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3|回覆: 1

[儒家學說] 要建立一個幸福家庭,擁有美滿生活,你就看過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1-4-27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講分四節:

一、生活中人不可無義

二、義在人倫中極其重要,是五常之一

三、人有了義,才有可能具備忠的品性

四、爲何要親親

開始之前先思考這四個問題:

爲什麼有的人事業很成功,家庭卻一塌糊塗?

爲什麼有的人很聰明機敏,事業卻沒有進展?

爲什麼有的人很慈悲善良,處事卻狼子野心?

爲什麼有的人對父母孝順,與兄弟卻難相處?

以上這些現象,歸根結底,就缺一個『義』字。仁而不義,即爲愛,愛惡相隨,則惑,孝而不義,即無忠,無忠,則不能共事。

一、生活中人不可無義

【論語裡仁第十六章】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利導而事業有成的人,多爲小人,小人同而不和,家庭也會一塌糊塗,更別說那些『不同』的小人。

【論語顏淵第十章】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不以義徙,則不知德,其惑也,異不免,富亦不免。故【論語述而第十五章】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人有聰明才智,也需要仁義之心,【論語季氏第十章】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得而不知義,必失於義,失義則人厭其取,人厭其取則不久得,不久得,事業則難以爲繼。

可見,義在儒家看來,是十分核心的。

【論語裡仁第十章】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之於天下,唯義與比。

【論語憲問第十三章】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見利不見義,人易變其初心,日久則無所忠。

【論語衛靈公第十七章】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如果一個人無義,夫子認爲,這個人就會很危險。

【論語陽貨第二十三章】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

因此,儒家提倡君子仕於義。【論語微子第七章】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絜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認爲隱者不仕是無義,但子路又補充,之所以說是無義,是因爲仕以行義,如果仕不能行道義,則仕亦無益。仕不能行道義,有兩種情況,一是君子仕而不行義,二是君子仕而不能行義。

由此可見,義是人文倫理極爲根本的一個要素。無義之人,即使孝順之至,也難以與兄弟相敬悌。

那麼,義與孝悌是怎樣一種關係呢?這是第二節的內容。

二、義在人倫中極其重要,是五常之一

由上一節,我們可以見到『義』是人性極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那麼,爲什麼義會如此重要呢?

要明白這一點,就要了解『五常』的起源,以及義在五常中的地位。

要了解五常的起源,又得先看懂孝悌。旁白:有人以爲孝悌就是父慈子孝,其實這是不懂孝悌的感性認知。

我們先看看在【論語》裡,是怎麼描述孝悌的,以及孝悌與仁義的關係。

【論語學而第二章】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在有子看來,孝悌是爲仁之本,這句話看上去容易理解,其實比較複雜。

仁義是人的品性,而孝悌是人的德行,人的德行是因由品性而產生的,因此應該說仁義是孝悌之本,但有子不這樣講,爲什麼呢?因爲仁義的品性過於抽象,需要落實到生活中,用生活中的德行來形象化。將孝悌視作仁義之本,一是可以通過孝悌這種形象的德行,來定性仁義;二是人自出生,最先接觸的人倫關係就是家庭關係,通過塑造孝悌的德行,來修成仁義的品性,是唯一途徑,因此有子說孝悌是仁義之本。

但是,很多人做到了孝順父母,卻做不到敬悌兄弟,因此並沒有修成仁義的品性。

有朋友也許注意到了,有子只講孝悌是仁之本,並沒有講孝悌是仁義之本,爲什麼要加義上去呢?這仁、義應該怎樣去理解呢?

仁、義歷來沒有明確的內涵,孔子關於仁,是這樣講的:

【論語陽貨第六章】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在行爲上能做到恭寬信敏惠的人,基本上就是做到仁了。做到仁的人,往往都能孝順父母,但是未必敬悌兄弟,爲什麼呢?恭寬信敏惠應該如何理解,帖子內容收費閱讀

這就是義的問題了。從以上【論語】關於義的章句來看,義是與利相對的,對於義的理解,現代漢語中有義理、義務、道義、義氣等概念,可以大概理解義的內涵。

夫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關於義的理解比較形象、全面。生活中,一般的兄弟都是由於利益爭奪而背棄敬悌的,一個人如果能『喻於義』,那麼,肯定是能與兄弟相敬悌的。

所以說,孝悌是仁義之本。人能孝且悌,即具備仁義的品性,有了仁義的品性,才能處理好與師友的關係,以及與同事的共事關係,因爲這個涉及到『忠』這個品性。

三、人有了義,才有可能具備忠良的品性


購買主題 支付 30 文錢幣 給作者可瀏覽全文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1-5-12 07:58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有的人說,我們要大愛,不要親親,可是,實際中,如果一個人,不能親疏有別,那麼這個人其實是一個無義的人,一個無義的人,他說自己『大愛』,恐怕誰也無法信服。
比如一個企業里,老闆對於員工不能親疏有別,對待所有員工都一樣,員工之間就沒有一個秩序存在,相互之間更多的就會是『愛恨』這樣的『惑』,這種現象對於工作的有序進行,十分有害。
又如,一個家族裡,如果父親對於兒子與侄子之間不能做到親疏有別,父親的私心往往就是叵測的,而兒子做不到自己的情義,侄子也因爲無償得到叔父付出的更多的情義,而與堂兄弟之間僭位不敬,這對於一個家族而言,無疑是禍端。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