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1|回覆: 0

[史學] 藏族傳統知識與生態環境的變遷(一)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12-6 15: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經濟史論壇
藏族傳統知識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德欽佳碧村案例研究
尹 侖*

  

    摘  要:雲南省迪慶州德欽縣瀾滄江流域的藏族世代生活在河谷兩岸的台地和山坡上,這樣的生活空間造就了當地藏族與瀾滄江水系以及江兩岸山系的緊密關係,從而形成了同時受到水系和山系影響的特殊的文化生態體系和傳統知識。其傳統知識以人對自然的敬畏、信仰和崇拜為基礎,以人對自然本土認知為核心。以人對自然的適度利用為原則,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制度、習慣法、傳統知識和機制為規範。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起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為當地村民的持續生存提供了物質基礎。但五十多年來,由於受到重大的生產、生計政策和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影響,瀾滄江流域沿岸的生態體系遭到破壞,泥石流、山洪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面對生態破壞帶來的苦果,一些村莊又試圖恢復和利用傳統知識進行調試。     
關鍵詞:德欽  藏族  生境  生境價值觀  傳統組織  箭會  姐妹會

────────
  *  作者簡介:尹侖,男,  白族,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研究會項目官員,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碩士,法國國立高等社會科學院碩士,法國國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生。

    一、引  言
    德欽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脈東端,青藏高原南緣,瀾滄江(湄公河)上游,西北部與西藏接壤,東部與四川交界,總面積為7504平方公裏。德欽縣地勢北高南低,東有雲嶺山脈,西有怒山山脈,兩列山脈呈南北走向縱貫全縣,其中梅裏雪山、甲午雪山、白馬雪山等山峯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全縣最高處為卡瓦格博峯,海拔有6740米;德欽縣東部為金沙江流域,西部為瀾滄江流域,兩江由北向南流經縣域。金沙江在縣境內流長為250公裏,流域面積4506平方公裏,佔全縣土地面積的59.3%;瀾滄江在縣境內流長為180公裏,流域面積3090平方公裏,佔全縣土地面積的40.7%,全縣最低處在瀾滄江南部江邊,海拔為1840.5米。瀾滄江穿行於怒山山脈和雲嶺山脈之間,兩岸高山峻岭,江邊到山巔海拔高差達4720米,形成了瀾滄江大峽谷。德欽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之一,全縣從南到北僅佔1.7個緯度,卻幾乎包含了相當於北亞熱帶地區到北半球極地70個緯度的水平氣候類型和生態類型,種子植物有127科、506屬、174種,哺乳動物有24科、78種,鳥類有31科、158種,魚類有11種。
    世代生活於如此多樣和豐富的生態環境之中,德欽藏族形成了特有的傳統知識體系,這種傳統知識以人對自然的敬畏、信仰和崇拜為基礎,以人對自然的適度利用原則為核心,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制度、習慣法和傳統知識為規範,在客觀上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為當地村民的持續生存提供了物質基礎。
    五十年來德欽的一些重大產業開發活動和基礎建設王程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並為其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例如森林採伐、礦產開發和道路建設等等,但同時這些活動給生態環境帶來的改變卻是災難性的,例如森林植被的破壞和大面積減少直接導致泥石流、滑坡和山洪等自然災害頻發,並使依賴自然環境的農業、畜牧業、採集業等生計活動受到嚴重干擾。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災害的頻發以及生計受到的影響都使得當地村民的可持續發展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同時由於德欽自然風景壯麗、礦藏和水力資源豐富,這使得旅遊業、採礦業和修建大型水利王程等重大產業開發活動和基礎建設工程都將會繼續成為未來當地經濟發展計劃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將選擇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雲嶺鄉佳碧村這個典型的藏族村莊為研究點,在筆者持續四年的田野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對其傳統知識與生態環境的變遷進行研究,以反映該區域五十年來生態環境變遷狀況,並藉此闡述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二、研究點概況和問題
    佳碧村是一個藏族聚居的村落,藏語發音為jiabei Zhuma,Jiabei意為產鐵之地,Zhuma是村落的意思。今天的佳碧村隸屬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雲嶺鄉管轄,距德欽縣城約一百公裏,地處白馬雪山與梅裏雪山之間,瀾滄江河谷東岸,佳碧河從村中流過。佳碧村屬溫帶河谷氣候,海拔2600米,地勢東高西低,年平均氣溫10.4°C。①    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於藏族政教合一的統治,佳碧村同時歸屬土司和喇嘛寺管轄,管理佳碧村的土司是禾氏神翁千總,喇嘛寺是噶丹紅坡林寺。1915年國民政府在德欽設立阿墩子行政委員會,1935年改稱德欽設治局,當時國民政府還在佳碧村設有特派員,主要向過往商人收稅。②因此佳碧村民這樣形容當時的行政關係:『喇嘛寺管地,土司管人,國民黨管路。』
    佳碧村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9戶人家,經過五十多年來的變遷,發展成為今天一個有着30戶人家的村子,共l62人,其中男性為80人,女性為82人。
    和其他地處高山的藏族一樣,佳碧村的藏族以半農半牧為主要的生計方式,同時也從事其他的經濟活動。其中農業為社區生計的根本,畜牧業和狩獵提供必需的生活資料,副業則提供交換的機會和現金收入。除了上述三種傳統生計方式以外,最近十多年來以松茸為主的採集業已經成為佳碧村藏族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伐木業也曾經是重要的生計方式,是整個社區的經濟支柱,但隨着國家政策的改變,今天基本上沒有人再從事伐木業了。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幾種生計方式。    農業是家庭生存的基本保障。佳碧村在歷史上主要種植蕎和青稞。19世紀末,受漢族移民的影響,當地人開始種植麥子、玉米、土豆以及其他一些蔬菜。1958年以前佳碧村曾大量種植青稞,1958年以後麥子與玉米大量引種並成為主要作物,青稞和蕎的種植面積則逐年減少,今天已經沒有人種植了。另外村民還種植一些果樹,包括梨樹、蘋果樹和核桃樹等。佳碧村最重要的耕地分佈於村落所在的山間盆地,佳碧河兩岸,灌溉便利,當地人把這類土地叫做『水澆地』。水澆地每年大春(藏曆四月)種玉米,小春(藏曆十一月),種植小麥。一些遠離水源的耕地,則修建水渠引水灌溉。山坡上無法引水灌溉的土地,
────────
①  【德欽縣誌】,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頁。
②  【德欽縣誌】,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頁。
通常種植土豆。此外每家房前屋後有園地,多種植蔬菜、大豆和辣椒等作物。全村水澆地有75畝,旱地有86畝,水澆地按產量分為三等,人均0.4畝。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