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67|回覆: 0

[史學] 司馬遷的因俗變遷經濟觀及現代價值(2)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1-4-29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文化
(二)因俗變遷的具體主張。因俗變遷的制度是否可行,關鍵要解決激勵問題和信息問題。司馬遷通過對大量歷史事件和經濟案例的考察,間接提出了因俗變遷的具體主張。  
    第一,因俗簡政。【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了太公望的治國方略,『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儘管齊『地鹵、人民寡,』可太公望至齊後,因循齊地習俗,精簡政務,因地制宜,終使『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同時在【史記・魯周公世家】中記載了魯公伯禽和太公望報政周公之事,周公對太公『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的政策極為欣賞,嘆日:『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在這裡,司馬遷借周公之口提出了因俗簡政的主張,並且分析了因俗簡政給人民帶來的激勵。如管仲富比王室,可齊人不以為侈,因為管仲任政『與俗同好惡』,『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記・管晏列傳】)』再如孫叔敖為楚相,『世俗盛美,政緩禁止』,『民皆樂其生(【史記・循吏列傳】)』等等案例,表明了司馬遷對因俗簡政的肯定。
    第二,習俗變遷與資源選擇集合的改變相關。在上文我們已經從求利、求欲的假設中分析了習俗變遷的內在前提,如果資源選擇集合的改變導致了收益分配的變化,人們將會對現行習俗發出質疑,進而自發產生習俗變遷的激勵。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司馬遷用大量的資料作為實證,間接地表明了這個觀點。如他考察了關中之地習俗的變化:關中之地沃野千里,適宜種植,俗好稼穡、難為奸邪,但自秦漢以後,逐漸成為政治和商業中心,『四方輻湊並至而會』,貿易流通擴大了資源選擇集合,『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因此俗變為多賈再變至『益玩巧而事末』。再如越、楚三俗的比較:西楚土地貧瘠,『其俗剽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而越由於『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東楚,由於喜遊子弟較多,俗『則清刻,矜己諾』;南楚,由於與閩中、干越雜俗,『故好辭,巧說少信』。
    第三,習俗變遷與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相關。土地和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如果不考慮技術進步的因素,那麼其相對價格和產出的變化會對習俗產生影響。(1)地少人多,如三河『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故其俗纖儉習事』;(2)地薄人多,如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民俗儇急,仰機利而食』;(3)地廣人稀,但如果財富產權得不到保護,人民缺乏生產的積極性,如種、代和上谷至遼東地區,地廣人稀,可『數被寇,人民矜這搴悶,任俠為奸,不事農商』。
    第四,習俗實際上是人們的利益與需要的函數,其變遷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如果人們長期維護這種習俗帶來的不是收益而是成本,則人們就會自發產生變遷習俗的需求。司馬遷列舉了(1)鄒、魯之地習俗首先是『俗好儒,備於禮,』但維持此種習俗的成本較高,然後變為吝嗇,當其衰敗時,『好賈趨利,甚於周人,』這是利益的誘導;(2)潁川、南陽之地習俗從尚忠朴到『俗雜好事,業多賈』,這是由於秦末不軌之民遷居後群體交易需要的變化。
    第五,『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史記・樂書】)』司馬遷意識到俗有厚薄、善惡之分,而薄惡之俗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鎖定效應,如楚越之地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俗卻『偷生,無積聚而多貧』,經濟走向衰退;如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叛亂,『非獨王過,亦其俗薄,臣下漸靡使然也(【淮南衡山列傳】)』,薄俗使政治經濟發生擾動;為此要『易前之惡俗,從今之善俗』。那麼如何移風易俗呢?司馬遷表明了兩種傾向。一是對制俗、輕俗論調的批評。因為制俗、輕俗論者過分相信自己的智慧,低估了人們的理性預期。如商鞅認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史記・商君列傳】)』,司馬遷斥之為『浮說』;趙武靈王主張『制俗』,人們不事農商;漢武帝輕俗,『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史記・平準書】)』儘管公孫弘作政治秀,『布被,食不重味,為天下先』,卻『無益於俗』等等皆是鮮明的例證。二是對『不教而民從其化』的肯定。司馬遷通過對孫叔敖改變楚地民俗事件的敘述,提出了『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史記・循吏列傳】)』的觀點,如果『令數下,民不知所從,不可。』國家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會使民眾無所適從,因為習俗是維繫社會穩定運行的紐帶和『潤滑劑,』具有自我變遷和實施的機制。自西漢以後,這個觀點可謂曲高和寡,只有北宋時期的蘇軾針對王安石改革提出的『流俗不足恤』的嚴刻之政,提出『因俗而任情』(【上神宗皇帝書】)的主張,因俗變遷的制度設計才是克服北宋社會危機的上策。
    第六,習俗可以自發擴展為成文的規則和非成文的慣例,為經濟運行提供和諧的市場秩序,同時也降低了經濟活動信息的搜尋成本。司馬遷記載的經濟案例可以從兩方面加以解釋,從宏觀來說,減少國家治理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使經濟健康運行。如太公治齊、文景之治。從微觀來說,減少商業風險,擴大獲利機會。如【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了卓氏發家之事,卓氏遠遷臨邛是由於他了解臨邛習俗『民工於市,易賈』,其它如程鄭、宛孔氏、曹邴氏、刀問等等致富史也說明了解習俗的重要性。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諸多『任時』、『隨時』、『逐時』、『趨時』之詞,其關鍵是要掌握消費者信息,而消費者的經濟活動信息存在於大量的習俗慣例之中。


