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9|回覆: 0

[儒家文化] 保持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誼,要靠什麼?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0 17: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保持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

保持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

法昭禪師曾經寫過一首詩,描寫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誼。

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姐妹就像一棵大樹,從同一個樹根長出不同的枝杈。兄弟姐妹長大之後,各自有發展、事業,這就叫做『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姐妹在相處時,千萬不要因爲言語的不忍讓而傷害了彼此之間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古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孔子教導弟子首重德行,其次是言語,然後是政事、文學。由此可見,如何說話、表達自己的意思,堅持自己的想法又不傷害別人非常重要,這也是一種藝術。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爲弟兄』,上了年紀的人看到這裡就非常有感觸。逢年過節,兄弟姐妹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突然發現哥哥姐姐的頭上多了白髮、臉上多了皺紋,確實是『一回相見一回老』,還有多長時間能夠相處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照顧?所以,人要懂得惜緣。古人說『有緣千里來相會』,沒有緣分的人不可能相聚在一起。既然有緣,就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緣分,互相幫助、互相呵護,像兄弟姐妹一樣相處。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兄弟姐妹之間相處,只要能夠守住『忍』字,便相安無事。『忍』,上面是『刃』,下面是『心』。當心上有一把刀刃來割,自己都能處之泰然,不起怨恨心,這叫做『忍』。假如別人說一句不好聽的、比較直接的話,自己都不能忍受;別人稍微怠慢、不禮貌,自己就不高興,那麼自己的忍辱功夫就是一點都沒有。『弟兄同居忍便安』,對於陌生人的侮辱、誹謗尚且能容忍,對於弟兄之間的言語,稍微直接、過分一點,又怎麼會忍讓不了?『莫因毫末起爭端』,不要因爲芝麻大的小事就引起爭訟,把兄弟送上法庭。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現在長大成家了,也都有了孩子,而孩子之間也成爲兄弟姐妹,如果上一代之間做到了兄友弟恭,能夠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那麼下一代就能從上一代人身上學到如何相處。所以,要給兒孫做好的典範。

雖然傳統文化已經三、四代人沒有講了,但是從自己的父輩、祖輩身上還可以看到兄友弟恭的榜樣。像我的母親,在兄弟姐妹里是老大,舊社會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所以她早早離開家,到外面工作。但是她從沒有忘記照顧父母和兩個弟弟,自己有好東西捨不得用,而是留給弟弟、弟媳用,這讓他們非常感動。每次回老家見到弟弟、弟媳時,他們對我的母親都尊重有加,特別受歡迎。而上一代人能夠友愛兄弟姐妹,也無形中爲下一代人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樹立了榜樣。我們兄妹三人也是同甘共苦,這就是上一代人言傳身教的結果。

歷史上,兄弟姐妹之間互相關愛的故事很多。唐朝時期,唐英公李勣雖然貴爲僕射,但他在姐姐病重時親自燒火、煮粥,以至於不小心燒到鬍鬚。姐姐看到後就勸李勣:『你貴爲僕射,下面有很多奴僕、婢妾都可以供你使喚,何必要親自動手爲我煮粥呢?』李勣說:『我親自爲您煮粥,並不是因爲沒有下人可供使喚,而是想到姐姐和我的年紀都已經很大了,我們的時日都有限,雖然想長久地爲姐姐煮粥盡我的一點心意,又能有多少次呢?』人們評論說:『古稱孝子愛日,若英公之奉姊亦可謂愛日者矣。』什麼是『愛日』?古代的孝子非常珍惜時日,知道父母年老日衰,在世間不會太長久,就特別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想方設法侍奉雙親。像唐英公李勣侍奉姐姐,也可以稱得上是愛惜時日。古人的這些行誼提醒人們,行善不能等,行孝不能等,行悌也不能等,要趁父母、兄弟姐妹都還健在,還有機會時,多給予關愛。

【孝經】中說:『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侍奉兄弟能夠友悌,隨順之心就可移於對待長輩。『順』,隨順。古人接著評論說:盡孝道的,其心和;能修悌道的,其心順。能孝敬父母的人,就會培養起心和的品質;能友愛兄弟的人,就會培養出隨順的品質。所以,『和順』兩個字就把孝悌的精神表達出來了。可見,古人是以禮治天下、以孝治天下。

如今仁愛不興,或者說『五倫』關係紊亂,講仁慈博愛也沒有效果,是什麼原因呢?例如爲什麼『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走』?一些愛心人士爲貧困大學生提供資助,卻沒有收到感恩的話、感恩的信,甚至連一點兒表示都沒有,這又是什麼原因?國外對於老弱病殘幼需要幫助的人,政府給予特別照顧,也有很多福利待遇。但是這些人不僅沒有感恩之心,反而做出一些假證據,爲的是獲得政府更多的資助。這些現象的原因出在哪裡?『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仁愛不興都是由於不孝、不悌。人們對於孝悌不講求、不修學,世界才會大亂。所以,要挽救世界,一定要從提倡孝道、悌道做起,這樣才能消災免難。

修福、修慧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就是自己行孝悌之道,然後也給別人宣講。【孝經】中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古聖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簡要的道理,使上下和睦相處,人們之間沒有怨言。可見,治國的『至德要道』就是孝悌。孟子也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從哪裡培養?從『親親』開始培養。從親愛父母做起,把親愛之心推而廣之,關愛百姓、人民,然後把關愛人民的愛心推而廣之,擴大到萬事萬物。所以,『爲人必先自孝悌始也』,要宣揚仁慈博愛,讓人有愛心,就必須找到愛的原點——孝悌。現在搞道德建設,就如同要建設道德大廈。道德大廈的第五層、第六層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但是,如果大廈的基礎都沒有打牢,人們不孝父母、不敬老師、兄弟不能友悌,那麼第五層、第六層也是空中樓閣。所以,現在道德教育不得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從孝悌這個做人的基礎教起。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