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1|回復: 0

[史學] 《尚书•尧典》缺文举例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7-12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智识学术网
《尚书•尧典》缺文举例――兼谈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的可信性  
  要:本文举出了《尚书・尧典》中四处缺讹现象,并予以分析和辩证,解决了该篇中几处文句不能通读的问题,证明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确有由于口传造成的文字错误,同事证明《诏定古文尚书序》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不能全都否定。
关键词:尧典 缺文 诏定古文尚书序
(一)
今所传《尚书》乃今文二十八篇与晋代伪古文的合编,今文二十八篇乃伏生传授,晁错记录下来的本子。晁错受《尚书》于伏生,在《史记・晁错列传》和《汉书・儒林传》里都有明确记载,本无甚问题,有问题的是《史记正义・袁盎晁错列传》引卫宏(或作恒)《诏定古文尚书序》的一段话:“徵之,(伏生)老不能行,遣太常掌故晁错往读之。年九十余,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异,错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已也。”(又见《汉书・儒林传》注引,文字稍简略)根据卫宏的意思,是说伏生所传今文二十八篇中应当有不少错误,因为晁错在记录时听不懂伏生的话,只是勉强根据伏生女儿的翻译和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的。其说“所不知者凡十二三”,这个比例是很惊人的。但自古至今之治《尚书》者,很少有人指出其中有何文字错误(宋代蔡沈《书集传》曾指出其中有缺文和错简,但他的一些说法不正确),所以有人怀疑卫宏这段话的可信性,如刘起D先生就认为:“这是后出的传奇性的附会之谈,实际是古文家贬低今文家的说法,因此不可信。”[1]那么,卫宏的话是否可信呢?那就要看今文二十八篇中是否真有文字的却乱错讹现象。我认为卫宏的话并非全无可信性,因为今文二十八篇的文字确有缺讹。这里因为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仅将其第一篇《尧典》中的缺文举出为例。
(二)
《尧典》中有如下四节文字:
分命羲仲,宅R模日D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馈
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T,鸟兽彰。
其中的第一节文字是完整无缺的,我们可以用该节文字的句例来校读其它三节文字。
1.宅南交:蔡沈《书集传》曰:“南交,南方交n之地。陈氏曰:‘南交下当有曰明都三字’。”他认为“南交”为南方交n之地很正确,认为“南交”一句有缺文也是对的,但他引陈氏曰以为当有“曰明都”三字则没有根据。其原文当为“宅南极,曰交n”。古称南方遥远之地曰“南极”,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曰:“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又《大荒南经》:“有神名因乎,……处南极以出入风。”皆宅处南极之证。“曰交n”与其它三节文字之“曰D谷”、“曰昧谷”、“曰幽都”之句例正同。古传尧域之最南境至于交n,《墨子・节用中》:“尧治天下,南抚交趾(n),北降幽都”,即其证,故令羲叔宅于此。
2.平秩南讹,敬致:此句不仅有残缺,且文句颠倒。“敬致”当是“寅敬致日”四字之残;又据第一节和第三节之句例,“平秩南讹”当在“寅敬致日”句之后,其原文当为“寅敬致日,平秩南讹”。前人之释“敬致”二字多不可解,盖文缺之故,强说之则失之凿,如伪《孔传》谓其义为“敬行其教,以致其功也,”非是。蔡沈《集传》云:“敬致,《周礼》所谓‘冬夏致日’。盖以夏至之日中,祠日而识其景,如所谓‘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者也。”蔡沈将“致”释为“致日”,实为巨眼卓识。其后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辨之益详,云:“致者,江声以为致日。《周礼・冯相氏》:‘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春秋左氏・桓十七年传》:‘日官居卿以底日’,《汉书・律历志》注:‘苏林曰:底,致也’。”致古通至,“致日”亦即“至日”。第一节有“出日”,指日出之时;第三节有“纳日”,指日入之时,亦即卜辞中的“入日”;此言“致(至)日”,指日中之时,相当于卜辞中的“中日”,日中时日至高,故云尔。
3.宅西:此亦有缺文,“西”后脱一“土”字,《史记・五帝本纪》作“居西土”,是“西”本作“西土”,当据补。
4.平在朔易:此句残缺颠倒过甚,实是由残余的四字拼合而然,本不成文句,古释牵强穿凿,概不可取。此句实为二句之残,其中,“在”和“易”属于一句,“在”前及“易”后有缺文;“平”和“朔”属于一句,二字之后各有缺文,且此句当在“在”、“易”一句之后,其原文当为“囗在易囗,平囗朔囗”,把缺文补足就是“寅在易日,平秩朔伏”。
