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6|回覆: 0

[制度研究] 宋朝科舉制創新中的完善(2)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1-4-14 14: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天津日報

    宋朝科舉新在哪兒  


    宋朝完善了此前的很多弊端,也確立了最佳的考試內容。相較於唐朝,宋朝科舉有很多新變革。  


    這方面最該肯定的,其一是糊名制度的確立,就是把考生所填寫的姓名、籍貫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資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閱卷官無法得知每張卷子是誰的。宋朝初年,請託、投獻風氣依舊,直到真宗時,才採用了糊名制度。當時很多人對糊名持反對態度,如范仲淹、蘇頌等,都曾提到糊名過於冒險:平時聲名狼藉,考試成績上佳,你錄取他不錄取他?隨著時間的推移,證明糊名是最合理最公允最無話可說的一種手段。蘇軾參加禮部會試那年,主考官是歐陽修。當時歐陽修最看好的是曾鞏,拿到蘇軾考卷一看,眉飛色舞,認定必是曾鞏的答卷,定爲狀頭。等到拆開糊名一看,原來是蘇軾。不論歐陽修是出於公還是出於私,總之他當主考時,想給得意門生打高分兒也很難做到了。  


    其二是考試時間的最終確立。唐朝每年一考,國家動用的財力、物力、人力可想而知。宋朝自英宗時期的治平二年(1065),定爲三年一大比。這個時間直到宣統間最後一次科舉,沒有任何改變。小說中提到的『大比之年』,就是指這一年有禮部會試,要出狀元了。  


    其三是文風的轉變。嘉v二年,歐陽修知貢舉。他一向厭惡無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當他取得了絕對話語權時,將延續了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論之成理的『古文』,所以蘇軾、蘇轍就占了大便宜,因爲這兩兄弟最善於議論古今成敗之理。人稱歐陽修是宋朝古文運動的『旗手』,就是從這時確立的。  


    其四是考試內容和科目的轉變。宋朝前期的拿手絕活兒還是詩、賦、論,前兩項更是絕活兒中的絕活兒,那是要按照韻書去寫的,一旦出韻,再好的文章也是零分。考試內容的改變是王安石變法的後果之一。他給神宗上書說:『古之取士俱本於學,請興建學校以復古。其明經、諸科欲行廢黜,取明經人數增進士額。』意思是不要設那麼多科,什麼明經、明法,統統取消,只留進士一科。還有,今後的考試只考經義,不必再考詩、賦。理由是:一個人從小寫詩作賦,熟知音韻,對聖人之言卻知之甚少,一旦當了官兒,怎麼可能懂得治國理民?由此開始,後世科舉不再考詩、賦而專考經義。  


    什麼叫『甲科』『乙科』  


    我們讀古書時,經常能見到『進士甲科』、『進士乙科』之類的詞語,總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唐朝的科舉,最初並沒有甲、乙科的區別,從高祖李淵到唐明皇前期,所有進士都稱爲『乙科』。唐明皇爲彰顯文德,下了道詔旨說:『近世沒有甲科,從朕開始,就要打開甲科大門,讓最優秀的人才成爲天下人的表率。』終唐一代,『甲科』成爲進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稱。  


    宋朝發生了很大變化,前期的進士考試,甲科、乙科還都是指進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優於乙科的。如名臣張詠,本傳就明確記載他是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乙科』。歐陽修的兒子歐陽、大文豪蘇軾中的都是乙科。直到北宋後期,甲、乙科還都是進士分檔的概念,即甲科爲一檔,乙科爲二檔,甚至出現了第三檔。  


    到了南宋,明確規定進士考試共分五甲。如理宗寶v四年(1256),文天祥榜共錄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謝枋得爲二甲第一,其餘爲三甲、四甲、五甲。【宋史・謝枋得傳】則說他寶v中參加進士考試,『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撫州司戶參軍,即棄去』。意思是謝氏本想登一甲高第,結果僅僅『中乙科』,內心不服,乾脆不要了。這兩個材料相互對照可以看出,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說南宋以後已經沒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間還把二檔進士叫做『乙科』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現甲、乙科之稱,就比較容易區別了:凡經過殿試的正規進士都叫甲科,未經殿試的舉人都叫乙科。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