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9|回覆: 0

[縱橫交錯] 梅新育評中國歷史研究院『閉關鎖國』文章風波:何必庸人自擾 ...

[複製連結]
梅新育 發表於 2022-9-1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言:本文完稿於8月30日,以【評中國歷史研究院『閉關鎖國』文章風波:不必庸人自擾】為題刊發於9月1日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基本上全文刊發,只修改了個別字眼和標點符號,這裏貼出原稿全文。
再次強調: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實幹興邦,空談無益,用斷章取義、曲解等手段製造爭議更不可取
中國歷史研究院『閉關鎖國』文章風波何必庸人自擾

梅新育

最近幾天網上爆炒【歷史研究】今年第3期刊發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一文,稱其鼓吹閉關鎖國,甚至進一步把這種解讀說成是中國政策發展動向;且抨擊該文者多以1979年3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發的戴逸【閉關政策的歷史教訓】一文為準。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

把這兩篇文章瀏覽了一下,作為宏觀經濟、中國外經貿、國際經濟與戰略領域的研究者,我認為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史實與數據詳實豐富,論述冷靜、客觀、全面,文中主要論點我找不出明顯破綻,是一篇有理有據、邏輯嚴密的高質量論文;相比之下,【閉關政策的歷史教訓】文中一些主要論點在我看來是不能成立的。我尊重戴先生,20年前就自費買了他的著作私人收藏至今,這不影響我實事求是評價他那篇文章。

戴逸教授

戴逸教授

戴逸教授

我感到戴先生那篇文章中最突出問題是把一些具體的對外貿易政策技術性問題上綱上線太政治化了。如那篇文章中批評清政府限制很多商品出口,其中包括軍器、火藥、硝磺、銅鐵、米麥、雜糧、馬匹、書籍,等等。其實,限制軍器、火藥、硝磺出口應該不難理解,現在哪個正常、像樣一點的國家不管制武器出口?

限制銅出口,主要原因應該是中國銅礦匱乏,國內銅資源不足以滿足民生與經濟社會發展正常需求,銅錢短缺影響尤其廣泛深入。須知,直到1980年代,由於銅資源嚴重短缺,當時國家計委還曾發文列舉二三百種產品明令禁止用銅製造;現在,中國每年銅消費量也有百分之七八十要靠進口。在此情況下,包括銅錢在內的銅出口對國內經濟與民生損害巨大,明清政府限制銅出口,自有其必然性。

滿清時期開放的廣州口岸

滿清時期開放的廣州口岸

滿清時期開放的廣州口岸

明清兩朝鑄錢時就已經屢屢受到銅資源短缺的制約,而早在兩宋時期,銅錢外流就已經開始嚴重困擾中國經濟,而中國銅錢的國際化正是在宋朝發生了巨大飛躍,從契丹、西夏、大理、吐蕃等邊疆民族政權,到當時脫離中國自立的朝鮮半島、交趾越南,到日本、南洋各地,無不大量輸入和使用宋錢,宋錢成為當時整個東亞世界通行貨幣,流通使用遠至印度、非洲,日本等國甚至出現了全面的『貨幣替代』現象,即該國政府自鑄貨幣根本無法贏得本國人民信任而徹底失敗,不得不乾脆停止自行鑄錢而完全依靠輸入中國錢。中國銅錢在朝鮮流通使用至少直到1910年代,在印尼一些地區直到二戰期間。

到鴉片戰爭之前的清朝時期,白銀仍能通過持續的貿易順差流入,而黃銅生產不足,致使銅錢短缺成為約束國內經濟正常運行、妨礙國民生活的突出問題。為解決銅荒,清政府除限制/禁止使用銅器、搜集鑄錢原料、增加國內銅礦開採等措施外,限制銅出口,實屬必然。即使是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這樣一個現代的多邊貿易體系,建立該體系的1947年【關貿總協定】開篇即明確其目標是『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穩定增長、實現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擴大貨物的生產和交換為目的』,宗旨是『通過達成互惠互利安排,實質性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從而為實現這些目標作出貢獻』;在強調普遍最惠國待遇、國內稅和國內法規的國民待遇、普遍取消數量限制等基本原則的同時,也通過一系列條款明確其成員方有權利為穩定宏觀經濟、實現經濟發展、保障基本民生、保護公共道德等目的而對自由貿易實施一定限制,從第十二條『為保障國際收支而實施的限制』,到第十八條『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援助』,到第十九條『對某些產品進口的緊急措施』,再到第二十條『一般例外』,……莫不如此,明清政府限制銅出口又有什麼問題呢?

