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21|回覆: 0

[史學] 【尚書•堯典】缺文舉例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7-12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智識學術網
【尚書•堯典】缺文舉例――兼談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的可信性  
  要:本文舉出了【尚書・堯典】中四處缺訛現象,並予以分析和辯證,解決了該篇中幾處文句不能通讀的問題,證明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中確有由於口傳造成的文字錯誤,同事證明【詔定古文尚書序】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不能全都否定。
關鍵詞:堯典 缺文 詔定古文尚書序
(一)
今所傳【尚書】乃今文二十八篇與晉代偽古文的合編,今文二十八篇乃伏生傳授,晁錯記錄下來的本子。晁錯受【尚書】於伏生,在【史記・晁錯列傳】和【漢書・儒林傳】裏都有明確記載,本無甚問題,有問題的是【史記正義・袁盎晁錯列傳】引衛宏(或作恆)【詔定古文尚書序】的一段話:『征之,(伏生)老不能行,遣太常掌故晁錯往讀之。年九十餘,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錯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也。』(又見【漢書・儒林傳】注引,文字稍簡略)根據衛宏的意思,是說伏生所傳今文二十八篇中應當有不少錯誤,因為晁錯在記錄時聽不懂伏生的話,只是勉強根據伏生女兒的翻譯和自己的理解記錄下來的。其說『所不知者凡十二三』,這個比例是很驚人的。但自古至今之治【尚書】者,很少有人指出其中有何文字錯誤(宋代蔡沈【書集傳】曾指出其中有缺文和錯簡,但他的一些說法不正確),所以有人懷疑衛宏這段話的可信性,如劉起D先生就認為:『這是後出的傳奇性的附會之談,實際是古文家貶低今文家的說法,因此不可信。』[1]那麼,衛宏的話是否可信呢?那就要看今文二十八篇中是否真有文字的卻亂錯訛現象。我認為衛宏的話並非全無可信性,因為今文二十八篇的文字確有缺訛。這裏因為限於篇幅,不能一一列舉,僅將其第一篇【堯典】中的缺文舉出為例。
(二)
【堯典】中有如下四節文字:
分命羲仲,宅R模日D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饋
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T,鳥獸彰。
其中的第一節文字是完整無缺的,我們可以用該節文字的句例來校讀其它三節文字。
1.宅南交:蔡沈【書集傳】曰:『南交,南方交n之地。陳氏曰:「南交下當有曰明都三字」。』他認為『南交』為南方交n之地很正確,認為『南交』一句有缺文也是對的,但他引陳氏曰以為當有『曰明都』三字則沒有根據。其原文當為『宅南極,曰交n』。古稱南方遙遠之地曰『南極』,如【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又【大荒南經】:『有神名因乎,……處南極以出入風。』皆宅處南極之證。『曰交n』與其它三節文字之『曰D谷』、『曰昧谷』、『曰幽都』之句例正同。古傳堯域之最南境至於交n,【墨子・節用中】:『堯治天下,南撫交趾(n),北降幽都』,即其證,故令羲叔宅於此。
2.平秩南訛,敬致:此句不僅有殘缺,且文句顛倒。『敬致』當是『寅敬致日』四字之殘;又據第一節和第三節之句例,『平秩南訛』當在『寅敬致日』句之後,其原文當為『寅敬致日,平秩南訛』。前人之釋『敬致』二字多不可解,蓋文缺之故,強說之則失之鑿,如偽【孔傳】謂其義為『敬行其教,以致其功也,』非是。蔡沈【集傳】云:『敬致,【周禮】所謂「冬夏致日」。蓋以夏至之日中,祠日而識其景,如所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者也。』蔡沈將『致』釋為『致日』,實為巨眼卓識。其後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辨之益詳,云:『致者,江聲以為致日。【周禮・馮相氏】:「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春秋左氏・桓十七年傳】:「日官居卿以底日」,【漢書・律曆志】註:「蘇林曰:底,致也」。』致古通至,『致日』亦即『至日』。第一節有『出日』,指日出之時;第三節有『納日』,指日入之時,亦即卜辭中的『入日』;此言『致(至)日』,指日中之時,相當於卜辭中的『中日』,日中時日至高,故云爾。
3.宅西:此亦有缺文,『西』後脫一『土』字,【史記・五帝本紀】作『居西土』,是『西』本作『西土』,當據補。
4.平在朔易:此句殘缺顛倒過甚,實是由殘餘的四字拼合而然,本不成文句,古釋牽強穿鑿,概不可取。此句實為二句之殘,其中,『在』和『易』屬於一句,『在』前及『易』後有缺文;『平』和『朔』屬於一句,二字之後各有缺文,且此句當在『在』、『易』一句之後,其原文當為『囗在易囗,平囗朔囗』,把缺文補足就是『寅在易日,平秩朔伏』。
