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2|回復: 0

[史學] 明太祖海禁的政治经济原因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0-10-26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网络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对外贸易会提高贸易双方的福利水平,是件双赢的事。我国海外贸易的历史悠久,《尚书》中就有海外贸易的记载,明以前的封建王朝都不曾明令实行海禁政策。宋代更是积极提倡海外贸易,并把商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明太祖之所以把“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作为祖制,写入大明律,自然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狭隘性,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
先说经济层次的原因,明初的商品经济遭到连年战乱的打击,较之宋代有明显的退步。商税收入也相应锐减。有人核算,明初的商税年收入只有约20万两,相当于北宋的百分之一,与南宋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对于明太祖来说,发展农业经济是当务之急,自然没兴趣发展对外贸易了。而且,明代的疆域比宋代辽阔,农业税收也更多。以上是从财政放入角度看。
从财政支出来看,宋代的三冗问题(“冗兵、冗员、冗费”)在明代都得到了解决。明代实行军屯制度,军队自己生产,自给自足,明太祖曾自豪的说:“朕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种亦兵亦农的政策不论是否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无疑有效的降低了财政的军费压力。明代的官僚队伍也没有宋代那么庞大。宋代对文人最为优渥,明代就没有那么好了。明代的官员工资是历代最低的,由此两点,明代的财政支出比宋代轻松的多,自然不需要用商税补充财政收入了。
再看政治层次的原因,明代建立之后,并没有肃清所有敌人。沿海地区仍有诸多不安定因素存在。敌对势力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张士诚,方国珍余部。张、方都是元末崛起的地方势力,且靠近大海,部下多是沿海百姓。在张、方被朱元璋击败之后,余部逃窜海上,继续与明朝为敌,故有史书记载明初“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这些残余反叛势力在永乐年间仍人数众多,明初多次围剿不成,索性闭关自守,不给其寻衅的机会。
二、倭寇问题。元代两次征日失败后,官方往来断绝。日本人为了得到中国的物资,在元代就不断在中国沿海抢劫。胡惟庸案事发时,明太祖怀疑日本人帮助了胡惟庸谋逆,“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到了永乐十七年,总兵刘荣在辽东取得剿倭胜利,倭患大为减轻,但始终未根除。
三、元朝的残余势力。元朝不仅是陆上的大帝国,海上也有相当影响。元亡后有些遗臣逃到海上继续反对明朝,例如“誓死报元”的陈友定的余部。
这些海上敌对势力无法轻易剿灭,故而只能消极防守,实行海禁。总而言之,明初海禁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是才在当时环境下作出的重要选择,其中国防安全上的考虑是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海禁不是简单的由于思想文化上的狭隘性造成的,也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没什么关系。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