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6|回覆: 0

[史學] 陳寅恪:當所長條件是『不宗奉馬列主義』(6)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08-10-9 11: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台海網
陳寅恪先生軼事三則
1941年,日軍占領香港後,就有日本學者寫信給軍部,讓他們不可為難陳寅恪,於是軍部就給香港司令下文,照顧陳家。當時物質極為匱乏,香港司令就派人給陳寅恪家送去了好多袋麵粉。但陳寅恪是絕不會吃日軍麵粉的,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景:日本憲兵往屋裡搬麵粉,陳寅恪和唐o就往外拖――陳寅恪的學識連敵人都征服了。
1948年12月,國民政府開始了『搶救學人』的活動。當時,北平已經被解放軍重兵包圍,即使這樣,國民政府還是派專機把陳寅恪接到了南京。蔣介石親自登門勸陳一起去台灣,遭到拒絕。離開大陸後,蔣曾多次派專機到南京接陳,皆失望而歸。沒能把『國寶』搶救出來,一直為蔣介石引為恨事。
1949年,毛澤東訪蘇,令毛感到意外的是,斯大林居然突然問起陳寅恪的行蹤,原來是他的著作【中國革命問題】中引用了陳寅恪著作中的很多材料。毛澤東答應回國後再查找,後來查知是在廣州的中山大學,便囑咐廣東當局要好好優待。周恩來對陳寅恪也一直照顧有加,解放後不久,專門派人看望他,轉達對他的關懷。他的腿跌傷以後,周總理還曾親自過問醫院的治療方案。陳寅恪晚年深得陶鑄的關照,由於陳寅恪殘存的視力只能微弱地辨別白色,陶鑄就派人在陳宅的院子裡修了一條白色甬道,使這位老人在散步時不致跌倒。
摘自【國學大師之死】 當代中國出版社
陳寅恪的代價
作者:蘇小和
在學術界,陳寅恪幾乎是受各個派別共同擁戴的大師級人物,我個人在讀書的過程中,對他的風範讚嘆不已。但有一個問題我想謹慎的提出,即當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之際,為什麼陳寅恪不隨同赴台,反而堅定的留在了大陸?陳留在大陸,給他的晚上生活和學術活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現在可以看到的醒目史實,是1953年中期中共的科學院打算調動陳到北京任職。以陳的學術風骨,他不去在情理之中。12月1日,為了給不去北京到任一個理由,陳寅恪口述,其弟子汪]記錄了他的【對科學院的答覆】。
今錄其全文如下:
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王國維死後,學生劉節等請我撰文紀念。當時正值國民黨統一時,立碑時間有年月可查。在當時,清華校長是羅家倫,是二陳(CC)派去的,眾所周知。我當時是清華研究院導師,認為王國維是近世學術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來昭示天下後世研究學問的人。特別是研究史學的人。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所以我說「士子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俗諦」在當時即指三民主義而言。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學說有無錯誤,這是可以商量的,我對於王國維即是如此。王國維的學說中,也有錯的,如關於蒙古史上的一些問題,我認為就可以商量。我的學說也有錯誤,也可以商量,個人間的爭吵不必芥蒂。我、你都應該如此。我寫王國維詩,中間罵了梁任公,給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為芥蒂。我對胡適也罵過。但對於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認為王國維之死,不關與羅振玉的恩怨,不關滿清之滅亡,其一死乃以見獨立自由之意志。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正如詞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賢所同殉之精義,其豈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並未改易。』
我決不反對現在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但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即不是,將來我要帶徒弟也是如此。
因此,我提出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也不要學政治。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從來不談政治,與政治決無連涉,和任何黨派沒有關係。怎樣調查也只是這樣。
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其意是毛公是政府最高當局,劉少奇是黨的最高負責人。我認為最高當局也應和我有同樣的看法,應從我說。否則,就不談學術研究。
至如實際情形,則一動不如一靜,我提出的條件,科學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兩難。我在廣州很安靜,做我的研究工作,無此兩難。去北京則有此兩難。動也有困難。我自己身體不好。患上高血壓,太太又病,心臟擴大,昨天還吐血。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