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5|回覆: 0

[史學] 鴉片戰爭的失敗標誌儒家傳統對外政策的破產(8)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12-12 16: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網
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林則徐復奏:『至茶葉、大黃兩項,臣等悉心訪察,實爲外夷所必需,且夷商購買出洋,分售各路島夷,獲利優厚,果能悉行斷絕,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權。唯現在各國夷商,業經遵諭呈繳煙土,自應仰乞天恩,准其照常互市,以示懷柔,所有斷絕茶葉、大黃,似可暫緩置議。如果該夷經此次查辦後,仍敢故智復萌,希圖夾帶鴉片入口,彼時自當嚴行禁斷,並設法嚴查偷越弊端,應請於善後章程內另行籌議具奏。』(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林則徐奏摺。)三月二十九日道光頒布諭旨:『林則徐等復奏堵截粵洋夷船情況,請暫緩議斷互市及頒行各國檄諭等語,所見是。此次查辦海口防堵躉船,各國夷商業經遵繳煙土,自應加恩,准予照常互市,以示懷柔。所有斷絕茶葉、大黃,著暫緩置議。』(道光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上諭。)
七月,林則徐又在致英國國王的檄諭稿中寫道:『竊喜貴國王深明大義,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遠綏懷,倍加優禮,貿易之利垂二百年,該國所由以富庶稱著,賴有此也……況如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夷人何以爲生,又外國之呢羽嘩嘰,非得中國絲斤,不能成織,若中國亦靳其利,夷人何利可圖?其餘食物自糖料薑桂面外,用物自綢緞瓷器而外,外國所必需者,曷可勝數……我天朝君臨萬國,盡有不測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誅,故特明宣定例……』。(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林則徐奏摺附件。)道光爲此頒發上諭:『據林則徐等奏,擬具檄諭□咭□國王底稿附折呈覽。朕詳加披閱,所議得體周到。著林則徐等即行照錄頒發該國,俾知遵守』。(道光十九年七月十九日上諭。)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清政府的撫夷政策又是建立在『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爲命』這一錯誤認識之上的。英人既然離不開通商,所以道光和林則徐都相信,採取『准允通商』或者『斷其互市』的辦法就可以安撫英夷。
欽差大臣琦善到廣東辦理撫夷,其指導思想更是如此。在他看來,英人『日以牛羊肉磨粉爲糧,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是不能沒有茶葉、大黃的,所以他竭力主張用通商與否來體現天朝的恩威,制服外夷。他說:『此實以智御外夷,以法繩奸宄之良策也』。(【鴉片戰爭】第1冊,第494頁。)從琦善於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給義律的照會中,我們更可以看到,一個日益衰弱的封建主義大國卻居高臨下地訓斥、開導一個橫行全球的資本主義強國。
如果說統治階級的撫夷政策是建立在『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爲命』的錯誤認識上,那麼,他們主張剿夷,則是認爲英軍不可能在陸上和內河接仗,對英軍的戰鬥力作了錯誤的估計。
道光十九年七月,林則徐上了『英國非不可制』的密片,認爲:□咭□之名者,以其船堅炮利而稱其強,以其奢糜揮霍而艷其富。不知該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數丈,只能取勝外洋,破浪乘風,是其上技,惟不與之在洋接仗,其技即無所施。至口內則運棹不靈,一遇水淺沙膠,萬難轉動。是以貨船進口,亦必以重資請土人引導,而兵船更不待言矣。以前□嘮啤冒昧進虎門,旋即驚嚇破膽,回澳身死,是其明證。且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其腿足裹纏,結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力,是其強非不可制也。』(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林則徐奏片。)根據這一認識,林則徐提出了不在遠洋與敵接仗,而在內河和陸地殲敵的思想,林則徐以爲:『夷船所恃,專在外洋空曠之處,其船尚可轉調自如,若使竟進口內,直是魚游釜底,立可就擒』。(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林則徐奏片。)英兵『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撲不能復超,不獨一兵可以手刃數夷,即鄉井平民,亦盡足以制其死命』。(道光十九年,七月十九日林則徐奏片。)裕謙同樣認爲:『該夷大炮不能登山施放,夷刀不能遠刺,夷人腰硬腿直,一擊即倒,我兵矛矢擊刺,趲捷如飛,用我所長,攻彼所短』。(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裕謙奏摺。)類似這樣稱英人不能陸戰的奏章比比皆是,所以道光說:『眾口一辭,信然』。道光就是根據這一認識來確定對付英軍的戰略方針的,他多次諭令沿海督撫,英夷『倘有桀驁情形,斷不准在海洋與之接仗。蓋該夷之所長在船炮,至舍舟登陸,則一無所能,正不妨偃旗息鼓,誘之登岸,督率弁兵,奮力痛剿,使聚而殲□,乃爲上策。』(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四日上諭。)避開敵人的長處,不在遠洋與敵交戰,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清政府對英人在內河及陸上軍事力量的估計則完全是錯誤的。
當時,清朝政府碰到的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強國,而不是中國歷史上匈奴、契丹、女真等邊陲少數民族,更不是未開化的夷狄,傳統的剿撫政策顯然不適應變化了的國際形勢。而且,有清一代,到道光朝已經是國勢衰微,其國力(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遠不能與康乾盛世可比。因此,道光在實行傳統剿撫政策時,又主要傾向『撫』的方面,即儘可能地避免戰爭,但『撫』的前提必須是無損天朝上國在蠻夷面前的體面與尊嚴。所以,道光在給臣下的諭令,總是強調『上不可以失國體,下不可以開邊釁』。(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八日上諭。)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因爲,英國不僅是一個資本主義強國,而且它的目的就是要使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以實現其侵略要求。道光想用傳統的『撫』的辦法,叫這樣一個殖民主義者向『天朝』表示臣服,這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撫』就必須退讓,而在道光看來,任何退讓都將在英夷面前喪失『天朝』的尊嚴,即『有失國體』。
在傳統剿撫政策中有一個根本原則,叫做『玩則懲之,服則舍之』,亦即所謂『恩威並濟』。道光在鴉片戰爭過程中曾經兩次宣布撤兵,第一次是英軍北上天津,在遞詞中有『乞恩訴冤』;第二次是英人攻打廣州,奕山謊報軍情,奏稱英夷『免冠作禮,籲求轉奏乞恩』,道光把這些都看成是英人『臣服』的表示,以爲『撫夷』成功。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當他發現英人桀驁不馴和自己受騙之後,又宣布進剿。這正是『玩則懲之,服則舍之』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道光在鴉片戰爭中表現和戰不定,出現談談打打的局面,根本原因是他推行的是儒家傳統的剿撫政策。
由此,我們可以說,從外交政策的角度來考察,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標誌著儒家傳統對外政策的破產。中國進入近代,不僅在經濟上、政治上要實行近代化,而且在外交觀念和外交政策上也有一個從傳統走向近代的迫切任務,這應該是我們總結第一次鴉片戰爭應得的歷史教訓。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