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7|回覆: 0

[論史] 東漢宦官和外戚的鬥爭(2)

[複製鏈接]
家鄰 發表於 2010-7-28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風雲網
東漢時期,是什麼原因造成宦官、外戚鬥爭局面的出現的?  
一個因素,是皇帝的年幼。東漢的皇帝,自章帝以下,都是年幼即位。和帝即位時十歲,安帝十三歲,順帝十一歲,沖帝二歲,質帝八歲,桓帝十五歲,靈帝十二歲,獻帝九歲。因為皇帝年幼,故多太后臨朝。女後臨朝,故多依靠娘家人――外戚。小皇帝年歲稍長,便和女後、外戚發生矛盾。小皇帝所能依靠的人最可靠的是宦官。於是皇帝和女後的矛盾,遂演化而為宦官與外戚的矛盾,釀成東漢歷史上宦官外戚之禍。  
但皇帝年幼即位,只是造成宦官外戚鬥爭局面出現的表面原因,真實的原因比這深刻得多。唐和明清都有宦官專權,但卻沒有外戚擅政,只有西漢後期和東漢,外戚才成為政治上的大勢力。  
東漢皇帝宦官和女後外戚的鬥爭,在本質上是東漢皇權和世家豪族間的政治鬥爭。  
秦始皇滅了六國,但六國貴族和地方豪強勢力還是存在的。為了防止他們的反抗,秦始皇乃徙天下豪富十二萬戶於咸陽。劉邦繼續貫徹執行這種政策,曾徒齊諸田、楚昭、景、屈、燕、趙、韓、魏後及豪傑名家十餘萬口到關中。終西漢一代,皇帝一般都執行這種政策。武帝時,主父偃的一段話最足以說明西漢皇帝徒豪富於關中的用意了。他說:『天下豪傑兼併之家,亂眾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漢書・主父偃傳】)景帝、武帝時出了幾個有名的『酷吏』,這些酷吏誅除的對象主要是地方世家豪族,還不是一般老百姓。他們都是以打殺豪強出名的。他們打殺豪強的史實,說明皇權和世家豪族的矛盾。  
皇權對他們的打擊,並沒有使漢代地方世家豪族勢力衰歇,相反,由於漢代社會制度,土地兼併,使得農民流亡,並依附於豪強之家;而奴隸制度的發展,成了世家豪族勢力滋長的溫床,更使這種社會勢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劉秀就是在世家豪族勢力的擁戴支持下重建漢家政權的。他對待世家豪族採取了這樣的政策:一方面尊重豪族們在政治上的地位,給他們高官厚祿,請他們作三公大臣;一方面又緊緊地把大權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左右的小官尚書權力大起來,成為實際上總理國政的機關。【後漢書・仲長統傳】說:『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所以,東漢一代,從一開始政治上就是皇權和世家豪族兩種勢力並存。皇帝手中集中着權力,世家豪族有着尊貴的政治、社會地位。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內部不可能沒有矛盾鬥爭。宦官、外戚之爭,就是反映的皇權和世家豪族兩者間的鬥爭。宦官是皇權的代表,外戚代表世家豪族。  
東漢的外戚多半出於世家豪族集團。章帝竇皇后和竇憲出自河西竇氏。更始時,竇融割據河西之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五郡,自任行河西五郡大將軍。後來天下大勢已定,始歸附劉秀,任大司空。明帝時,竇氏一家『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順帝時,仍然『梁竇並貴,各有賓客』。(【後漢書・竇融傳】)和帝鄧皇后和鄧騭出自光武時開國元勛鄧禹,官大司徒。『鄧氏自中興後,累世寵貴,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京莫與為比。』(【後漢書・鄧禹傳】)順帝梁皇后和梁冀出自河西世家豪族梁統。梁統與竇融同時歸順光武。梁冀一門,前後七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真是豪門。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