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2|回覆: 0

[儒學問答] 簡述董仲舒的人副天數說?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0-10-26 16: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所謂『副』,有『符合』之意,如名副其實。人爲要『副』『天數』,就是指人道法天嘛。

董仲舒天人感應

董仲舒天人感應

董仲舒提出這個學說,首先是基於當時的現實的。

三代是宗法制,其時的人道,稱爲王道,這裡的王道有民本、親親、忠孝、華夷分辨等。

西周以前,王道王權的正當性,寄託於『祭祀』『宗廟』之上,可以說是天賦王權;西周開始,民本思想進一步深化,王權被解釋爲『民授』,文王演繹周易,從天道、人事上闡述了事物演變規律,而且人事的因素比重更大。

春秋時期,王道正在淪喪,孔子提出德政,指出『辟如北辰,居其中而眾星拱之』。這其實是對周朝王道的系統化論述,並不是孔子的發明,孔子的發明在於對仁義忠孝等概念內涵的系統性關聯解釋。

【論語】開章就提出『學而時習之』,奠定了儒學的辨證思維:『知行合一』。在【十翼·繫辭》裡更是一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定性『人道法天』:『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也有人說【十翼】作者不是孔子,這個不重要,【易傳】作爲儒學經典,是儒學的基礎理論來源之一。

『知行合一』『人道法天』是華夏傳統文化里獨有的學說,深遠地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及人文觀。

戰國是禮崩樂壞的極致,王道思想在這個時期被徹底地摒棄。同時,子夏的學生,如荀子、莊子因於時勢的影響(知行合一),其學說逐漸側重於天道,荀子的學生融入(開創)於法家,而莊子則融入(開創)道家。法家輔佐秦國統一了六國,成立秦朝,此時社會主流思想對於人道處於極度的反思中,秦始皇甚至推行『焚書坑儒』的政策。

秦朝一朝,只有『立』『衰』『破』三個階段,並沒有完整的『立興盛衰破』五階段。在這五個歷史階段中,衰、破、立三個階段雖然短暫,往往只有三五十年,而興起、鼎盛兩大階段動輒兩三百年,但畢竟衰破立並不適用王道學說。

因此,經過戰國、秦朝、漢立三個時期將近三百年(公元前447年-公元前150年左右)的洗禮,中國社會的主流對於人道思想是陌生而排斥的。

在漢興階段,『倉稟足而知禮儀』,法律不足以規範官僚,於是提倡恢復儒學,但此時的儒學已經消失近三百年,而老莊之道大行天下,要恢復儒學,就要求儒學更側重於天道。因此,董仲舒恢復的儒學,更強調了天道,比如王權天賦,一反西周出現的『民授』思想,回歸了商朝以前的『天賦』、『神賦』。

而天的指喻,已經不再是祖先之神(巫、占卜),而是側重於各種天象,天數。這就是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說的歷史背景。

『人副天數』之說,對儒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春秋時期儒學的王道,變成了人道。畢竟不是封建制度,雖然漢朝仍有一定的封建,但是郡縣制度更爲廣泛;其次,春秋時期儒學的道統『民本』,變異爲『天數』,宋明理學就是強調人的天性,禮義的天理;再次,春秋時期的儒學,由人性及民本,而此後的儒學,止於人性,也就是人道,並借『天數』之名,固化、標準化『人性』,並由此超越了春秋時期的『禮不下庶民』,逐漸形成教條般的禮儀形式,用於規範約束人民。

春秋時期的儒學,人性倫理學說是用於士大夫以上階層的,並由上化下,就是要士大夫言行感化庶民,並以民生爲終身奮鬥理想,這就是『民本』的原本涵義。

明代出現陸王心學,也不奇怪,由於『天數』與宗教上的『上帝』近似。『性』又與『心』相關,性學偷換成心學,自然就與佛教掛鉤了。

以上的論述太簡陋,許多論述只有論點沒有論證,也是篇幅所限了,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