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2|回覆: 4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二十一章

[複製鏈接]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4-10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1.第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

【解讀】

本文多次提到『德』在當時實質上並非和後來意義上『道德』一詞的內涵對等,而是人世間福禍的規律。在解讀【老子】及【論語】時有必要了解這一點。古人以『德』指代『福』,以『過』指代『禍』。同時古人已經認識到『有德必有得,有德方有福』,比方說,【論語】中孔子云:『天生於德於予。』實際上這個『德』包含了『道德』和『福祗』雙重的含義,又如孔子云:『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以及【論語】中『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中的『過』,實質上更傾向是災禍,而非罪過。但是古人已經認識到咎由自取的規律,一個過失往往會招致災難,所以『過』與『禍』往往緊密聯繫在一起。

【老子】一書演變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人們的福禍觀和道德觀形成的歷史,最初人們的福禍觀是基於盲目迷信的基礎之上,在老子之前巫風盛行,一切社會事物往往斷以筮龜,占卜決定在社會政治生活和百姓日常生活的事宜中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由於人們的認識還極其有限,所以人世的福禍在世人眼裡完全是由喜怒無常的上天所決定的,並無規律可循。人們在祭祀上天的出發點並不是無比的誠敬,而是深深的恐懼,而要了解上天在某時某刻對某人某事的態度,唯一的渠道就是『決以筮龜』。但是隨着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加深,從商王朝後期開始,占卜的地位開始動搖,一些類似老子這樣的智者已經認識到天地之地存在着普遍地自然規律和必然的社會規律。儘管這種認識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原始和朦朧,但是使得一些『前識者』開始從對上天、鬼神的盲目迷信和無比恐懼中解放了出來。老子著【道德經】最根本的目的就在於揭示出來人世的福禍是有規律可循的,實質上這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道可道』,也就是人法道,道是可以取法的,那麼至於占卜八卦之類所謂的『預測』之術,就已經排除在老子的視線之外。

但是【老子】並沒有直接對占卦之類的迷信之術,進行文字上直接的抨擊和批駁,從而擺出一種對陣的架式,他只是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那麼,我們也可以替老子引申一下,除了掌握『道』之外,希望能夠趨福避禍的法門路子,都不過是無益於事的旁門左道而已。

3 f1 i7 Y1 v4 s1 H; c# j6 k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4-10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21.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德之容』河上公注為:『孔,大也,有大德之人無所不容。』而王弼為『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後能動作從道。』通過上面的解讀,我們就能了解,河上公和王弼的演繹是錯位了,不管是『大德之人無所不容』,還是『惟以空為德,然後能動作從道』的說法,雖然符合老子在其它章節所體現的基本觀點,但是用來作為『孔德之容』的註解,是絕對錯誤的。『孔』在這裡是動詞,而不是形容詞,所謂大德或空德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孔』的本義是小洞、窟隆。在這裡作為動詞是『窺視』、『洞察』的意思,『容』並不是容納,包容,內容之意,就是指『容貌』,『模樣』等義。所謂『孔德之容』也即『窺明德的真相』。

對於『惟道是從』,【老子】已經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在這裡,老子已經指出道是世界的本原,起着最根本的決定性作用。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認識出發,同時【老子】又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就是極大地突出了人自身的地位,實際上也是一種自我意識的空前張揚。老子繼續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實際上老子第一層意思就是人法道,這是必然的,第二層意思,就是人直接取法道,是可能的。因為『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

那麼老子在這裡實質上也就是指明要想把握人世福禍的基本規律,必須也能夠從『道』這個最根本的層次出發。那麼接下來,老子繼續講:


# e- @3 K# ~5 N$ t) p5 |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4-12 20:07 | 顯示全部樓層

21.2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老子指出過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見』、『搏之不得』,『不可至詰』,對於『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不可能通過一般的感官認識去刨根問底的。他指出『道這個東西,是那麼令人難以琢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所以即使『以至於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也感嘆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雖欲從之,未由也已。』但是老子卻指出『道可道』,道並非不可取法,只不過推研道的法門不同於常情罷了。正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子說道這個東西看起來飄忽不定,變動不居,其實還是有規律的。在這裡重點,解讀一下這個『象』。象的本義是形狀,模樣,但是老子偏偏又說『大象無形』,實際上所謂無形,也就是沒有固定的形態,沒有明確的輪廓,其實對於液體,特別是對於氣體來說,這一點是不言而喻。我們知道,老子說的『道』在老子眼裡是有實體的,也就是道是一種物質,實質上也就是『炁(氣)』。

把握這一點之後,我們對於『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就好理解了。『炁』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外在的輪廓,看不見,摸不着,聽不見等等,但是它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而且有着自身必然的規律。那麼這個其中有象,實質上也就是指的法則,規律。老子云:『執大象,天下往。』也就是指的規律。

本來老子講了『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所謂『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這裡,是強調所謂『無』並不是什麼沒有,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無並不是『真空』。道是有實體的,沒有這個實體,道將不會存在。那麼老子說『復歸於無物』如何理解呢?實質上這個『無物』恰恰是指的『道』作為 『炁』特殊實體的形態,給人的在感官層次的認識。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湛兮似或存』,透明清澈,形無實有,雖然是隱隱約約的感覺,其實還是存在的。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4-23 20:00 | 顯示全部樓層

