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9|回復: 0

[制度研究] 英明秦始皇:超前领先的“法”字治国(1)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0-26 15: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一元一国学网
20101026154139938.jpg

论起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需要从商秧变法开始说起。战国时代,群雄割据,而当时的秦国地处边远地处与西绒交界,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原地区,国力赢弱,国民生计以游猎为主,但秦人在与其他游牧民族的数百年征战中养成的剽悍的个性,而国力不比邻边的魏国,时常受到羞辱。

双方都想置对方以死地,但疆持了数百年而不济,魏国想灭掉秦国,不可能,秦国人标勇善战,且并非独军士,民间的百姓也是剽悍得异常,且秦国边远,地势险恶,不利大面积征伐,每次都是无果而归;秦国想灭魏国,也不可能,魏国变法之后国力强盛,军士训练有素,尤其以“魏武卒”著称,而且军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于地广人富的魏国,秦国只能是望尘自哀,好,关于第三位历史明君的评论就从这里开始:

秦国强盛是从变法开始的,论秦国变法,不得不提商秧,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而在此之前,各国均有过不同程度的变法如魏国的李悝,赵国的乐毅,韩国的申不害,齐国的管仲等一系列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改革,一时间,诸子百家纷纷在探求强国之道,而除了秦国其他都是昙花一现,亦或说,改革了,国力也强盛了,但却没能像秦国变法那样的持久。

后世对此众说纷芸,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都认为,六国变法不深入,未动根本,也就是说,变法对一个国家来讲是脱胎换骨,而他们的变法只不过是换张皮而已,且对于变法中所出现的阻力,其他的学说门派根本无能为力,只有法家的强制才能落实各项变革法案的顺利实施以及顺利执行,这个就不得不注意商秧的法家背景了。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却没有用他。卫秧闻知秦国孝公发布求贤令,便脱魏去秦,向秦孝公说明变法强国的利害,孝公听闻卫秧所言大喜,但一些秦国老臣如甘龙,杜挚等不先赞成变法,为此作出重重阻挠,甚至广播议论,认为“智者不变法而治”,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力排众议,拜商鞅为左庶长,下令推动秦国变法改革,与其他六国相比,同样的变革制度在秦国却能得以施展除国君的支持外,卫秧制定出来法家的严苟律法也有效保证了,变革措施的进行,提倡“法制大于人治”这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政治上的较早实现。(反观现今中国,领导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一纸批示就可以减免刑罚或者重判,二千年前的秦人对法的理解意识竟然比两千年后的我们更加深入,不免令人汗颜)变法因处罚了一班王公贵族而变得顺风顺水,可以说商秧的变法相比其他几位不见得就更为优秀,可是,有法家治国思想的推动,秦国的变法成功也就不那么偶然了,至此,秦国国力日盛,从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富庶之地,为日后秦王政一统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至于秦王政,有人说他的性格比较极端,我想这是跟他从小的生长背景有关: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吕不韦的房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典故“奇货可居”便由此出,后来赵姬生子政;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对于赢政来说,最熟悉的女性最莫过于母亲了。在秦始皇3岁的时候,父亲异人将他们母子作为人质留在了赵国。母亲赵姬曾是吕不韦的姬妾,所以“两个父亲”的传言一直伴随嬴政的成长,再加上赵国人的唾弃、鄙视都让年幼的秦始皇对母亲―――这个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充满了爱与恨的复杂感受。

秦始皇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出生在赵国一直到9岁,这个阶段正好是一个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无法发展出对远在秦国父亲形象的认同,也无法发展出对母亲形象的认同,更无法发展出对仲父―――吕不韦这个也许是亲生父亲形象的认同。这些复杂的状况造成了秦始皇复杂的心理感受。他必须依靠唯一的女性―――母亲才能生存下来,他却又鄙视和讨厌自己母亲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造成了他幼年心灵巨大的创伤。所有的这些创伤带来的不良情绪都会投射到母亲―――这个唯一的女性身上。

所以,才有后人评击始皇,禁锢女性权利的史实记载,讲一个小故事比如至今流传的秦始皇《会稽刻石》文字,给后人留下了他首倡节操的证明。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在临死前的公元前210年,在全国各地巡狩。

当他走到今浙江一带时,得知当地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经常发生逃婚事件,妇女死了丈夫可以再嫁。他认为这不符合封建道德和法规,便命人把诏令刻在石头上,不许再发生类似行为。

这便是所谓《会稽刻石》。其中有这样几句:一、“有子而嫁,倍死不贞”,意思是指责那些再嫁的寡妇:带着儿子改嫁,这是背叛丈夫的不贞行为。又说:“妻为逃嫁,子不得母”。意思是,女子如果因为不满男方而另找对象,是淫荡的伤风败俗的行为,将来她的儿子都可以不认母亲,别人发现了杀掉她也无罪。秦始皇在《会稽刻石》中还明确表示:妇女守贞绝非一件普通的小事,而是关系天下“嘉保太平”的大事。

这事以现在看来比较极端,但“妇女至死守节”的正是,赢政称帝过后焚书坑儒的儒家思想首倡的,关于儒家的看法,我们稍后再提。由此看,赵姬,吕不韦及后来的北闶浅删颓赝跽极端性格的最重要的三个关建人物。

平六国,励军功是关键,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秦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二十级爵:一级为公士,二级为上造,第十九级为关内候,二十级为彻候。据〈汉书〉记载:“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看到没,这就是秦国的军功制度,军士通过战功可以做官,甚至可以当将军,荣华富贵,衣食无虞,而且家中有人是奴隶的还可以通过战功为他们正名,面对敌军战阵,在于秦国将士眼里,那就是富贵,因此每次大战在即秦军求战情绪很高,战斗意志高昂,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秦人善于外战,而耻于内斗!”

而看看自汉代以后直至现在,对外如绵羊,对内如猛虎,对外作战攘外必先安内,何谓安内?那就是剿异,近代的蒋委员长就是这类理论的忠心拥护者,其内乱之危大于外患之祸,让中国二百年来就是散沙一盘,一盘散沙。而秦军将士上下同仇一忾,依法论功,赏罚分明拧成一股的力量能把任何坚硬的盘石击得粉碎!

反观其他六国,那就是一班奴隶组成的军队,没有奖励,他们上战场是被逼来的,他们打赢就为活命,而跟凶狠的秦军对阵,死搏还不如逃跑来得希望大些,可以想像,两军对阵,自已的士兵还没打就惦记着往哪条路跑,逃生的希望大些,而秦军的士兵每个人眼里冒绿光,磨刀霍霍,其战局可想而知,往往都是一触即溃,或不战而降,长平一战,白起坑杀赵军二十万,使六国中最强的赵国撤底的没了抗衡秦国的可能,更使,各国闻秦军色变,“虎豹之秦”因而得名。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