    四、因俗變遷經濟觀的評價及當代啟示


    司馬遷在『道法自然』的理論基礎上,通過對民間經濟主體的實際考察,提出了因俗變遷的經濟觀,這是傳統經濟自由主義思想的創舉。他肯定了人們求富的合法正當性,把『非有爵邑奉祿弄法犯奸而富』的人稱為『賢人』和『素封者』;同時他看到了經濟運行的自發調節機制,反對政府的強制干預和與民爭利。事實上,他已經樸素地認識到政府干預對人們生產激勵的消散,如楊可告緡後,『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產業』;也看到了政府干預為官吏徇私舞弊、驕奢腐敗提供了物質溫床(如【酷吏列傳】記載的杜周、周陽由、王溫舒等人)。可以這樣說,司馬遷的因俗變遷經濟觀是與君主專制思想博弈下的一顆流星。
    眾所周知,君主專制是以政治權力的高度集中為核心,所謂『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史記・秦始皇本紀】)』與此同時,政治規則將取代經濟效率原則,成為統治者效用函數的內生變量。儘管西漢初期的『無為而治』帶來了經濟繁榮,『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但社會財富的最大化與君主效用的最大化有着天然的衝突。我們知道,董仲舒異化的『大一統』為中央集權提供了理論依據,而從賈誼的『眾建諸候而少其力(【治安策】)』,到晁錯的『削藩』,再到主父偃『推恩令』,逐步剔除了利益集團勢力,為中央集權的鞏固鋪平了道路。政治權力的高度集中則使統治者的行為缺乏有效的制約,漢武帝實施的『與民爭利』政策實質上是滿足其個人偏好的例證。如漢武帝多次與匈奴作戰,擴充疆土,司馬遷稱之為『務納其稅(【史記・匈奴列傳】)』;如更錢造幣是因為『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銀錫(【史記・平準書】)』;如楊可告緡『得民財物以億計(【史記・平準書】)』;如桑弘羊實施的鹽鐵官營、均輸、平準使『太倉、甘泉倉滿』等等;所有這些措施是以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來換取君主專制統治下行政效率的需要,所謂『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為不足也(【史記・平準書】)』。自此以後,經濟哲學讓位於政治哲學,求真讓位於至善,儒家『內聖外王』成為統治集團致命的自負工具,對民間主體的超經濟控制成為傳統社會長期的路徑依賴。
    當前,隨着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我們正處於經濟衝突的多發期,因為經濟制度轉型不可避免地改變了原先的利益分配,必然產生制度變遷的成本,這需要我們從制度創新的邊際――習俗出發,減少改革的阻力和難度,同時我們應該明白,習俗存在自發的維持市場運行的社會秩序,理性的政府應該尊重民眾的經濟選擇,而在經濟制度的轉型期,如何引導個人創新的激勵,減少經濟主體的尋租行為才是政府的義務和責任,這既是司馬遷的因俗變遷經濟觀給今人的啟示,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注釋:


    ①司馬遷在【史記・張丞相列傳】中對韋丞相玄成執政理念的評價。
②[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版,P350。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3]汪丁丁.制度創新的一般理論[J].經濟研究,1992(5).
[4]李埏.史記・貨殖列傳.引老子疑義試析[J].歷史研究,1999(4).
    [5]劉俊男.道德經,第八十章新釋[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5).
    [6]鍾祥財.和諧與大同:中國古代兩種經濟發展思路[J]財經研究,z007(9).
    [7]杜長征.司馬遷經濟自由主義新詮:宏旨、結構及困境叨.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7(2).
    [8]F.A.Hayek,1988.The Fatal Conceit(【致命的自負】).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9]D.North,1991.The Institution.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Winter.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