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6|回覆: 0

[史學] 陳寅恪:『只為學術的一生』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07-5-10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文匯報
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裏並沒有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着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不幸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戰爆發,陳寅恪短短時間內同時承受了喪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兒回憶,父親放棄了右眼視網膜手術,放棄了復明的希望,因為他只想儘快離開淪陷區。
離開北平前,陳寅恪把他的藏書寄往將要去的長沙。當書到長沙,就悉數被毀於戰火。他隨身攜帶的常用書籍,亦在繞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盜。他日後的學術研究,將主要依靠記憶了。
就在這樣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陳寅恪完成了兩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在四川李莊時,傅斯年為照顧陳寅恪,讓鄧廣銘住他樓下,說陳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馬上跑去。每次鄧廣銘跑上樓看,陳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說自己的身體快不行了,快堅持不住了,但是他說,『我不寫完這兩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條件驚人惡劣,在擋不住風雨的茅草房裏,陳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浹背地坐在小凳上寫文章。為了給他補充點營養,家裏養了一隻母羊,他在下課後帶着女兒放羊,父女閒聊着走過山間小路,那是他難得的愉悅時刻。
19441212日,陳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後一篇【元白詩箋證稿】完成了。就在這天早上,他起床後痛苦地發現: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醫院做了眼科手術,手術沒有成功。半年後二戰結束,牛津大學請他赴倫敦治療眼疾,數月奔波,他的雙目還是沒能復明。
遠在美國的胡適把西方醫生的最後診斷結果寫信告知陳寅恪。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寫此信,很覺悲哀。』
57歲的陳寅恪由人攙扶着重回清華園,他已失去學者治學讀書第一需要的雙眼。沒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對於陳寅恪是一種怎樣的毀滅,因為倔強的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內心的痛楚。在學生們的記憶裏,過去陳寅恪上課講到深處,會長時間緊閉雙眼,但他盲後,永遠睜大着眼睛講課,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陳寅恪收到了學生蔣天樞寄來的長篇彈詞【再生緣】,聽後大受震動。尚未病癒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寫【論再生緣】,由此開始探索明清歷史和文化。
當陳寅恪沉浸於新的學術領域時,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長。他拒絕了。【對科學院的答覆】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這篇廣為流傳的碑文裏,陳寅恪表達了這樣的思想:讀書治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發揚。他提出『不要先存馬克思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在那個年代是驚世駭俗的。
【論再生緣】完成了,但無法正式出版,陳寅恪只能請人用蠟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題詩:文章我自甘淪落,不覓封侯但覓詩。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隱喻。
1958年,陳寅恪已成學術界『拔白旗』的對象。他不再教課。他說:『他們不要我的東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堅持用文言文寫作,堅持用繁體字豎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8月,闊別12年的摯友吳宓來訪。陳寅恪把【論再生緣】油印本作為禮物送給吳宓,還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寫的一部宏偉著作的大綱,這就是後來的【柳如是別傳】。
書寫得很艱難。為了這部85萬言的百科全書,陳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際,觸動了他對經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抗日戰爭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懷。這部『痛哭古人,留贈來者』的書,忽莊忽諧,亦文亦史,極其豐富的史料與穿插其間的陳寅恪的感悟融為一體,濃縮了他一生的學養和志趣。也許,晚年的陳寅恪是以這種智力較量來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別傳】完成於1964年,陳寅恪74歲。五年後,1969107日,陳寅恪走完了他79歲的生命歷程。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只是眼角不斷流淚。
陳寅恪沒有留下遺囑。
作者:柳青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