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5|回復: 0

[史學] 张舜徽先生之“《史通》学”研究(3)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3-5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三)如子玄怀疑旧典,为后世考信派导夫先路者。


    《史通平议》卷六《疑古》第三: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武成》之篇,吾取其二三简。”推此而言,则远古之书,其妄甚矣。


    舜徽案:上世之事,著之竹帛甚晚。十口相传,不能无增饰之言。五方殊语,不能无讹变之辞。是以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子贡已致其疑。《武成》之“血流飘杵”,《云汉》之“靡有孑遗”,孟子亦纠其谬。其后《吕览》有《察传》之篇,史公有考信之说。至王充《论衡》出,多抨虚妄,论述益广。若《语增》、《儒增》、《艺增》、《书虚》诸篇,言之甚备。然则疑古之风,孔门实发其端,汉儒已畅其说,其所由来旧(笔者案:“旧”当为“久”。)矣。《荀子》《非十二子篇》曰:“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杨《注》云:“信可信者,疑可疑者。意虽不同,皆归于信也。”然则学贵善疑,古有名训。知几所论,容有失之偏激,而取证或不可据。固由考证之业,未臻精密,犹多未厌人意。然其识力之锐,发例之周,实为后世史家,辟一新径。降至有清,遂开崔述考信一派。读书求实之风,超越往代,而古史考证之业,乃成专门。论者不察其失,遽诋知几此篇为作俑之始。皆由囿于世俗佞古尊经之见,牢不可破,相与短之,岂通识哉?


    《史通平议》卷六《惑经》第四:昔王充设论,有《问孔》之篇。虽《论语》群言,多见指摘。而《春秋》杂义,曾未发明。是用广彼旧疑,增其新觉。将来学者,幸为详之。


    舜徽案:以知几此言观之,知《史通》中《疑古》、《惑经》之所由作,乃遥承王充《论衡》之绪,而续有发明。其后清儒崔述作《考信录》,复自言推广《史通》之意而作。详崔氏《考信录释例》。可知《疑古》、《惑经》二篇,实上绍王充,而下开崔述,一脉相沿,不可掩也。徒以自唐逮清,以科举取士,代圣贤立言。论人者惮闻周公、孔子之非,说经者惧言《尚书》、《春秋》之失。于此二篇,共相诟病。则亦拘墟之见,未可与语乎通方耳。


    皮锡瑞《史通惑经篇书后》:“子元本是史才,未通经术,欲以据事直书之例,妄绳受命制作之书,何异北辙南辕,方枘圆凿。”[16]


    但寿法《通解惑篇》:“唐刘子玄覃精名理,三为史官,拘牵时议,志不获展,退撰史通,探究本源,铨综得失。后有作者,望洋而已。独其惑经一篇,狃于一尊之见,不晓列国之情。夏虫语冰,贤者不免。”[17]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窃尝论之,刘氏事理缜密,识力瑞敏。其勇于怀疑,勤于综核,王充以来一人而已。其书中《疑古》、《惑经》诸篇,虽于孔子亦不曲徇,可谓最严正的批评态度也。”[18]


    金毓黻先生《中国史学史》:“取刘氏议论之精要者论之,刘氏视春秋左传为古史,春秋之书,为亲者讳,为尊者讳,故鲁隐公被弑,而书曰薨,周襄王实为晋文所召,而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此虽为鲁史旧法,孔子不敢擅改,而去史以传信之义则远矣。左传则不然,春秋重名,左传徵实,春秋略举大纲,左传详于纪事,研史之士,贵详而徵实,是以刘氏有惑经申左之作。如王充之有问孔刺孟,言人之所不敢言,浦起龙所谓学究之所骇明者不与较者是也”。[19]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