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71|回復: 2

[国画互动] 画法用典 陈洪绶〖归去来图〗的翻空出奇之趣(图)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7-2-1 07: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画法用典 陈洪绶〖归去来图〗的翻空出奇之趣(图)

画法用典 陈洪绶〖归去来图〗的翻空出奇之趣(图)

陈老莲〖归去来图卷,解印

陈老莲画〖归去来图卷,解印〗,主体人物看似陶渊明,实则非也。乃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写李逵段段都在宋江事后,以李逵朴诚在显宋江之恶之意。且看图中的两个人物,一昂首挺胸,不折腰也,一曲身弓背,折腰也。“折腰”与“不折腰”之间,就是一枚官印。谑不避虐,入木三分骂亦精。

对这图卷,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故交周亮工降清,路过杭州向他索画,洪绶不应,后经屡请,才作〖归去来图〗,用心良苦地劝周亮工不要为清廷服务,图中〖解绶〗(即〖解印〗)一幅,绘陶渊明傲然官禄,两眼充满着愤懑的神色,形象高大。而接印的书生,个子矮小,弯背荷腰,一副拘谨贪禄的猥琐模样。”

读了这文,再看图卷,想起旧体诗,如谓此图完全出之画法,不如说更像是出之诗法。作诗依靠的是比、兴,是借此而喻彼。陈寅恪在谈到释读诗章时,一是考证本事,一是解释辞句。换言之,即要弄清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又要弄清古典,即旧籍之出处。试以陈翁的话来比照此文此图,图中的陶渊明是古典,其旧籍出处是人们熟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图中的另一小人物,则为今典,即影射文中所提到的“降清的故交周亮工”。

或问,绘画是就物肖形,何必古典今典?盖典故之作用于叙述,一语可敌千万语,借用典故,恰是以诗法打通了画法。固然陆士衡说过“存形莫善于画”,可是画中之形,为时间、空间所局限,就是说仅是一刹那间的静止状态,欲使“画”善于存“形”,还必须使画中之形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其实画家们毕其一生孜孜以求的也就是如何“善”于存“形”的问题。〖解印〗集古典今典于一图,在“善”于存“形”亦即使画中之形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上迁想妙得、翻空出奇,令人目为之夺,甚而气为之夺。

画法用典,〖解印〗为嚆矢欤。

延伸阅读:

陈洪绶(1598年-1652年),字章侯,自号老莲。在绘画方面,陈洪绶擅长人物,但花鸟,草虫,山水无一不通,其用笔细致有劲,有李公麟和赵孟頫等人的画风神态。

归去来图〗共分采菊、寄力、种林、归去、无酒、解印、贯酒、赞扇、却馈、行乞和渡酒十一段,现藏于美国檀香山火奴鲁鲁艺术学院。

画法用典 陈洪绶〖归去来图〗的翻空出奇之趣(图)

画法用典 陈洪绶〖归去来图〗的翻空出奇之趣(图)

画法用典 陈洪绶〖归去来图〗的翻空出奇之趣(图)

画法用典 陈洪绶〖归去来图〗的翻空出奇之趣(图)

画法用典 陈洪绶〖归去来图〗的翻空出奇之趣(图)

画法用典 陈洪绶〖归去来图〗的翻空出奇之趣(图)

原标题:陈老莲画〖归去来图卷,解印〗的翻空出奇之趣

知秋 發表於 2020-7-30 11: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陈洪绶擅长人物,但花鸟,草虫,山水无一不通,其用笔细致有劲,有李公麟和赵孟頫等人的画风神态。

好像他画的人物并不怎样?
石良 發表於 2025-5-13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解印图》中的比兴密码与时空超越——陈洪绶《归去来图》的叙事性绘画语言探赜

陈洪绶《归去来图卷·解印》一作,实乃晚明遗民画家以视觉符号构建的隐喻系统。图中"不折腰"与"折腰"二象的对峙,非徒写陶渊明故实,实为老莲以"比兴"诗法入画的典范。钱钟书《管锥编》论"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正可解此图双重编码之妙:陶公形象为显性古典符号,而屈身者实为隐性今典载体,二者形成"喻柄"的镜像反射。

画中空间经营尤具深意。陶渊明身形伟岸如《历代名画记》所言"伟而有仪势",其衣纹方折如"屈铁盘丝",暗合张彦远"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之说;而受印者蜷曲如"籀篆之笔",其空间挤压感直承五代贯休《十六罗汉图》变形主义传统。这种夸张的体量对比,实为心理空间的视觉外化,较之《历代帝王图》对明君昏主的差异化表现更显激烈。

就时间维度而言,老莲突破"刹那定帧"之限的手法有三:其一,以解印动作的"势能未发"暗示前因后果,暗合苏轼"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的叙事期待;其二,借助观者对《归去来兮辞》文本记忆,激活图像之外的历时性联想;其三,通过周亮工事件的当代指涉,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并置。此种"诗画互文"之法,较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地志性叙事更显深刻。

白寿彝所论尚未及者,在于画面符号系统的多重意指。官印作为视觉焦点,既是权力象征物,又是道德试金石,其物质性被转化为精神性符号。此种物象升华手法,可比倪瓒《六君子图》以树木喻人格,然老莲更添入社会批判维度。图中陶渊明瞳仁上翻的"愤懑神色",实为顾恺之"传神阿睹"说的变体发展,通过微相学处理达成"劝诫"功能。

陈寅恪"古典今典"说在此图中呈现为三重解码体系:表层是陶潜辞官史实,中层为《晋书》记载的集体记忆,深层则指向明清易代之际的士人抉择。这种"画史互证"模式,恰如董其昌"读万卷书"的绘画观在乱世中的变异实践。老莲将"吴带当风"的线性传统转化为道德评判的视觉修辞,使静态卷轴承载动态历史思考,可谓实现了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终极追求。

此图最终超越劝诫友人的具体功能,成为晚明士人精神史的视觉纪念碑。其价值不仅在于"骂亦精"的讽喻力度,更在于开创了文人画介入现实的新范式——以诗性智慧统摄造型语言,使二维平面获得多维度的叙事可能,这正是中国叙事性绘画对世界艺术史的独特贡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