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17|回覆: 0

[史學] 劉師培與近代清學史研究(1)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7-1 0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歷史網
清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發展史上的最後一個階段,由於時代、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學派林立,錯綜複雜,跌宕起伏。關於對清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從19世紀初開始,江藩、阮元、方東樹、龔自珍、戴望、康有爲、章太炎等,都從不同的立場、角度,對清學作過系統的或片斷的論述。20世紀初,章太炎的【書・清儒】,被認爲是近代學者系統討論清學的第一篇重要論文,具有開先河意義。而梁啓超的【近世之學術】、【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同樣被認爲對清學史研究具有篳路藍縷之功。作爲與他們同時代的學者劉師培,在研究清學史領域成績斐然,著有【近儒學案序目】(1904/12)、【南北考證學不同論】(1905/3-10)、【近儒學術統系論】(1907/5)、【清儒得失論】(1907/6)、【近代漢學變遷論】(1907/7)等多篇論著,可是論及清學史在近代的研究狀況時,人們很少提及劉氏,似不應該。
一、清學的淵源與流變
20世紀初,劉氏不管在政壇還是在學界,都是一位相當活躍的人物。當時政治形勢風雲變幻,滿清帝國欲傾將傾之際,革命浪潮波濤洶湧,而劉氏此時還是一位極爲激進的革命者,所以兼革命者與學者雙重身份的劉氏論述清學,深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排滿革命是當時社會思潮的主題,因此劉氏爲了排滿革命的需要,從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討論清代學術思想,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但是他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不僅僅從政治角度討論清學,而且還從學術本身的發展邏輯角度,論述清學的淵源與流變,提出了一些頗具見地的學術觀點,從而奠定了他在近代清學史研究中的地位。
在劉氏與章太炎交惡之前,他們倆不僅是革命的志同道合者,而且還是學術上的知音。章太炎發表於1902年的【清儒】,顯然是劉氏從事清學史研究的起點。他汲取了章氏的一些學術觀點,但並沒有囿於章氏的學術陰影,而是勇於突破章氏的學術藩籬,開闢一片新天地。在【清儒】中,章氏對清代二百餘年的學術變遷作了簡要的總結。他認爲清乾嘉考證學的出現,源於清代統治者的反智傾向和愚民政策,『家有智慧,大湊於說經,亦以紓死,而其術近工眇踔善矣』。這種看法成了從外緣性因素討論清代漢學產生原因的經典論述。把漢學分爲吳、皖兩派,對兩派的治學風格也作了精闢扼要的概括,『吳始惠棟,其學好博而尊聞。皖南始戴震,綜形名,任裁斷。』由於『經說尚樸質,而文辭貴衍』,於是有攻擊漢學的桐城派出現,有喜言『異議可怪之論』的常州今文學派出現,有調和漢宋以求名的陳澧出現[1]。章氏雖然對清學的發展演變作了宏觀考察,但是對作爲清學主潮的漢學,論述過於粗糙,尚未認識到漢學自身內在的演變邏輯,而劉氏對此卻有所觸及。
