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7|回复: 0

[中国正能量] 中国文化为何重国轻家

  [复制链接]
蔡氏意学 发表于 2020-6-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指使加拿大非法拘禁孟晚舟事件,其实反应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美国人看中国,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从自己的文化逻辑出发,认定任正非的女儿是重要筹码,为救女儿,任正非,乃至中国会做出一些妥协,因此指使加拿大抓了孟晚舟。

而中国文化中,恰恰与西方文化相反,以国家为神圣,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个人,任何个人,都愿意献出生命。同样,为了国家,子女的生命同样可以牺牲。

在重要性排序上,由高到低,中国文化的排序是:国家、家庭、个人。西方,尤其是美国,恰恰相反,是:个人、家庭、国家。

9481778a80c3d2f67acb3f9eea138ca3.jpg

西方缺乏中国式的以国家为神圣的观念,甚至相反,以国家为邪恶。一提国家,现代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集权专制。譬如,美国人非常敌视国有企业,不仅对中国的如此,对他们自己的也如此。

现代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正是以国家、政府为邪恶的基础的,想法设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肢解和限制,无论三权分立,还是直接到个人的选举,都是如此,也被称之为宪政。说什么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把权力关进笼子云云。

中国以国家为神圣,将国家利益视作最高利益,同时,捍卫国家的独立,包括国家决策的独立,也都具备崇高意义。因此,中国文化绝不会允许肢解作为国家代表的政府的独立决策权,绝不会搞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来肢解和实质上限制自己的国家。

如果,单纯地说国家、家庭、个人之间排序,就会掩盖实质性问题,中西的排序之所以相反,根源在,个人、家庭、国家的具体内涵,在中西是根本不同的。

在中国固有文化中,即儒家文化中,人的本质在心,心是抽象的思考器官,即孟子说的“心之官则思”。或者说,心是对思考活动的抽象,是思考活动的主体和发出器官。这样,心实质就是就是思考本身。性则是心的属性。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的本质在心性,即在思考、认知,人是一个心性主体、思考主体。

同时,人在做思考时,存在固有的判断倾向、选择倾向,即思考功能具备内在的稳定的基本属性,这个就是性,也是义理、道义。这就是“宋明理学”所说的“性即理”、“心即理”。

每一个人的本质在心,每一个人都有心,而心又有着相同的结构和属性,这样所有的心便有共同的思考倾向,包括判断倾向和选择倾向,存在共同判断,即共识。这就是孟子说的“心之同然”。

“心之同然”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心会有共同判断、意见,即共识。

二是,人心存在共同的基本结构、基本属性。这就是孟子总结的“心之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应着外在的仁、义、礼、智,即外在的仁义礼智的行为,都是由内在心之四端所发出。

是人都有这四种心,因此心之四端也是人心四种基本属性。西汉时又被加了一个信,构成仁义礼智信,被说成是五常之性,与三纲一起,构成三纲五常。

因此,孟子的心之四端,既是人心,又是义理、道义,是人心和义理的合一、统一。所以,孟子又说:“心之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宋明理学说“心即理”、“性即理”则是进一步的阐发。

既然人都有心,心有又都有相同结构和属性,能够形成共同的判断,达成共识,即建立义理、道义,那么人与人相处的方式就是,相互尊重对方的心,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基于诚意,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然后基于共识进行合作、交往、交易。

这种方式被孔子总结为“仁”。“仁”的字形就是二人,即二人如何建立良好关系。社会是由所有的人际关系所组成,而所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单元就是二人关系,就是仁。因此,仁不仅是二人关系模型,也是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模型。

这样,个人、二人、国家、天下,就在心性、道义的基础上形成统一。因此,《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就是就是做事,就是与人发生接触,建立共识,达成合作。建立共识,达成合作就是“格物”。“格”是正、至,“物”是确定的共识。“致知”就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学习。“诚意”就是不虚伪,在与人协商的过程中,既然诚意地表达自己,同时也要诚意地理解对方,每一次表达都是诚意的。“正心”就是通过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而形成正确的思考、思维模式,也是独立的思考模式,能够排除外物的干扰。

