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5|回復: 0

[制度研究] 论宋代的权摄官(1)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2-27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宋朝建立后,鉴于唐末五代君弱臣强、内轻外重、割据混战、王朝短祚的教训,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方面围绕着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进行。其主要手段是,由宰相府和吏部各铨选机构集中考校和差注全国各级官员,皇帝直接任免在京中央主要官府的高级官员,而各级地方长官则很少有人事任免权。这种人事管理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下,也会产生官员麇集于内地而不愿到条件差的边远地区任官等弊端,此弊随着权摄官在北宋末至南宋的大量增加而更加显露,其危害也日益突出。


  封建政府官位缺员,由他官临时代理,汉代称“行”,唐五代称“摄”。唐末五代,藩镇专权自恣,所辖州县官有空阙时,自行派人署理其职,然后申报朝廷,朝廷批准者颁发文告,为正式命官,未经朝廷授命者,为摄官。当时,摄官人数很多,如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州县摄官,假名求食,常怀苟且,不恤疲人”。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乃至“诸道州县悉是摄官”[(1)]。摄官的增多,造成地方割据势力权势膨胀,中央集权削弱。北宋开国之初,为革除此弊,曾极力控制地方官的任命权。首先是派京朝官出任地方知州、通判、知县等要职,逐步取代原来控制地方的武臣。其后,于开宝四年(971)下令,严禁诸道州县继续差用摄官,各地“凡有阙员,画时以闻,当旋与注官。若正官未到,各以见任他官权管”[(2)],不许非朝廷命官权摄州县官职。并且各州需委派专人及时向朝廷汇报本地缺官数额,以便及时差人。此后,宋政府不断充实修订差用权摄官的原则法令,从而改变了唐末五代滥用摄官的局面,仅在两广地区保留了由转运司考试录用当地士人为摄官的地方性用人制度[(3)]。但是,从北宋末到南宋,权摄官再度增多,并给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试对宋代权摄官的任用原则、泛滥危害及其原因诸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一、权摄官及其任用原则


  宋代的权官,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受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的影响而出现的。如贡举官不常置,以礼部长贰代理时,称知贡举,若以其他官员代理,“虽在礼部长贰之上,皆称权知举,盖知举乃礼部职也”[(4)]。北宋前期,“大理寺判官或一员两员不定,少卿一员,以他官权”[(5)]。这些官员都是朝廷正式命官。另一种如两制官,任用资序较浅的官员担任时称直官,谓直学士院等,“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也称兼权、兼权直。而直官,“其实正官也”[(6)]。即寄禄官和差遣职事分离后,担任某一职事官,要求官员具有相当的寄禄官阶,如果寄禄官低于所任职事官,便称权知、权、或权发遣等。元yòu@①以后,曾“置权尚书、权侍郎”,以“待资浅之官”[(7)]。这类权官多是正式命官的特殊称谓。本文以下只重点讨论另一类权摄官,《朝野类要》卷二《差摄》条称之为“权局”。即由帅司、监司、郡守等在所辖州县官暂阙时,临时依照条法委派现任官或待阙官代理的用人制度。其制:“帅抚、监司、州郡,选有官或待阙人摄职,称之权局,本官自谓被檄者是也。若白身人、借摄文学、助教、将仕郎、副尉、承信之类,谓之白帖,在法有禁”。即非官员的“白身人”及无品散官,一般不许权摄州县官阙。差用权摄官的条法有的被收入《庆元条法事类》作为法令,或散见于史籍中。


  条令规定:州县缺官,朝廷未派或所派新官因故未到任之前,允许同级官员或现任次官权摄其职,而非朝廷命官或曾犯罪的官员不得权摄。如转运使、副,提点刑狱、提举常平等监司官可以互相权摄,或由大州知州权领,知州阙须由通判权任,通判阙由幕职官或知县兼权,知县阙则由主簿、县丞兼权等。县级官员中,一般“惟繁难县分知县及巡检、县尉、课利场务许差权官”,县丞、主簿等阙位,不需差权官[(8)]。


  北宋中期以后,员多阙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官阙,常有三五人等待,而已注授官职不得不暂时闲居、以待在官之人任期满后才能上任的“待阙官”便不断增加。待阙官所待之阙均是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等条件优越的官职,而边远地区仍有缺员现象。待阙官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允许担任权官:一是“诸繁难县令阙(谓吏部籍定者),本路无官可差者,转运、提点刑狱司于罢任待阙官内选差年未六十,曾历县令、无私罪疾病、及见任非停替人权”[(9)]。二是茶马司买卖官暂阙,可差待阙官权摄。元丰元年(1078)规定:“卖茶官如非其人,许本司选择,于事简处对移。如阙正官,即与得替待阙官内差权,或指名差权,或指名牒转运司差”[⑩]。三是在战争等特殊时期,缘边城寨兵马官暂阙,可差用待阙官。如元丰元年曾诏:“诸路缘边城寨阙官,及管押兵马缓急事宜差使,并许经略安抚钤辖司于待阙得替使臣至军大将内权差勾当。每月一具所差员数、职位、姓名申枢密院”[(11)]。四是酒税等课利场务监当官缺正官时,转运司可先选差本州及邻州官员权摄,“本州及邻州实无可差”,则可“于本路待阙官内差权,其亏欠责罚,依正监官条”[(12)]。此外,巡检、县尉暂缺正官,可由提点刑狱官选现任他官权摄,无可差者,也许待阙官权领。其他情况下严禁差用待阙官。


