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8|回復: 0

[史學] 《全元文》整理质疑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1-6-18 09: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光明网理论
由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主持、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元文》,从1998年至今,已经出版了二十册。《全元文》的整理出版,大大便利了学者们在元代历史文化诸方面的研究,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从目前出版的这二十册的情况来看,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仅就笔者所见,对这二十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叙述之中或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多多指正。

                                           一

  首先是漏收作者问题。
  像粘合重山,《元史》卷一五七有传。结合《元史》本传及其它材料来看,粘合重山应出身女真贵族,为金金紫光禄大夫、中都留守粘合合答之孙,金大安三年(1211年)入质蒙古宫廷,窝阔台在位时任中书左丞相。与耶律楚材一样,粘合重山亦为大蒙古国时期的重臣。史载:“时耶律楚材为右丞相,凡建官立法,任贤使能,与夫分郡邑,定课赋,通漕运,足国用,多出楚材,而重山佐成之。”[1]1199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四八册收有一篇《请□公禅师驻栖岩疏》,文曰:  

  □□□□自悟要会这些关捩□□□烈宗师。伏惟□公大禅师,得法远从於曹洞,解包暂驻於栖岩。方法席之久虚,宜心灯之与续。不动一茎草,不远千里途。要使秦头晋尾之区,重增斋鼓舟鱼之气。勉从劝请,快为承当。拈一炷紫檀香,祝万年皇帝寿。谨疏。
  癸卯年三月 日
  中书左承相忘忧居士 粘合 疏
  监寺僧 至和 立石 古桐 苏明 刊
  按陈赓所撰《重建栖岩寺碑》云:“尔后中书大丞相与府牧,竭诚劝请嗣法瑞峰钦公禅师继之。”[2]则疏文中的□公大禅师,当指瑞峰钦公禅师,□或即为钦字。《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四收有乙巳年(1245年)请钦公住持栖岩疏四篇,但均为“府牧”之类的人物所作,“中书大丞相”所作疏文,仅见于此拓片。该疏文作于癸卯年(1243年),作者题衔为“中书左承相忘忧居士 粘合”。这个忘忧居士,在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中经常见到。王国维很早就指出此人可能为粘合重山,[3]从这篇疏文作者的题衔来看,王国维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4]
  再如王万庆,一名曼庆,字禧伯,号澹游。为金朝著名文人王庭筠之侄,后过继为子。在金朝,王万庆以荫补官,曾仕至徐州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受耶律楚材的推荐,出任燕京编修所次二官。入元后,中统二年(1261年),又受任为燕京路提举学校官。有关其传记资料,可参见《遗山先生文集》卷一六《王黄华墓碑》、《中州集》卷三《黄华王先生庭筠》、《图绘宝鉴》卷四、《书史会要》卷七、《黄华集》附录《黄华山主王庭筠传》等。
  据《全元文》第一册《范例》,原金朝管辖区作家以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为上限,由金入元,其主要活动在元者,则作为元人收录。与《全元文》已收入的元好问相比,王万庆不仅卒年时间靠后,而且在大蒙古国与元朝均曾出仕,因此,他的文章更有资格入选《全元文》。王万庆的现存作品,主要收录于清人张金吾所编《金文最》,有《双溪小稿序》、《李山风雪松杉图跋》、《与夹谷行省书》等。此外,北京图书馆馆藏拓本有《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禅师道行碑》,作者题衔为“燕京编修所次二官王万庆”,此碑为研究临济高僧海云印简生平及大蒙古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与王万庆情况类似的还有许多,以下试举三例。首先是赵著,字光祖,号虎岩,渔阳(今天津蓟县)人。鲜于枢《困学斋杂录》有小传,擅诗歌,与龙山居士吕鲲齐名。后为耶律楚材宾礼,担任其子耶律铸的老师。太宗八年,又受耶律楚材推荐,出任燕京编修所次二官。《甘水仙源录》卷六有其所撰《佐玄寂照大师冯公道行碑铭》。再如邳邦用,字大用,号谷口野老,定安人。金正大元年(1224年)进士,官承直郎、省差教授。后出仕大蒙古国,官陕西行省左右司郎中。[5]《金文最》卷四七收录有他在乙卯年(1255年)撰写的《唐太宗赐孙真人颂跋》。[6]再如赵衍,字昌龄,号西岩,北平(即平州,今河北卢龙)人。辽勋臣赵思温十二世孙,金朝进士。师从龙山居士吕鲲垂十五年,长期在燕京地区活动,与耶律铸关系密切,曾为其父耶律楚材撰写墓志铭,又曾担任其子耶律希亮的老师。[7]由于他的活动时间主要是在大蒙古国时期,按照前述《全元文・范例》,他也完全有资格入选。《金文最》卷四五收录有他在丙辰年(1256年)撰写的《重刊李长吉诗集序》。