中國禁止出口的技術目錄

中國禁止出口的技術目錄

中國禁止出口的技術目錄

限制米麥出口,這主要原因應該是國內人口增長和東南沿海工商業取得長足發展,糧食供給緊張,清政府需要優先確保國內糧食供應。同樣是因為這個原因,明朝時期商品糧生產中心就逐步從長三角轉移到了兩湖,宋朝以來的俗語『蘇湖熟,天下足』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我二十年前讀書時就注意到,康熙帝等人頗為熱衷開拓從東南亞進口大米等糧食的渠道,對從泰國等地進口大米等糧食一再給予關稅等優惠待遇。

……

清政府有些對外貿易限制措施確實很成問題,如戴逸文中提及規定每艘商船隻准攜帶鐵鍋一口作為炊具,每人只准攜帶鐵斧一柄作為用具,……等等,但有些錯誤規定只不過表明清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調控認識水平尚待提高,實在不必提升到路線高度。

美國在一些關鍵技術及產品的出口限制上,毫不含糊

美國在一些關鍵技術及產品的出口限制上,毫不含糊

美國在一些關鍵技術及產品的出口限制上,毫不含糊

如戴逸文中提到的乾隆二十四年因國內絲價上漲而禁止絲綢出口,此舉目的是抑制國內絲綢漲價,保障國內消費者利益,但結果是打擊了國內增產的積極性,來華採購絲綢的『番船』及其運輸進口的『洋貨』減少,導致國內洋貨價格上漲。最終清政府承認,禁止絲綢出口,『中外均無裨益』【皇朝政典類纂】卷一一八。歸根結底,這只是個清政府經濟貿易管理水平的技術問題。

……

不能苛求戴逸先生,人的認識都受時代局限;經過40多年發展,明清閉關鎖國論在國內外學界中都遭到越來越廣泛的質疑,明代及清代前期、中期白銀通過貿易順差渠道持續大量流入中國已成學界常識,在社會大眾中也日益廣為人知,表明我們的歷史研究進步很大。我從小被灌輸明清閉關鎖國論,到武大讀世界經濟系研究生之後讀到國內外那麼多明清對外貿易、白銀內流的專著、論文,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1990年代刊發的明代對外貿易、銀本位、貨幣財政制度論文,現在還有人引用。如果現在還有人幾乎沒有讀相關文章,也不了解相關學術研究進步,就隨着別人的片言隻語人云亦云掀起輿情浪潮,要把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強拖倒退回到幾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那不僅可笑,更是可悲。

是開放還是限制,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是開放還是限制,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是開放還是限制,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通讀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全文,我一點也沒有讀出主張『閉關鎖國』的意味來,而是對『閉關鎖國』一詞來龍去脈作出了系統全面的梳理,以紮實的論證否定了聲稱明清對外政策『閉關鎖國』的不符史實的陳說,在分析了明清政府『自主限關』限制性政策的正面作用時也講了負面後果,完全符合冷靜、客觀、全面的標準。即使沒有時間閱讀全文,只要閱讀此文206字的摘要,就不難明白,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倡導『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不是中國古代既有概念,也不是西方對中國的固有認知,而是晚清中日語言嫁接產生的歷史名詞,不是對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的客觀描述。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勢力,明清時期的中國當政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以「自主限關」為主要特徵的限制性政策。這一政策沒有阻斷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鑒,但造成了消極防禦和漠視西方先進科技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為近代中國陷入被動挨打局面埋下了伏筆。』

文中提及,通過明末高宇泰【敬止錄·貢市考】引述永樂【鄞縣誌】中的外國物品清單為等史料,中心,比較分析宋元明時期寧波的貿易物品、倉儲規模和市舶司及其行人即牙人,居間撮合買賣獲取佣金的經紀人設置等等,發現明初對外貿易遠盛於宋元之時,這就很有說服力。文中引用的17世紀至鴉片戰爭前夕西方來華商船數量、粵海關關稅收入等數據也很紮實很令人信服。對我來說讀後增長了新知。

這幾年我們出口佔全球出口總額比重持續上升,已經連續數年保持在二戰之後和平年代美國綜合國力鼎盛時期的水平或略高;利用外資規模在擴大;自貿區建設已經擴展到全國幾乎所有省份,我昨夜22點多鐘還在和地方上領導幹部通話討論相關研究事宜;我們創辦了世界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博覽會,我還欠着今年進口博覽會的約稿文債要還;連續近10年中國一直在推進這個那個自貿協定而美國在不斷『退群』、不斷發動新制裁,以至於我至遲2015年起就開始在各類媒體和講座論壇上主張中國要擔當自由貿易旗手,包括【人民日報】、【China Daily】英文【中國日報】、【半月談】、中國網等官媒和眾多市場化媒體,……睜開眼睛看看真實世界吧!即使想要抨擊當前的『閉關鎖國』現象,至少該先弄清楚究竟是哪個國家正在『閉關鎖國』。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實幹興邦,空談無益,用斷章取義、曲解等手段製造爭議更不可取。我要繼續幹活去了。

2022.8.30,僅代表個人意見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