  除现任官和待阙官可差充州县权官外,从宋神宗元丰年间开始,补授了文学、参军等散官而不许参加吏部差注的特奏名出身人,遇大赦之后,可充任边远州县权摄官,若满任无过犯还可到吏部参选注正官。但杂流入仕如进纳买官、借补入仕等,不在差用之列。条令规定:“进士、明经、诸科,恩泽授诸州参军,年六十以下,并许召保,注权官”[(13)]。即须由“本县、本州、转运司次第保明,申尚书吏部,有升朝官三员奏举”[(14)]。所注阙位以广南和四川州县小官职为主,但不许注授西北三路沿边官阙。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申旧制,规定:“应特奏名授诸州参军,系三举,年未及六十,并许权注广南东西路并梓夔路新边州军摄官。……诸州文学人,愿就前项路分差遣者,听。仍免经恩保奏,许注权官”[(15)]。


  此外,因压缩编制或因事误罢而离任的官员,也可差注权官。条令规定:“诸品官因省员废并冲改及因事误罢任(因误注授改正者同),许不依名次路分在外指射差遣。亲民资序人已及二年,依得替人例。小使臣仍免短使。若去替不及半年,本路有阙,许差权,补成考任(不愿者听)”[(16)]。允许他们差注权官的目的是“补成考任”,作为误罢的补偿。


  以上是宋代允许差注权官的情况。同时,条令还明确规定了不许差注权官的范围。其一,无出身或杂流入仕的未出官人不可任权官。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榜的士人,通过特奏名取得参军、文学等散官者,遇大赦可注授远恶州军权摄官,但“诸因进纳及阵亡换给,补授不理选限将仕郎及助教”者,不可充任权官,凡地方长官“辄差权摄职任及被差者,各以违制论。即不应参选人,请托虚出文帖称呼及为出给者,罪亦如之”[(17)]。故当时人称:“有未出官人将仕、登仕郎,亦权监当或簿尉,皆不应法”[(18)]。其二,监司、知州的亲随人员不许差注权摄官。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知真州吴@②因“近到真州,亲随数辈冒名权摄”,被免职[(19)]。其三,寄居官不可权摄。宋代寄居官的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既有致仕官、为父母守丧的丁忧官、待阙官,也有被授予宫观岳庙差遣闲居食禄的祠禄官,还有因过失而责降居住的分司官、任便居住官,以及大量泛补官资而不理选限的人等等。除待阙官因特殊需要可以充任权摄官外,其余都是“在法有禁”的。如绍兴三十年(1160)规定:“州县阙官,应专摄者,不得差本处寄居官”,“凡拘情冒差者,并以私罪收坐”[(20)]。条令还规定,“诸知州、通判、县令阙,及添差、特差有故或任满,辄差寄居待阙官权摄并受差者,并以违制论,因而收受供给者,坐赃论”[(21)]。其四,添差官不许权摄州县官职。宋代添差官是在正官之外增置的闲冗差遣,除少数特许厘务外,绝大多数是没有职务的“不厘务”闲官,如宗室、外戚、离军拣汰、归明归正等没有仕官经历的被优恤人员,还包括相当一部分贬降官、无阙可注的冗官等。条令规定:“诸不厘务宗室(不厘务散官同)而辄差权职任或干办公事者,……徒二年,受差者减三等”。“诸离军拣汰大小使臣,不得〔擅〕(摄)行差充权摄、并押纲诸班差使,如违,重置典宪”[(22)]。即使八路转运司定差之阙需用权官,也不许差用添差官。


  州县官阙,一般允许现任次官权摄,但有些职务较繁重的现任官则不可兼权他职。如“诸转运司审院,以主管文字兼,其转运司帐司,提点刑狱检法官(检法官听兼主管本司事务及文字),并不得别差干办”[(23)]。此外,诸司法官吏不得权摄收纳租税、籴买粮草等职务。


  在允许差用权官的前提下,政府法令对任用权官还作了一定的原则限制:


  首先:权摄官需有相当的资格。宋代任官,循资守格,权摄官亦然。如诸路监司官阙,先由本司同职官权任,“本司无同职官者,各司互权,仍以序位法为先后之次。逐司皆阙,置司所在知州权,又阙,或系侍从以上任知州者,邻近知州权”[(24)]。一般不许通判以下资序人权摄。另如知州官阙,“监司置司州听监司兼权,余以次官或转运司选官权”,武臣知州处,安抚钤辖司选官权领。“若以次官系选人,即申转运司,选差邻州通判或见任京朝官权”[(25)]。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