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89|回復: 0

[論史] 两汉农业生产的发展(3)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1-2-11 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凤凰网历史
西汉时,水利事业在战国的基础上更有所发展。据《史记・河渠书》及《汉书・沟洫志》所记,这一时期比较重大的水利工程有以下几项:(一)公元前一二九年 (元光六年),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漕渠。起自终南山,注入黄河,长三百余里,灌溉农田万余顷。(二)与修漕渠的同时又征发民工修建从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的龙首渠。渠道所经商颜山一带土质松软,易于崩塌,不能采用一般施工方法。群众发明了井渠法,筑成十里长的井渠,井下水渠相通,穿过商颜山。此法以后推广到新疆。(三)公元前一一一年(元鼎六年)在关中郑国渠的南岸,修了六条小渠,称六渠,用以灌溉郑国渠所不能灌到的地势较高的田地。(四)公元前九五年(太始二年)修建了白渠。起自今陕西泾阳西北,东至今陕西临潼西北,注入渭水,接通泾渭两河,长达二百余里,可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除了这几项著名的大工程以外,在关中还先后开筑了灵轵渠、成国渠和■渠;其他在今河南、山东、安徽、甘肃、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也修建了不少大的水渠,至于一般小规模的河渠灌溉工程,则不可胜数了。


    随着农业的发展,西汉末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全国耕地达八、二七○、五三六顷,人口则达五九、五九四、九七八人 。这时粮食的品种,在北方以粟、麦为主,也种植少量的黍、豆、麻、高粱、粳稻等;在南方仍主要种稻。入汉以后,北方人民已改变了战国以菽、粟为主要食粮的习惯,而以粟、麦为主食。关于西汉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文帝时晁错曾说:“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汉初行小亩,每亩约当今○・二八八二市亩,每石约当今○・二市石。按照晁错说的这个数字,汉初每市亩田地约可产粟或麦六斗九升。《淮南子・主术训》又提到:“一人耒而耕,不过十亩,中岁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淮南子》大概成书于武帝时候。武帝时开始行大亩,每亩合今○・六九一六市亩,四石之收,折合今制每市亩约产粟或麦一石一斗五升 。不过这大概已是高产田了。
    西汉末年,王莽代汉自立,在他的统治下和新朝政权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受到较大破坏。公元二十五年东汉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又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东汉的水利灌溉工程,有不少是对西汉原有水利的修复和治理。如杜诗任南阳 (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太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与民兴利,当地百姓对他称之为“杜母”;邓晨作汝南(治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太守,修复堙废的鸿隙陂(亦称鸿S陂),灌溉土地,致使汝南殷富,“鱼稻之饶,流衍他郡” ;后鲍昱、何敞继任汝南太守,也在那里扩建陂塘,修治旧渠,灌溉和新垦的土地更多;马棱任广陵 (治所在今扬州)太守,修复陂湖,灌溉田二万余顷;张禹任下邳(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相,修复堙没的蒲阳坡,引水溉田,垦辟土地“民用温给”;修理漳水的支渠,灌溉民田;等等。这些都是对过去水利工程的修复。东汉时期最大的一项工程是对黄河的治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