關於清學尤其漢學淵源於何處,歷來存在兩種觀點:一是承宋明理學而來,二是認爲源自對理學的反動。20世紀20、30年代,錢穆與梁啓超的兩本同名【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分別代表了這兩種觀點[2]。劉氏對清學來源之看法形式上與『繼承說』相似,但是『形似神不似』;與『反動說』又有所不同,他比較強調學術自身的演變。劉氏認爲『伯厚(王應麟)博極群書,掇拾叢殘,實爲清學之鼻祖』[3]。反對一概抹殺明代的學術成就,強調明代經學對清學的開啟之功,在【國學發微】中列舉10條明儒經學可取之處,如『梅驁作【尚書考異】,又作【尚書譜】,以辨正【古文尚書】,其持論具有根抵,則近儒閻、惠、江、王之說所由出也,而【古文尚書】之偽,自此大明。若陳第【尚書疏衍】則篤信古文,與梅立異,是猶西河、伯詩之互辯耳,此明代學術之可貴者一也;朱謀土韋作【詩故】,以小序首句爲主說【詩】,確宗漢詁,而馮應京作【六家詩名物考】,毛晉作【毛詩陸疏廣要】,咸引據淹博,乃近儒陳氏【毛詩稽古編】、包氏【毛詩禮征】之濫觴,此明代學術之可貴者二也;……楊慎、焦f皆深斥考亭之學,與近儒江藩、戴震之說略同,此明代學術之可貴者十也』,所以『近儒之學多賴明儒植其基,若轉斥明學爲空疏,夫亦忘本之甚矣。』[4]劉氏雖然認爲清學繼承宋明學術而來,但是並非指宋明理學,而是發端於宋明正統學術之外的考證學,清學即是把當時處於邊緣的考證學發展成爲中心的主流學術。認識到明儒考證學對清學產生的影響,並不是劉氏的發現,【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有類似的提法[5]。但是劉氏在該問題上的論述卻是最系統的,而且他是在梳理中國古代學術史的演變過程中提出的,也就是說,他並不是孤立地提出這種認識,而是整理歸納了10條證據反覆申說,是從學術內在演變的角度得出的必然結論。
從學術內在理路出發,劉氏把清代二百餘年學術變遷劃分爲四個時期:一、懷疑派時期,二、徵實派時期,三、叢掇派時期,四、虛誣派時期[6]。他認爲,『顧氏之於音韻,張氏之於【禮經】,臧氏之於故訓』,對於漢學『均有創始之功』,而非漢學之萌芽。『漢學初興,其證實之功,悉由懷疑而入』,閻若璩的【古文尚書疏證】,胡渭的【易圖明辨】,陳啟源的【毛詩稽古編】,毛奇齡的【四書改錯】,萬斯大的【學禮質疑】,懷疑派這種群起而辨偽指謬,使宋學『失其依傍』,動搖了宋學權威的基礎。由懷疑而入求真一途,『始也疑其不可信,因疑而參互考驗,因參互考驗,而所得之實證日益多』,於是求真徵實蔚爲風氣,風靡學界。『及江、戴之學,興於徽、歙』,博征其材,約守其例,可謂『無徵不信』。漢學既昌,精華已竭,後學者只好轉相仿效,摭拾舊聞,不得不出於叢掇之一途。叢掇之學又一分爲四:據守、校讎、摭拾、涉獵,『此四派者,……然所得至微,未能深造而有得,或學爲人役,以供貴顯有力者之求』。嘉、道之際,從事叢掇之學的學者大多出身文士,而文士一般都雜治西漢今文學,旁采讖緯,以爲高名,劉氏稱之爲『虛誣派』。他認爲漢學最初由懷疑運之於實而至於虛,體現了漢學本身的發展演變過程,強調學術的內在動力。劉氏還從『學』與『思』關係的角度,概括了不同時期的學術特點,『懷疑學派,由思而學,徵實學派,則好學繼以深思。及其末流,學有餘而思不足,故叢掇學派,已學而不思。若虛誣學派,則又思而不學。』劉氏站在古文立場上視清學的發展爲每況愈下,但若排除了評價問題,這種劃分基本是符合事實的。他還以拓疆建邦爲喻,說明漢學由拓荒而昌盛至衰微轉變的必然發展過程[7]。