寅在易日: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古读如“伺”,在、伺古音同之部,音相近似。这里“在”即用为“伺”,《说文新附》:“伺,侯望也。”也可读为“祠”,与前三节之宾、敬、饯皆用为祭名兼其本义。《礼记・曲礼》:“祷祠祭祀”,注:“求得曰祠”。“易日”一词恒见于卜辞之中,如“壬寅易日。”(《续》五・一・三)“酒中丁易日。”(《后上》一七・一)。盖《尧典》将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将一天分为四日:出日、致日、纳日、易日,这四日相当于后来的晨、午、昏、夜。易日这段时间在纳日之后,出日之前,是最黑暗的时刻。易古通赐,“易日”即“赐日”,为何称之为“易(赐)日”?赵诚先生云:“商代人认为,太阳出来与否,一定受某种神力的支配,所以,为使太阳出来,也就是使神赐给人间以太阳,常祈求先祖以赐日。”[2]黑夜正是祈求“易(赐)日”之时,故以“易日”名之。“寅在易日”即恭敬地祠祭“易日”,目的是祈求神灵在黑夜结束时能赐予人间太阳。“易日”一词甚为古老,唯见于卜辞,周代文献中已无之,至汉代时人们已不能解其义,故虽有缺讹而不能觉察。《尧典》中的“易”应当是“易日”一词唯一见于古代典籍的例子,可惜残缺了,若非卜辞出土,这个问题仍沿不能得到解决。这也说明《尧典》的作者在这四段文字中,确实是引用了最原始的古材料。根据卜辞读通了“平在朔易
一句,是本文最重要的创获。
平秩朔伏:《史记・五帝本纪》此句作“便在伏物”,《索隐》云:“使和叔察北方藏伏之物,谓人畜集聚等冬皆藏伏。《尸子》亦曰:‘北方者,伏方也。’《尚书》作‘平在朔易’。今案:《大传》云:‘便在伏物’,太史公据之而书。”《白虎通・五行》云:“北方者,伏方也,万物伏藏也。”据此知“朔”本当作“朔伏”。《尧典》称“东作”、“南讹(为)”、“西成”,则北称“朔伏”必矣。
“寅在易日,平秩朔伏”,与前三节之“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寅敬致日,平秩南讹”、“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句例正同。
(三)
以上即《尧典》的缺文情况,下面我们从文字的读音方面分析一下其缺误的原因。
1、宅南极,曰交n:此中缺了极、曰、n三字。南古音泥母侵部,次浊音;极群母职部,全浊音,二字通转叠韵;曰在匣母月部,浊音;交见母宵部,全清音;n章母之部,全清音,交、n二字旁转叠韵。
2、寅敬致日:此中缺了寅、日二字。寅古音余母真部,次浊音;敬见母耕部,全清音;致端母质部,全清音;日日母质部,次浊音。寅、敬二字通转叠韵,致、日二字叠韵。
3、宅西土:此中缺了土字。土本为透母字,次清音,但古又可读为杜,如《诗・鸱^》:“彻彼桑土”,《释文》:“土,音杜。《韩诗》作杜。”杜是定母字,全浊音。
4、寅在易日,平秩朔伏:此中残去了寅、日、秩、伏四字。寅古音余母真部,次浊音;日日母质部,次浊音;秩定母质部,全浊音;伏并母职部,全浊音。其中,易、日二字皆是舌面音和次浊音,通转叠韵;朔、伏二字旁转叠韵。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残缺的字一是多为浊音、全浊音和次浊音字;二是与前后的字多是音近的字,或叠韵,或旁转叠韵,或通转叠韵。我们知道,平时说话时浊音字最容易含糊,两个音近的字在一块说也容因淆混,对于口齿不清的老人来说尤其如此。如“致日”一词,致是全清音,日是次浊音,于是日字就缺掉了;下如“交n”一词,这两个字都是全清音,但二字旁转叠韵音近,而且以汉语的发音习惯,两个清音字的词的后一个字一般是发轻声,容易含糊,故n字就缺掉了;如果是两个浊音字组成的词,往往只能剩下一个,如“南极”只剩南字,“易日”只剩易字。这些错误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已然,说明司马迁看到的《尧典》就是这样了,因此它不可能是后人传抄造成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有一个,就是伏生当时年纪太大,口齿含糊不清,再加上晁错对济南方言不是十分懂,因有是误。
(四)
由上所述,我认为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里的话不能说全部不可信,也不能说全都可信,只能说是部分可信。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的看法是,当时伏生取出壁藏的《尚书》,其竹简蠹坏朽烂的不少,他所传的二十八篇,大部分是根据竹简整理出来的,但也有些篇什的竹简损坏了,是伏生靠背诵来传授的。晁错到伏生那里去受《尚书》,那些根据竹简整理出来的篇章他完全可以照抄,没有必要再听伏生口授,那么这部分篇章的错误便少,即使有也是由于传抄造成的文字错误,如把“文考”、“文王”讹成“宁考”、“宁王”,文、宁二字古文形近易讹,而此二字在读音方面差别较大,不可能是口传之误。那些竹简蠹烂的篇什则要靠伏生的背诵来记录或抄录伏生原来通过背诵记录下来的本子,这一部分的文字错误就不可避免了。当然,由于当时伏生年纪太大,记忆力不行,能够背诵的篇章应该不多,可确实是有,《尧典》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所指的,应当是伏生口授的那部分篇章的情况,是属实的;而要说所有的今文本篇章都是这种情况,那就不是实情了。只可惜我们不能确切知道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哪些是伏生口授的,再加上《尚书》本身太古奥难懂,即使其中有错误也不容易被发现,这其中的一些问题,只能通过对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如卜辞、金文)的研究才能获得满意的解决。
  释:
[1]刘起D《尚书学史》 中华书局 19866月第69页。
[2]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 中华书局19881 191页。
(原刊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2期)
作者:王宁 枣庄人民广播电台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