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3|回覆: 0

[醫藥臨床] 治少陽頭痛醫案三則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4-26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陳國權系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行醫40餘載,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治疑難雜症,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列舉其治少陽頭痛醫案三則如下。
  案1
  吳某,女,29歲。2011年5月28日初診。訴兩太陽穴附近疼痛10餘年。10多年前即兩太陽穴附近疼痛,夏天尤劇。3天前月經來潮,伴腰腹胸俱痛,經色黑有塊,白帶多,呈絮狀,味腥(有黴菌性陰道炎)。或胸悶,睡眠較差。口臭,早起尤劇,口乾思水,口苦,大便溏,尿微黃。脈細微數,舌紅苔白。證屬脾虛生濕、陰虛肝鬱、下焦濕熱(濕重於熱)。治宜健脾祛濕、滋陰疏肝、清利濕熱。方投五苓散、一貫煎合四妙丸加味:澤瀉24g,桂枝4g,茯苓10g,白朮10g,豬苓10g,生地15g,當歸10g,川楝子8g,北沙參10g,麥冬10g,枸杞子15g,蒼朮10g,黃柏10g,懷牛膝15g,薏苡仁20g,川芎10g,黃芩10g,苦參10g,土茯苓10g,知母10g,蒲公英10g。7劑,日1劑,水煎服。
  6月26日複診。頭痛大減,痛經亦減,排便順暢,口乾口苦不顯。守上方,再服7劑以觀後效。
  按:患者大便溏乃脾虛生濕之象,故投五苓散以健脾祛濕,使其不繼續侮肝、傳腎;腰腹疼痛,脈弦,舌紅少苔乃陰虛肝鬱之徵,故投一貫煎以滋陰疏肝;白帶多,呈絮狀,其味腥乃下焦(肝腎)濕熱之象,故投四妙丸以清利濕熱。當歸養血止痛,苦參、土茯苓清熱燥濕,知母清熱瀉火,蒲公英清熱利濕通淋,黃芩、川芎乃治少陽頭痛的常用藥對。
  案2
  姜某,女,29歲。2011年10月22日初診。頭痛10餘年,加重2年。10年前即頭痛,近2年加重。剛開始發作次數較少,後逐漸頻繁。近2年每月經前後、疲勞及休息不好時均痛,以兩太陽穴附近為劇,有時伴有惡冷、頭暈或嘔吐。近幾天輕微感冒,鼻塞,低燒,頸項不適。月經量少,目眶發黑。脈細,舌紅苔白略厚。證屬肝寒犯胃、營血不足兼外感。治宜溫肝暖胃、補血和血兼解表。方投吳茱萸湯、四物湯合桂枝湯化裁:吳茱萸8g,黨參10g,熟地10g,當歸10g,川芎20g,桂枝10g,白芍20g,大棗20枚,炙甘草8g,生薑9片,葛根15g,羌活10g,防風10g,烏藥8g,黃芩10g,黃芪20g。7劑,日1劑,水煎服。
  10月29日二診:藥後感覺尚好,頭痛次數減少,但昨晚曾頭部隱痛。睡眠欠佳。脈舌同上。守上方加炙遠志6g。7劑,日1劑,水煎服。
  11月6日三診:訴藥後頭部較舒適,脈舌同上。守上方加澤瀉24g,桂枝4g,茯苓10g,豬苓10g,白朮10g,龜膠20g,洋參片5g,紅參片5g,神曲10g,地龍10g。20劑,熬膏。
  按:患者兩太陽穴附近頭痛,頭暈、嘔吐甚或惡冷,脈細乃肝寒犯胃而成,投吳茱萸湯以溫肝暖胃;月經量少、頭暈乃營血虧虛所致,投四物湯以養肝血;近幾天輕微感冒,鼻塞,低燒,後頸項疼痛,乃肝之陰陽兩虛反侮於肺所致,投桂枝湯加葛根以祛風解表。川芎入肝以行血中之氣,黃芪補氣健脾,防風祛風解表以強桂枝湯解表之功。二診加炙遠志以改善睡眠。三診時加五苓散以健脾祛濕,脾健則氣血調和,製成膏劑以鞏固療效。
  案3
  蘇某,女,53歲。2011年12月10日初診。左太陽穴附近疼痛斷續發作約4年。4年前即開始左太陽穴附近疼痛,伴噁心、嘔吐,夜晚或天冷時加劇,按之稍舒。兩肩周疼約3年,睡眠時上肢受壓則發麻。睡眠欠深,夜尿2~3次。不欲飲食,或食多則不消化,輕微口乾,有時欲飲。自訴易發脾氣,人際關係緊張。脈弦,舌淡紅苔白。血壓124/94mmHg。證屬肝鬱脾濕,肝寒犯胃。治宜疏肝健脾、暖肝理胃。方投逍遙散合吳茱萸湯加味:當歸12g,赤白芍各15g,柴胡8g,薄荷8g,茯苓15g,炙甘草8g,白朮12g,生薑9片,吳茱萸8g,黨參10g,大棗10枚,川芎10g,黃芩10g,制附片6g,羌活10g,防風10g,桑寄生15g,杜仲15g。7劑,日1劑,水煎服。
  12月17日複診。頭痛大減,夜尿減為1~2次,睡眠好轉。余無明顯不適。脈舌同上。血壓116/88mmHg。守上方再服7劑以收全功。
  按:患者易發脾氣、頭痛、脈弦,不欲飲食或食多則不消化,口乾欲飲水及舌淡紅,乃肝鬱脾濕之象,首以逍遙散疏肝健脾;頭痛且夜晚及天冷尤劇,噁心、嘔吐,與【傷寒論】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及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相似,次處吳茱萸湯。杜仲、桑寄生、制附片,體現了『從陽引陰』之宗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