21.3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對於『窈兮冥兮』,一般把『窈』解釋為『深遠』、把『冥』解釋為『暗昧』。實際上『窈』在這裡通『幽』。當然『幽』同樣也可以解釋為『深遠』,但是在這裡其實還是『昏暗』之意。也就是說『窈』和『冥』其實義近,甚至義同,正如『恍』與『惚』二字。在上一章里,老子云『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這個『海』已經解讀過,實際上就是『晦』,也就是『昏暗』之意,正是因為有一些本子把這個『海』解讀為『大海』,所以才會出現『恍兮其若無所止』的文本。事實上,此句在不同的版本裡是很不一樣的。如:

嚴遵本作『忽兮若晦",傅本作"淡兮其若海",範本作"澹兮若海",御注.英倫二本作"忽若晦",廣明.景福.室町三本作"忽兮其若海".李道純曰:"'忽乎若晦」,或雲'淡乎其若海」,非."謙之案:王.範本作"澹"字是也.王羲之本亦作"澹",碑本誤作"淡".說文:"澹,水搖也,從水,詹聲."與"淡"迥別."海",本或作"晦",為"海"之假借.書考靈曜:"海之言昏晦無睹."釋名釋水:"海,晦也.主承穢濁,其色黑而晦也."海.晦義同.此形容如海之恍惚,不可窮極.』

長期以來解釋,雖然提到『海』通『晦』但是仍然愛到『海』字的影響來解釋。如『海,晦也.主承穢濁,其色黑而晦也。』實際上,『海』通『晦』,並沒有含義上的關聯,主要是兩字古者都從『每』聲,讀作『昧』,故而通假。正是因為【老子】的版本在演變中,受到『海』字的影響,在流變的過程中潤色出了『恍兮其若無所止』的文字,事實上這一句的在不同的版本中也是存在極大的不同。

通過上面的解讀,事實上所謂『恍』、『惚』、『窈』、『冥』均是『昏暗不明』的意思,引申為『模糊不清』。

那麼『其中有精』是何意?所謂『精』者,有的解釋為『實情』,有的解釋為『精氣』,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事實上『精』在這裡通作『情』。此句也就是當作『其中有情』。那麼帛本【老子】的出土也是一個明顯的證據。帛本【老子】此章作:『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老子為何要說『其中有情』呢?『其情甚真』和『其中有信』又有什麼關係呢?孔子說過『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看來這個『情』、『信』之間還是存在着關聯的。問題是此一時,彼一時,這個『信』和『情』在老子之時,具體如何含義如何?要破解之,則不妨從『其情甚真』入手。『真』在金文中才開始出現,而且寫法較少,可見其使用頻度並不高。但是另一個字在當時的寫法上與之相當接近,且出現要早得多,使用頻度也要高得多,這個字就是『貞』字。『貞』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頻繁的出現了,寫法多達147種之多。貞的本字即『鼎』,在這裡是指占卜用的火具,那麼此時已經引申為『占卜』之意,如『貞龜』、『貞吝』、『貞卜』。那麼在郭店出土的竹簡中『真』一律寫作『貞』,事實上,這一句的原文本來就是『其情甚貞』,故而『其中有信』,所謂『信』者,此處即『應驗』之意。那麼這個『貞』的原意也就是指『准兆』、『預兆』。【周禮•春官•大卜】云:『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注】云『兆者,灼龜發於火,其形可占者。』那麼這個『情』實際上也就是『實情』、『實事』。

老子說:『模糊不清啊,其中卻有實情,這個實情是個極準的預兆,它必然能夠得到應驗。』其實,『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是指物件而言;『其中有情』、『其中有信』,是指事件而言。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4-23 20:26 | 顯示全部樓層

21.4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有的版本作『自古及今』;實際上不過因為『古』、『去』(古音)、『甫』三字剛好押韻而已,『去』在詩詞中往往與『處』、『舞』、『舉』等處於同一韻腳。所以,這樣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並無其它深意。有的觀點,把『甫』解作『始』,進而『從今及古』出發,琢磨出『沿着道,反過來推演萬事萬物的源起』的深意,應該說這屬於一種自我的心理投射,而非老子的本意。

所謂『甫』即『田』,特別是指『大田』,繼而借指『天下田』。『甫』與『父』通,並非所謂均有『開始『之意。而是古者唯男子方能為田主,正所謂『甫之言丈夫也。明乎彼大古之時,以丈夫稅田也。』故而二字可通用。所以,在這裡『眾甫』即天下之意,跟『開始』之意無甚關聯。作為另外一個證據就是『閱』,【說文】云『閱,具數於門中也。』用現在的話來說,閱的本義是『在門內考察、計算事物。』那麼【老子】第四十七章亦云:『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正與『以閱眾甫』之意完全吻合。由是可知,所謂『以順眾父』的版本,應該說,與老子的原本是相去甚遠了。或者說,【老子】的版本在流變中基礎不同的理解,出現了分支。那麼老子說『道』亦『以閱眾甫。』無非是說『道』在冥冥之中已經決定了一切。

老子說;『道隱無名』,但是正因為『反者,道之動』,所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先賢智者,對於『道』的存在是毫不懷疑,正所謂『唯道是從。』老子之所以能洞察世事,洞悉先機,對人世的福禍洞若觀火,正是因為認識了『道』。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抱一而為天下式』,並且在第五十四章明確說:『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故而老子說:『我為什麼能夠悉知天下之事?就是憑藉「道」。』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