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70|回復: 0

[史學] 藏族传统知识与生态环境的变迁(一)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12-6 15: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经济史论坛
藏族传统知识与生态环境的变迁
――德钦佳碧村案例研究
尹 仑*

  

    摘  要: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澜沧江流域的藏族世代生活在河谷两岸的台地和山坡上,这样的生活空间造就了当地藏族与澜沧江水系以及江两岸山系的紧密关系,从而形成了同时受到水系和山系影响的特殊的文化生态体系和传统知识。其传统知识以人对自然的敬畏、信仰和崇拜为基础,以人对自然本土认知为核心。以人对自然的适度利用为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习惯法、传统知识和机制为规范。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为当地村民的持续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五十多年来,由于受到重大的生产、生计政策和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影响,澜沧江流域沿岸的生态体系遭到破坏,泥石流、山洪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面对生态破坏带来的苦果,一些村庄又试图恢复和利用传统知识进行调试。     
关键词:德钦  藏族  生境  生境价值观  传统组织  箭会  姐妹会

────────
  *  作者简介:尹仑,男,  白族,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项目官员,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硕士,法国国立高等社会科学院硕士,法国国立高等社会科学院博士生。

    一、引  言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青藏高原南缘,澜沧江(湄公河)上游,西北部与西藏接壤,东部与四川交界,总面积为7504平方公里。德钦县地势北高南低,东有云岭山脉,西有怒山山脉,两列山脉呈南北走向纵贯全县,其中梅里雪山、甲午雪山、白马雪山等山峰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全县最高处为卡瓦格博峰,海拔有6740米;德钦县东部为金沙江流域,西部为澜沧江流域,两江由北向南流经县域。金沙江在县境内流长为250公里,流域面积4506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9.3%;澜沧江在县境内流长为180公里,流域面积309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0.7%,全县最低处在澜沧江南部江边,海拔为1840.5米。澜沧江穿行于怒山山脉和云岭山脉之间,两岸高山峻岭,江边到山巅海拔高差达4720米,形成了澜沧江大峡谷。德钦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全县从南到北仅占1.7个纬度,却几乎包含了相当于北亚热带地区到北半球极地70个纬度的水平气候类型和生态类型,种子植物有127科、506属、174种,哺乳动物有24科、78种,鸟类有31科、158种,鱼类有11种。
    世代生活于如此多样和丰富的生态环境之中,德钦藏族形成了特有的传统知识体系,这种传统知识以人对自然的敬畏、信仰和崇拜为基础,以人对自然的适度利用原则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习惯法和传统知识为规范,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村民的持续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十年来德钦的一些重大产业开发活动和基础建设王程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并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例如森林采伐、矿产开发和道路建设等等,但同时这些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改变却是灾难性的,例如森林植被的破坏和大面积减少直接导致泥石流、滑坡和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并使依赖自然环境的农业、畜牧业、采集业等生计活动受到严重干扰。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生计受到的影响都使得当地村民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同时由于德钦自然风景壮丽、矿藏和水力资源丰富,这使得旅游业、采矿业和修建大型水利王程等重大产业开发活动和基础建设工程都将会继续成为未来当地经济发展计划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将选择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佳碧村这个典型的藏族村庄为研究点,在笔者持续四年的田野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传统知识与生态环境的变迁进行研究,以反映该区域五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状况,并借此阐述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二、研究点概况和问题
    佳碧村是一个藏族聚居的村落,藏语发音为jiabei Zhuma,Jiabei意为产铁之地,Zhuma是村落的意思。今天的佳碧村隶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管辖,距德钦县城约一百公里,地处白马雪山与梅里雪山之间,澜沧江河谷东岸,佳碧河从村中流过。佳碧村属温带河谷气候,海拔2600米,地势东高西低,年平均气温10.4°C。①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藏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佳碧村同时归属土司和喇嘛寺管辖,管理佳碧村的土司是禾氏神翁千总,喇嘛寺是噶丹红坡林寺。1915年国民政府在德钦设立阿墩子行政委员会,1935年改称德钦设治局,当时国民政府还在佳碧村设有特派员,主要向过往商人收税。②因此佳碧村民这样形容当时的行政关系:“喇嘛寺管地,土司管人,国民党管路。”
    佳碧村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户人家,经过五十多年来的变迁,发展成为今天一个有着30户人家的村子,共l62人,其中男性为80人,女性为82人。
    和其他地处高山的藏族一样,佳碧村的藏族以半农半牧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同时也从事其他的经济活动。其中农业为社区生计的根本,畜牧业和狩猎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料,副业则提供交换的机会和现金收入。除了上述三种传统生计方式以外,最近十多年来以松茸为主的采集业已经成为佳碧村藏族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伐木业也曾经是重要的生计方式,是整个社区的经济支柱,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今天基本上没有人再从事伐木业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几种生计方式。    农业是家庭生存的基本保障。佳碧村在历史上主要种植荞和青稞。19世纪末,受汉族移民的影响,当地人开始种植麦子、玉米、土豆以及其他一些蔬菜。1958年以前佳碧村曾大量种植青稞,1958年以后麦子与玉米大量引种并成为主要作物,青稞和荞的种植面积则逐年减少,今天已经没有人种植了。另外村民还种植一些果树,包括梨树、苹果树和核桃树等。佳碧村最重要的耕地分布于村落所在的山间盆地,佳碧河两岸,灌溉便利,当地人把这类土地叫做“水浇地”。水浇地每年大春(藏历四月)种玉米,小春(藏历十一月),种植小麦。一些远离水源的耕地,则修建水渠引水灌溉。山坡上无法引水灌溉的土地,
────────
①  《德钦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②  《德钦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通常种植土豆。此外每家房前屋后有园地,多种植蔬菜、大豆和辣椒等作物。全村水浇地有75亩,旱地有86亩,水浇地按产量分为三等,人均0.4亩。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