既然,人心的基本属性是“心之同然”,义理、道义的基本属性也是“心之同然”。因此,检验“正心”和义理、道义的基本标准就是能够获得同然的范围,获得认同的范围。同然的范围越大,被认同的范围越大,正心和义理、道义的水平也就越高。

因此,中国非常崇尚“统一”、“大同”,就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达成了共识,这样整个天下都是相同的,成为一个“一”。“天下为公”也是这个道理,这样“统一”、“大同”、“公”在中国文化中就具备最崇高的价值,获得神圣性。

中国文化中之所以认为加家庭比个人重要,国家又比家庭重要,就是基于人心而言,基于义理、道义而言,范围越大,同然的程度就越高,“正心”、道义的程度就越高。

实际上,在《大学》中,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后是国,国后是天下,即全世界、全人类。

因此,中国文化中的国家、天下,其实质内涵都是义理、道义,即《大学》所说的“国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

既然人的本质在心,在义理、道义,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践行和捍卫心性的独立和自由,一旦这种独立和自由遭到破坏,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这就是孔孟所说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义比人生命更重要。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不惜牺牲生命去报效国家的概念,即精忠报国的思想,以及忠孝不能两全的思想,舍小家顾大家的思想。

然而,西方文明是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义理等这些概念的,他们对人的理解也就与中国截然不同。

由于西方没有意识到人是一个独立的心性主体、思考主体,因此就一直处于心性依附状态。现代之前,依附与宗教,更准确地说,是依附于神。进入现代,尽管推翻了上帝,但是,心性依附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依附的对象发生了改变,由此前依附于神,变成现代依附于科学的知识体系,依附于民主程序,甚至依附于财富、资本。

但是,现代西方人最依附的就是财产,他们基于此构造出了财产权,简称产权。现代西方文化认为,人的本质在权力,而权力的核心在产权,人就是一个产权人。所谓的独立和自由,都是基于权力的、产权的、财产的。

权力、产权,已经构成现代西方的基本思维方式,他们严重的个人、家庭、国家,都是基于权力的、产权的。

现代西方认为,权力本来是属于个人的,政府的权力来自个人权力的转移,或者说是对个人权力的剥夺。也就是说,权力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和个人之前是一个权力的零和博弈,政府的权力越多,个人的权力就越少。

由于,很多事情个人无法解决,需要政府来出面,这样,个人就签订一个契约,自愿将自己的权力转让给政府。但是,政府在执行权力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契约,为献出权力的个人群体服务,否则人们也可以收回权力。这就是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

同时,由于没有道义概念,西方就没有出现世俗化的道义国家、道义政治概念。在现代之前,唯有宗教能够提供准道义的理念和秩序。中世纪的世俗政府就是封建领主,他们眼中只有自家私利,而没有道义、正义。

领主们凭借基于暴力的特权,控制了土地,耕种土地的农民则是高度依附于土地的,从而高度依附于领主,而没有独立生产和生活的权力。

现代西方国家邪恶、政府邪恶的观念,就是直接来自对中世纪封建领主政府的印象。

因此,在现代西方,真正的权力主体、产权主体就是个人,而国家、政府则是天然具备邪恶性、专制性,但是又不能没有政府,没有国家,因此,现代西方的国家形态是主权国家,其基础是利益。尽管中国也采用了主权国家之外形,那是历史悠久的道义内涵依然存在。

由于,西方的国家是基于利益的,个人也是基于利益的,个人和国家之间又有不同的利益集团,最主要的是政党。每个人的利益诉求不同,每个集团的利益诉求也不同,因此,西方也就无法形成中国式的基于道义的大统一。

甚至相反,他们惧怕全国式的统一,因为缺失道义,那样将意味一个掌权人,或者说统治者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专制和利益剥夺。

概而言之,究其实质而言,西方,尤其是美国,有私人,而无国家,有资本,而无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抓捕大资本家的子女,他首先考虑的绝非国家利益,绝不会为国家而牺牲自己的子女,而一定全力救助。

美国抓捕孟晚舟,就是基于这种文化逻辑。

显然,他们失算了。任正非表示,华为不会牺牲民族的利益去换取孟晚舟的自由。他甚至说,已做好此生再也见不到女儿的准备!

不仅任正非,就是权力更大毛主席,也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年轻的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战场,并牺牲在那里。这都是美国人无法理解的。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