                                             二

  其次是作者小传考证欠精详。
  作者小传为《全元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所收文章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如果有现成的列传或行状、神道、墓志等材料的话,当然不会太费事。可实际上,许多作者并没有这样的现成材料可供参考,这无疑需要《全元文》的编者们多方查找相关材料,进行详细考证,以对作者的生平进行大致勾勒。《全元文》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还远远不够。这方面的缺陷又可以分为欠精确与欠详细两方面,以下试举三例。
  欠精确者,像《全元文》第一册的杨宏道,元明时期的各种材料均作杨弘道。由于“弘”字犯清朝乾隆皇帝的讳,在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为了避讳的缘故,才把弘改为宏。编者所收杨弘道文出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小亨集》,却没有注意到作者名字的这一前后变化。再如第五册敬铉小传,称其“元初为中都儒学提举”,这大概是受到了吴澄《春秋备忘序》一说的影响。但笔者翻检《析津志辑佚》,却发现了中统二年(1261年)敬铉被任命为燕京副提举的诏书(此诏书似应收入《全元文》第三册世祖篇目下,但《全元文》未予收录),文曰: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诸路学校久废,无以作成人材。今拟选博学洽闻之士,以教导之。据敬铉可充燕京路副提举学校官,凡诸生进修者,选高业儒生教授,严加训诲,务要成材,以备他日选擢之用。仍仰本路官司,常加主领敦劝,宜令唯此。
  中统二年八月二十四日。
很显然,敬铉担任的只是副提举。至如正提举,据《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中统二年(1261年)九月,“王鹗请於各路选委博学老儒一人,提举本路学校,特诏立诸路提举学校官,以王万庆、敬铉等三十人充之。”另据《国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内翰王文康公》所引墓碑:“公又言:‘学校久废,无以作成人材,宜选博学洽闻之士,提举各路学校,严加训诲,以备它日选用。’上可其奏,为立十路提举学校官。”由上述材料来看,王万庆、敬铉等三十人应指正、副提举而言。由此推断,燕京路提举学校官似应为王万庆。
  欠详细者。像第八册裴宪小传,只介绍说“裴宪,字子法,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实际上,我们翻检一些材料,还是能够了解一些他的生平情况的。据《牧庵集》卷二七《安西路同州儒学正潘君阡表》与《寓庵集》附录王博文所撰《故咨议李公墓志铭》,我们知道,裴宪为前金进士出身,号绿野(当为仰慕先人裴度而取)。另据《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四七册《京兆府学题名》,我们又知道他曾在正大二年(1225年)前后担任京兆府学西学举事。此外,《永乐大典》卷八六二八有李庭《寓庵集・送裴子法北行》(该诗不见于今本《寓庵集》):“匹马区区万里行,知君雅志为苍生。圣朝若为经邦策,好草囊封劝罢兵。”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二《和裴子法见寄》亦有“谢子万言策”诗句。再结合其它材料,我们不难推断,太宗二年(1230年)蒙古军攻打陕西后不久,裴宪即北上投靠蒙古政权,并得到了耶律楚材的赏识。而据杨奂《还山遗稿》卷上《洞真真人于先生碑》,我们又可以进一步确定,裴宪还曾在耶律楚材主持的中书省机构中担任过省掾一职。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