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1|回復: 0

[論史] 两汉农业生产的发展(4)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0-11-4 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历史网
王莽时,黄河在魏郡(今河南、河北交界地区)决口,久不修治,下游经常泛滥,造成很大灾害。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六十九年),在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动员了几十万民工用一年多时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至千乘(今山东利津)一千多里之间,筑堤、修渠、疏通了河道。从此,八百多年间黄河没有改道,减少了水患,使中国中部地区出现了更多的良田。


    东汉时的铁犁牛耕更加推广。北方出土的铁农具如、锸、锄、镰、铧等比西汉大大增多。连当时还比较偏僻的庐江(今安徽庐江县南)也开始用牛耕铁犁代替了过去陈旧的耕作方法。铁犁的制造和牛耕的技术也都有改进。过去西汉使用的耕犁是两牛抬杠的长辕犁,比较笨重,使用不便。“长辕,耕平地尚可,于山涧之间则不任用。且回转至难,费力。”东汉时则出现了短辕犁,可用一牛拉挽,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土地上耕作。同时,西汉晚期和东汉的犁铧上已都装置有翻土用的犁壁,耕犁上已装有犁床(也称犁底),还装有可以上下移动的犁箭,以决定犁铧入土的深浅 。这是当时农业生产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灌溉工具上,灵帝时宦官毕岚在总结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翻车和渴乌。翻车是一种在河边汲水的水车,渴乌则是洒水的曲筒,用于给道路洒水。使用水车,比之过去的用桔槔提灌,自然效率高得多了。


    前面说过,西汉末成帝时锸ぶ曾总结出“区田法”有利于单产的提高。公元六十八年,明帝下令推广“区田法”。锸ぶ还总结出一种“溲种法”。其办法是下种前将种子浸于雪水中。浸过的种子可以提高抗寒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产量。东汉时,劳动人民还创造出了水稻秧苗移栽的技术。移栽秧苗的好处在当时大致是:便于集中管理秧田、节约灌溉用水、便于除草和安排耕地的复种等。


    东汉的垦田面积以和帝元兴元年(公元一○五年)为最高,达七三二、○一七、○八○亩 。不过,东汉豪强地主的势力较前发展,隐瞒土地更多。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则东汉的实际垦田数不一定比西汉少。关于东汉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后汉书・仲长统传》说:“今通肥饶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这里所指大概是北方陆田的粟麦产量。东汉的亩积同于西汉武帝以后,斗量也相同。亩收三斛合成今制每市亩约产粟或麦八斗七升。这个数字比西汉高,而略低于前引《淮南子》中所举例子。但这些都属于个别的事例。两汉共长达四百多年。在这四百多年当中水利灌溉事业有所发展,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东汉的亩产量应当是高于或至少不低于西汉的。东汉初年,人口曾大量减少,后来又逐渐增加,到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一五七年)增加到五六、四八六、八五六人 ,但仍比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时少三、一○八、一二二人。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