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1|回覆: 0

[史學] 『國可亡,而史不可滅』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07-4-10 15: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京日報

從萬斯同以布衣身份,不支俸祿參加修【明史】談起  
【明史】在二十五史中,參加編撰的人數最多。出力最多、貢獻最大者,首推萬斯同。萬斯同(1638年-1702年),字季野,生於明崇禎十一年,卒於清康熙四十一年。他參加修【明史稿】24年,從一開始就謝絕清廷的薦聘,不要任何官銜,不拿朝廷一分俸祿,始終以一介布衣身份參加修史工作,懷著『修故國之史以報故國,願成一代之史以報先朝』的決心。所有史官撰寫的初稿都送他覆審,當萬斯同提出某稿應當補入某事,或尚需重新參校時,均無一差錯。可見,萬斯同對明代十三朝300年的文獻史料、典章制度、掌故等熟悉到何等程度,【明史稿】500卷『皆由季野手定』,成爲欽定【明史】的底本。因而,梁啓超說:『【明史】之有相當價值,萬氏力也』。  
爲什麼萬斯同能一輩子以布衣身份,不食朝廷俸祿而參加修史工作呢?這與他的史德和史觀緊密相連。他爲人正直,淡泊名利,對明朝的覆滅有亡國之痛之恨。他抱著『經世致用』的修史思想,決心『經緯條貫實可建萬世之長策,他日用則爲帝王師,不用則著書名山,爲後世法』。萬斯同是受他老師――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的命托遣派而參加修明史的,因此受其影響最大。黃宗羲富有強烈的民族氣節,對明朝的滅亡,懷著悲痛心情,多次拒絕清政府的徵聘,對清廷是『朝不坐,宴不與,士之分亦止不仕而已』。黃宗羲對宋朝『蔡京蔡卞當國,欲絕滅史學』恨之而嘆。因此,他決心『從事國史,將成一代金石之業』。所以,雖然他不願在清政府內做官,但對修明史卻情有獨鍾,把治史看作『經世之業』。因而,他派遣自己的學生萬斯同、萬言及兒子黃百家帶著家藏明代史料(內有黃宗羲所輯【明文海】480卷、【明史案】244卷和其父黃尊素所著【大事記】、【三史鈔】等)到北京明史館,且都是以布衣身份不食朝廷俸而參加修史。臨行前,黃宗羲贈詩萬斯同『一代賢奸托布衣』,希望他修明史要公正評價一代賢奸。據史載,僅萬斯同一人就攜明史文獻、資料、書籍等10萬卷。在二十五史2000多年的編撰時間裡,像黃宗羲、萬斯同等人這樣高風亮節、無私奉獻的史官,實在是屈指可數,沒有幾人。  
中國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原中山大學教授陳寅恪(1890.7-1969.10)對萬斯同等人的史德史觀倍加讚賞,他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看到外國特別是日本對中國歷史研究的猛進和我國史學界工作的落後,尤其是民國以來國家編史機構蕩然無存,痛感『今日國雖存,而國史已失去正統』,再聯繫自己所處日本侵華的國破家亡環境(他父親在日軍侵占北京後,憂憤絕食而亡),哀嘆而呼籲:『國可亡,而史不可滅』;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治史的振興和獨立,乃『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和學術界的共同職責。總結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更替的演變史,特別是宋、明兩代滅亡,漢民族遭損而後又興起的歷史教訓,不少史學家如元裕之、危太朴、錢受之、萬斯同、郭沫若……他們幾乎都形成了『國可亡,而史不可滅』這一共同觀念,這實在是千年歷史眼光的高見。 作者:劉庭華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