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4|回覆: 0

[論史] 兩漢農業生產的發展(4)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0-11-4 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歷史網
王莽時,黃河在魏郡(今河南、河北交界地區)決口,久不修治,下游經常泛濫,造成很大災害。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六十九年),在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動員了幾十萬民工用一年多時間在滎陽(今河南滎陽)至千乘(今山東利津)一千多裏之間,築堤、修渠、疏通了河道。從此,八百多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減少了水患,使中國中部地區出現了更多的良田。


    東漢時的鐵犁牛耕更加推廣。北方出土的鐵農具如、鍤、鋤、鐮、鏵等比西漢大大增多。連當時還比較偏僻的廬江(今安徽廬江縣南)也開始用牛耕鐵犁代替了過去陳舊的耕作方法。鐵犁的製造和牛耕的技術也都有改進。過去西漢使用的耕犁是兩牛抬槓的長轅犁,比較笨重,使用不便。『長轅,耕平地尚可,於山澗之間則不任用。且迴轉至難,費力。』東漢時則出現了短轅犁,可用一牛拉挽,操作靈活,便於在小塊土地上耕作。同時,西漢晚期和東漢的犁鏵上已都裝置有翻土用的犁壁,耕犁上已裝有犁床(也稱犁底),還裝有可以上下移動的犁箭,以決定犁鏵入土的深淺 。這是當時農業生產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灌溉工具上,靈帝時宦官畢嵐在總結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翻車和渴烏。翻車是一種在河邊汲水的水車,渴烏則是灑水的曲筒,用於給道路灑水。使用水車,比之過去的用桔槔提灌,自然效率高得多了。


    前面說過,西漢末成帝時鍤ぶ曾總結出『區田法』有利於單產的提高。公元六十八年,明帝下令推廣『區田法』。鍤ぶ還總結出一種『溲種法』。其辦法是下種前將種子浸於雪水中。浸過的種子可以提高抗寒和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有助於提高產量。東漢時,勞動人民還創造出了水稻秧苗移栽的技術。移栽秧苗的好處在當時大致是:便於集中管理秧田、節約灌溉用水、便於除草和安排耕地的複種等。


    東漢的墾田面積以和帝元興元年(公元一○五年)為最高,達七三二、○一七、○八○畝 。不過,東漢豪強地主的勢力較前發展,隱瞞土地更多。如果把這個因素考慮在內,則東漢的實際墾田數不一定比西漢少。關於東漢的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後漢書・仲長統傳】說:『今通肥饒之率,計稼穡之入,令畝收三斛』。這裏所指大概是北方陸田的粟麥產量。東漢的畝積同於西漢武帝以後,斗量也相同。畝收三斛合成今制每市畝約產粟或麥八斗七升。這個數字比西漢高,而略低於前引【淮南子】中所舉例子。但這些都屬於個別的事例。兩漢共長達四百多年。在這四百多年當中水利灌溉事業有所發展,農業耕作技術不斷提高,東漢的畝產量應當是高於或至少不低於西漢的。東漢初年,人口曾大量減少,後來又逐漸增加,到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一五七年)增加到五六、四八六、八五六人 ,但仍比西漢平帝元始二年時少三、一○八、一二二人。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