寅在易日: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古讀如『伺』,在、伺古音同之部,音相近似。這裏『在』即用為『伺』,【說文新附】:『伺,侯望也。』也可讀為『祠』,與前三節之賓、敬、餞皆用為祭名兼其本義。【禮記・曲禮】:『禱祠祭祀』,註:『求得曰祠』。『易日』一詞恆見於卜辭之中,如『壬寅易日。』(【續】五・一・三)『酒中丁易日。』(【後上】一七・一)。蓋【堯典】將一年分為四季:春、夏、秋、冬;將一天分為四日:出日、致日、納日、易日,這四日相當於後來的晨、午、昏、夜。易日這段時間在納日之後,出日之前,是最黑暗的時刻。易古通賜,『易日』即『賜日』,為何稱之為『易(賜)日』?趙誠先生云:『商代人認為,太陽出來與否,一定受某種神力的支配,所以,為使太陽出來,也就是使神賜給人間以太陽,常祈求先祖以賜日。』[2]黑夜正是祈求『易(賜)日』之時,故以『易日』名之。『寅在易日』即恭敬地祠祭『易日』,目的是祈求神靈在黑夜結束時能賜予人間太陽。『易日』一詞甚為古老,唯見於卜辭,周代文獻中已無之,至漢代時人們已不能解其義,故雖有缺訛而不能覺察。【堯典】中的『易』應當是『易日』一詞唯一見於古代典籍的例子,可惜殘缺了,若非卜辭出土,這個問題仍沿不能得到解決。這也說明【堯典】的作者在這四段文字中,確實是引用了最原始的古材料。根據卜辭讀通了『平在朔易
一句,是本文最重要的創穫。
平秩朔伏:【史記・五帝本紀】此句作『便在伏物』,【索隱】云:『使和叔察北方藏伏之物,謂人畜集聚等冬皆藏伏。【尸子】亦曰:「北方者,伏方也。」【尚書】作「平在朔易」。今案:【大傳】云:「便在伏物」,太史公據之而書。』【白虎通・五行】云:『北方者,伏方也,萬物伏藏也。』據此知『朔』本當作『朔伏』。【堯典】稱『東作』、『南訛(為)』、『西成』,則北稱『朔伏』必矣。
『寅在易日,平秩朔伏』,與前三節之『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寅敬致日,平秩南訛』、『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句例正同。
(三)
以上即【堯典】的缺文情況,下面我們從文字的讀音方面分析一下其缺誤的原因。
1、宅南極,曰交n:此中缺了極、曰、n三字。南古音泥母侵部,次濁音;極群母職部,全濁音,二字通轉疊韻;曰在匣母月部,濁音;交見母宵部,全清音;n章母之部,全清音,交、n二字旁轉疊韻。
2、寅敬致日:此中缺了寅、日二字。寅古音余母真部,次濁音;敬見母耕部,全清音;致端母質部,全清音;日日母質部,次濁音。寅、敬二字通轉疊韻,致、日二字疊韻。
3、宅西土:此中缺了土字。土本為透母字,次清音,但古又可讀為杜,如【詩・鴟^】:『徹彼桑土』,【釋文】:『土,音杜。【韓詩】作杜。』杜是定母字,全濁音。
4、寅在易日,平秩朔伏:此中殘去了寅、日、秩、伏四字。寅古音余母真部,次濁音;日日母質部,次濁音;秩定母質部,全濁音;伏並母職部,全濁音。其中,易、日二字皆是舌面音和次濁音,通轉疊韻;朔、伏二字旁轉疊韻。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殘缺的字一是多為濁音、全濁音和次濁音字;二是與前後的字多是音近的字,或疊韻,或旁轉疊韻,或通轉疊韻。我們知道,平時說話時濁音字最容易含糊,兩個音近的字在一塊說也容因淆混,對於口齒不清的老人來說尤其如此。如『致日』一詞,致是全清音,日是次濁音,於是日字就缺掉了;下如『交n』一詞,這兩個字都是全清音,但二字旁轉疊韻音近,而且以漢語的發音習慣,兩個清音字的詞的後一個字一般是發輕聲,容易含糊,故n字就缺掉了;如果是兩個濁音字組成的詞,往往只能剩下一個,如『南極』只剩南字,『易日』只剩易字。這些錯誤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已然,說明司馬遷看到的【堯典】就是這樣了,因此它不可能是後人傳抄造成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能有一個,就是伏生當時年紀太大,口齒含糊不清,再加上晁錯對濟南方言不是十分懂,因有是誤。
(四)
由上所述,我認為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裏的話不能說全部不可信,也不能說全都可信,只能說是部分可信。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的看法是,當時伏生取出壁藏的【尚書】,其竹簡蠹壞朽爛的不少,他所傳的二十八篇,大部分是根據竹簡整理出來的,但也有些篇什的竹簡損壞了,是伏生靠背誦來傳授的。晁錯到伏生那裏去受【尚書】,那些根據竹簡整理出來的篇章他完全可以照抄,沒有必要再聽伏生口授,那麼這部分篇章的錯誤便少,即使有也是由於傳抄造成的文字錯誤,如把『文考』、『文王』訛成『寧考』、『寧王』,文、寧二字古文形近易訛,而此二字在讀音方面差別較大,不可能是口傳之誤。那些竹簡蠹爛的篇什則要靠伏生的背誦來記錄或抄錄伏生原來通過背誦記錄下來的本子,這一部分的文字錯誤就不可避免了。當然,由於當時伏生年紀太大,記憶力不行,能夠背誦的篇章應該不多,可確實是有,【堯典】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所指的,應當是伏生口授的那部分篇章的情況,是屬實的;而要說所有的今文本篇章都是這種情況,那就不是實情了。只可惜我們不能確切知道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中哪些是伏生口授的,再加上【尚書】本身太古奧難懂,即使其中有錯誤也不容易被發現,這其中的一些問題,只能通過對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如卜辭、金文)的研究才能獲得滿意的解決。
  釋:
[1]劉起D【尚書學史】 中華書局 19866月第69頁。
[2]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 中華書局19881 191頁。
(原刊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2期)
作者:王寧 棗莊人民廣播電台
來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