居官位,就拿不到這樣的俸祿,也不能獲得這樣的賞賜。怎樣才能居於官位?還是要修行崇德。這就是古聖先王樹立教化的大綱。

夫德修之難,不積其實,不成其名。』修養德行是很艱難的過程,如果沒有真正的德行,不積累實際的德行,成就不了好的名聲。『夫言撰之易,合所悅而大用,修之不久,所悅無常,故君子不貴也。言論的撰述很容易,符合君主所喜歡的就可重用,但是因為言論修得不夠恆久,君主所喜歡的也時常有改變,所以君子並不看重。

所以,古人教導人們是順着人的性情來引導。人們喜歡高名厚利,就讓人們修養真實的德行才能獲取,如果沒有真才實德,就不給予高名厚利。這種引導使人們都追求德行,而不是看重財富。像現在人們在機場登機時,就聽到『請頭等艙和公務艙的乘客先行登機』,這是引導人們看重財富,只要有錢就事事占先,就有特權。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中講,古代聖王治理天下都有『命民』,即皇帝親自下詔書封立爵位的平民百姓。為什麼會被封為『命民』?因為他孝敬父母、做事盡職盡責、講誠信、有德行。被封為『命民』後,可以坐着裝飾很好的兩匹馬並排拉的馬車出行。而其他人即使再富有,但是沒有這種德行,也不可以乘坐這樣的車。這種制度就引導人們都願意追求德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財富,看重財富。

『仁』是一顆仁心。既然是仁心就要從心地上用功,而不是追求形式。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也是如此,九十度的鞠躬禮注重的是從內心表達出的對對方的恭敬,如果一味地行鞠躬禮,但是內心沒有對人尊敬,禮也是徒有形式而沒有內容。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修仁、修德要從心地上下功夫。『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右正,左右正而後朝廷正,朝廷正而後國家正,國家正而後天下正。』想使社會和諧、天下太平,首先從正心開始,正自己的心。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誠意、正心、修身,怎麼去正別人呢?

古人知道言語很容易巧媚地巴結人,所以強調領導者要『遠離佞人』。領導者親近君子、遠離小人,就能夠興盛;親近小人、遠離君子,就會逐漸衰亡。什麼樣的人是奸臣、小人?

【韓非子】中說:『凡奸臣者,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勢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凡是奸臣、小人都願意順着君主的心思去做,以取得君主的寵幸和信任。因此,領導者、君主認為好的事,他一定會跟着讚嘆;領導者、君主認為不好的事、所憎惡的事,他一定會跟着詆毀,這就是奸臣、小人最大的特點。

古人對於臣子的行為也分為幾個方面。【說苑】中指出『六正六邪』。觀察臣子有六種邪曲不正的行為,其中四種都和言語有關。

第一種,『諛臣』。什麼是『諛臣』?君主所說的話,他都說好,君主所做的他都認可,還暗地裡探求君主的喜好,並進奉君主喜好的東西,以愉悅君主的耳目,一味苟且地投合君主的意思,以求榮身,與君主尋歡作樂,也不顧忌他的後患,這種人就是阿諛奉承的臣子。

第二種,『奸臣』。外表上謹小慎微、巧言令色,內心險詐邪僻,嫉賢妒能,對於要舉薦的人就極力宣揚他的美德、隱匿他的過惡,對於要罷退的人就宣揚他的過惡、隱匿他的美德,使君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能施行,這種人就是『奸臣』。

第三種,『讒臣』。他的智慧足以文過飾非,口才足以到處遊說,在宮內可以離間君主的骨肉親情,在宮外因為他的妒忌也使朝廷混亂,這種人稱為『讒臣』。

第四種,『亡國之臣』。用邪曲不正的道理諂媚、巴結君主,陷君主於不義,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蒙蔽君主的視線,使君主黑白混淆、是非不分,使君主的惡名傳布於國內,聞於四鄰,這種人被稱為『亡國之臣』。

看到這些論述,也要反省、對照自己是不是有同樣的行為。能夠這樣學習,才能避免巧言令色,而從心地上去求仁,這才是實學。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