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49|回覆: 0

[儒家學說] 子張問崇德辨惑心得賞析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5-14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張問崇德辨惑心得賞析

子張問崇德辨惑心得賞析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祇以異。」』

白話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增德、辨惑之道。孔子說:『爲人行事以忠信爲本,見義則改變念頭而從之,這就能增德啊。喜愛人就想讓他生,厭惡人就想讓他死。既想讓他生又想讓他死,這就是惑啊。【詩】上說「確實不見分毫之益,也就只能帶來凌亂。」』

注釋

崇德辨惑:崇高其德性,辨別其疑惑。崇,充也、高也,增長。辨,別也。惑,心有疑惑而昏昧不明。劉宗周:『夫德本固有,而不能不受蔽於有生之情識,則辨惑要焉。』

錢穆:『行道而有得於心爲德。「崇德」者,以德爲崇,略猶【中庸】言「尊德性」;「辨惑」者,辨去其不明,略猶【中庸】言「道問學」。』

主忠信:以忠信爲主。按:這是教人立本;如果不立本,則學禮無成、徙義無成,雖有好學,亦不成。蕅益大師:『能主,方能徙;不能徙,便是無主。』

徙義:即『聞義而徙』,聽到正確的就要改變錯誤的而從之,即『改過遷善』。

欲:想要。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就是好惡無常,這是由於心之昏昧不明而產生的,所以是『惑』。包咸:『愛惡當有常,一欲生之,一欲死之,是心惑也。』張氏:『推此一端,則凡欲之而妄者皆惑也。』

誠不以富,亦祇以異:【詩•小雅•我行其野】之句。鄭汝諧:『富,益也,誠不見其分毫之益。』異,由異而帶來的迷惑,可看作『凌亂』。

戴溪:『古之人舉詩,只取其意,不論其事。「誠不以富,亦祇以異」,此【我行其野】詩也。聖人取以爲辨惑之說,亦取其意也。蓋人之所以惑者,是有所蔽也,外間道理極分明,中間溺於私情,不能自克,徒然擾擾,真所謂惑也。』

先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人當有常德也。

陳祥道曰:德由出,惑自來。由中出者,不可不高,故之;自外來者,不可不明,故之。

張栻曰:崇德辨惑,修身切要之務也。以忠信爲主,而見義則徙焉,則本立而日新,德之所以崇也

劉宗周曰:忠信,德之本也;義,德之制也。主忠信,有其也;徙義,則日新而不窮。日新之謂盛德,故曰崇德也。夫德本固有,而不能不受蔽於有生之情識,則辨惑要焉。

【論語義疏】曰:若能復以忠信爲主,又若見有義事則徙意從之,此二條是崇德之法也。愛憎生死,起於我心,我心不定,故爲惑矣

朱子曰:主忠信,則本立;徙義,則日新。愛惡,人之常情也。以愛惡而欲其生死,則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則惑之甚也。

【論語駢枝】曰: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言愛惡反覆無常人性之偏,愛惡爲甚無知人之明,有毀譽之蔽,鮮有能至當而不易者。

錢穆曰:好惡無常,先後反覆,雜投於一人之身,斯其昏惑甚矣。人之惑,主要從其心之好惡來。故求辨惑,尤貴於己心之好惡辨之

【論語正義】曰:【樂記】云:『著則賢不肖別矣。』『著』猶也。孔疏雲,所好得其善,所惡得其惡,則賢不肖自然分別矣。今此忽愛忽惡,是好惡未著(明),故賢不肖亦不能辨,非惑而何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言治心之學貴於誠與明也。德之欲崇,必須先立其本;於義之所在,又須隨遷徙,使合乎宜,則內外兼資,表里交養,而德有不崇者乎?君子修德必本於存誠,而去蔽莫先於窮理。誠立則德日隆,理明則知自至。

鄭汝諧曰:子張之問,既欲崇正理,又欲去妄見,其問亦切矣。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附錄

關於本章引詩:【論語註疏】:『言此行誠不足以致富,適足以爲異耳,取此詩之異義,以非人之惑也。』【論語集說】:『明其愛惡如此,誠不爲有益,亦只以自取異而已。』徐英解『異』爲『反常』:『祗以性情反常,愛憎用事耳。夫性情反常、愛憎用事者,惑耳。故夫子引以證「愛惡」二句。』

本章參考書目

【詩經】【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正義】【論語學案】【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新解】【論語會箋】【論語意原】【論語駢枝】【癸巳論語解】【論語點睛】【石鼓論語答問】【四書解義】。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