劉氏的清學『四期說』儘管有它的合理之處,但是遠不如梁啓超的清學『四期說』在學界來得有影響。梁氏在【清代學術概論】中,也把清學分爲四個時期:啟蒙期、全盛期、蛻分期、衰落期,常爲學者所徵引。但是若仔細比較研讀劉氏的【近代漢學變遷論】,似乎可以尋繹到兩者存在學術采鑒關係的蛛絲馬跡。梁氏認爲在啟蒙期,重要人物都用力於破壞,而建設蓋有所未遑,因此這時期的著作,『恆駁而不純,但在淆亂粗糙之中,自有一種元氣淋漓之象。』梁氏所謂的『破壞』,正是劉氏所說的『懷疑』之意,啟蒙期相當於『懷疑派』時期,而且兩者對該時期的學術評價也很類似,劉氏認爲懷疑派,『雖穿鑿之談,叫囂之語,時見於經說之中,然不爲俗說所迷,歸於自得,不得以采掇未純而斥之也』;在全盛期,梁氏認爲破壞已告終,那麼『思想內容,日以充實;研究方法,亦日以精密』。劉氏把該時期劃爲『徵實派』時期,對這種研究方法概括爲『先立科條,綱舉目張,同條共貫,無徵不信』,這正是研究方法『日以精密』的表現;而在蛻分期,梁氏喻爲『境界國土,爲前期人士開闢殆盡,然學者之聰明才力,終不能無所用也,只得取局部問題』,這與劉氏的『拓疆建邦』之喻無異[8],在蛻分期,『欲創新必先推舊,遂以彼爲破壞之目標』,梁氏從『破壞』入手,又歸之於破壞,與劉氏的『由懷疑運之於實而至於虛』的觀點頗爲相似[9]。【清代學術概論】出版於1920年10月,而劉氏早在13年前就發表了【近代漢學變遷論】(1907/7),刊載於【國粹學報】。劉氏在20世紀初實爲名噪一時的人物,而且他與梁氏還是辯論的對手,所以梁氏對劉氏著作及學術觀點應該是極爲熟悉的。然而在梁氏的相關清學史研究著作中,卻隻字未提及劉氏,不免令人疑惑,同時也使人驚嘆於劉氏學術眼光之敏銳[10]。
『甘泉江藩作【漢學師承記】,又作【宋學淵源記】,以詳近儒之學派。然近儒之學,或析同爲異,或合異爲同。江氏均未及備言,則以未明近儒學術之統系也。』江藩此二書,雖是最早試圖系統整理清代學術的著作,但是其書一出即引起諸多批評。劉氏指出,江藩之所以沒有能夠清晰認識到清代學術的師承淵源,在於不明近儒學術的統系。周秦諸子雖然源遠流分,但是都守一師之說,漢代說經也最崇家法,宋儒講學必稱先師。清儒雖然也是專門名家,但是『或析同爲異,或合異爲同』,學無常師,學術源流分合不定,自成風格。明清之交,以浙學爲最盛,『黃宗羲授學蕺山,而象數之學,兼宗漳圃;文獻之學,遠溯金華先哲之傳,復兼言禮制』,此即『合異爲同』,不立家派門戶壁壘的治學取向。而傳黃宗羲之學的人有數十人之多,萬氏兄弟以史學見長,象數之學則傳於查慎行,此即『析同爲異』,旨在發揮個人學術專長;戴震之學出於江永,然後發揮光大,曲證旁通,以小學爲基,以典章爲輔,精通曆數、音韻、水地之學,成爲漢學皖派的開山大師。而其弟子則『各得其性之所近,以實學自鳴』,汪萊、洪梧傳其數學;洪傍、汪有誥傳其韻學;凌廷堪、程瑤田諸人傳其禮學;段玉裁、王念孫諸人傳其聲音訓詁之學;任大椿諸人傳其典章制度之學。莊存與治【公羊】,喜言微言大義,兄子綬甲傳其學,復言鐘鼎古文。綬甲傳劉逢祿、宋翔鳳,均治【公羊】,黜兩漢古文之說。翔鳳復從惠言游,得其文學,而常州學派以成。龔自珍少聞段玉裁六書之說,繼從劉逢祿游,也喜治【公羊】,而校讎古籍,又出於章學誠,矜言鐘鼎古文,又略與常州學派近。所以『今乃聚於二百年之中,師友講習,淵源濡染,均可尋按,豈非風尚使然』[11]。劉氏熟諳清代學術的分合流變,不滿於江藩著作,譏其未明近儒學術之統系,爲此曾於1904年著有【近儒學案序目】一文,準備效仿黃宗羲【明儒學案】之例,著【近儒學案】一書,希望『使三百年學術,稍有轍跡之可循』[12],令人遺憾的是,此書未成,難窺其學術全貌。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