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6|回覆: 0

[論史] 兩漢農業生產的發展(3)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1-2-11 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網歷史
西漢時,水利事業在戰國的基礎上更有所發展。據【史記・河渠書】及【漢書・溝洫志】所記,這一時期比較重大的水利工程有以下幾項:(一)公元前一二九年 (元光六年),徵發幾萬民工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起自終南山,注入黃河,長三百餘里,灌溉農田萬餘頃。(二)與修漕渠的同時又徵發民工修建從今陝西澄城縣引洛水灌溉今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的龍首渠。渠道所經商顏山一帶土質鬆軟,易於崩塌,不能採用一般施工方法。群眾發明了井渠法,築成十里長的井渠,井下水渠相通,穿過商顏山。此法以後推廣到新疆。(三)公元前一一一年(元鼎六年)在關中鄭國渠的南岸,修了六條小渠,稱六渠,用以灌溉鄭國渠所不能灌到的地勢較高的田地。(四)公元前九五年(太始二年)修建了白渠。起自今陝西涇陽西北,東至今陝西臨潼西北,注入渭水,接通涇渭兩河,長達二百餘里,可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除了這幾項著名的大工程以外,在關中還先後開築了靈軹渠、成國渠和■渠;其他在今河南、山東、安徽、甘肅、內蒙古自治區等地也修建了不少大的水渠,至於一般小規模的河渠灌溉工程,則不可勝數了。


    隨着農業的發展,西漢末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全國耕地達八、二七○、五三六頃,人口則達五九、五九四、九七八人 。這時糧食的品種,在北方以粟、麥為主,也種植少量的黍、豆、麻、高粱、粳稻等;在南方仍主要種稻。入漢以後,北方人民已改變了戰國以菽、粟為主要食糧的習慣,而以粟、麥為主食。關於西漢的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文帝時晁錯曾說:『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漢初行小畝,每畝約當今○・二八八二市畝,每石約當今○・二市石。按照晁錯說的這個數字,漢初每市畝田地約可產粟或麥六斗九升。【淮南子・主術訓】又提到:『一人耒而耕,不過十畝,中歲之獲,卒歲之收,不過畝四石。』【淮南子】大概成書於武帝時候。武帝時開始行大畝,每畝合今○・六九一六市畝,四石之收,折合今制每市畝約產粟或麥一石一斗五升 。不過這大概已是高產田了。
    西漢末年,王莽代漢自立,在他的統治下和新朝政權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社會經濟受到較大破壞。公元二十五年東漢建立以後,社會經濟又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東漢的水利灌溉工程,有不少是對西漢原有水利的修復和治理。如杜詩任南陽 (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太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與民興利,當地百姓對他稱之為『杜母』;鄧晨作汝南(治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太守,修復堙廢的鴻隙陂(亦稱鴻S陂),灌溉土地,致使汝南殷富,『魚稻之饒,流衍他郡』 ;後鮑昱、何敞繼任汝南太守,也在那裡擴建陂塘,修治舊渠,灌溉和新墾的土地更多;馬棱任廣陵 (治所在今揚州)太守,修復陂湖,灌溉田二萬餘頃;張禹任下邳(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相,修復堙沒的蒲陽坡,引水溉田,墾闢土地『民用溫給』;修理漳水的支渠,灌溉民田;等等。這些都是對過去水利工程的修復。東漢時期最大的一項工程是對黃河的治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