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08|回覆: 0

[漢語詞典] 漢字進入了簡化字時代(一)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0-8-25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 漢字的性質: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字形包含有字義的信息,便於傳遞豐富的漢文化。可是漢字字數繁多、結構複雜,給學習和使用帶來不便。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而不同的文字在記錄語言的方式上又有不同,這是特定的某種文字的個性。漢字的特性是什麼,這是我們研究漢字的各種問題時首先要解決的。如果這個問題認識不正確,就很難對各種漢字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建議。  

  朱德熙先生說:『從漢字跟漢語的關係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這個觀點是很正確的。『語素』是英語morpheme的翻譯,指的是語言中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在多數情況下,一個漢字記錄的是漢語裡的一個語素,因此漢字是語素文字。例如漢字『衣』記錄的是漢語語素『衣』。每個漢字有形,它記錄的語素有音和義,三者結合起來,所以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一種語言的語素數量很多,作為語素文字的漢字,數量也就必然很多。成千上萬的漢字,字與字之間在形體上要有足夠的區別,這樣才便於使用。為了保持這種區別,漢字本身的構造必然複雜,除了形旁和聲旁外,還有記號。這是漢字和拼音文字很不相同的地方。  

  作為語素文字的漢字,既有優點又有缺點。『衣』『醫』『揖』雖然音同但是意義不同,是不同的語素。漢字可以把同音而不同意義的語素,區別得十分清楚,便於學習和使用。又因為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字形包含有字義的信息,便於傳遞豐富的漢文化。  

  可是另一方面,漢字字數繁多、結構複雜,給學習和使用帶來不便,又是我們要設法加以解決的。我們最熟悉的拼音文字是英文,它使用的是國際通用的26個羅馬字母,也叫拉丁字母。每個字母記錄的是英語的音素,嚴格地說是英語的音位,所以我們說英文是音素文字,或者是音位文字。一種語言的音位數量有限,只有幾十個,所以音素文字的字母數量不過幾十個。羅馬字母原則上說都是表音的,不像漢字那樣有形旁、聲旁和記號。英文字母只有形和音,沒有義,不像漢字那樣是形音義的統一體。音素文字字母數量少,便於學習,便於機械處理和信息處理,這是優點,可是字母只表音,不表義,不便於區分不同的語素,這又是它的缺點。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說,漢字和英文字母各有優點又各有缺點。我們使用的是漢字,要充分發揮漢字的優點,要設法克服漢字的缺點,使漢字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傳承中華文化服務。  

  ■ 漢字的研究 現在從殷商甲骨文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直到西漢前期,每個時期都有了當時留下的文字材料,為漢字的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2010825115555581.jpg


中國最早的一部字典,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平津館叢書本)


  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的漢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個別漢字的產生,到發展為成熟的文字,要經過上千年的漫長時期。如果從最早的漢字產生時算起,人們說漢字有五千年,甚至更長的歷史,也是對的。  

  漢民族對漢字的分析研究開始得很早,在先秦時期,已經有漢字研究的萌芽。【左傳宣公十二年】說:『夫文,止戈為武。』【宣公十五年】說:『故文,反正為乏。』【禮記・哀公問】和【論語・顏淵】都說:『政者正也。』這是大家都熟知的例子。  

  現在我們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是『六書說』,這是漢代學者創立的,它對漢字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功績。作為六書名稱的『象形、會意、形聲、假借』等術語,直到今天大家都仍在使用。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用六書理論分析了九千多個漢字的構造,闡明了字形和字義的關係,成為漢字學的經典著作。但是漢代在文字學的發展史上畢竟屬於早起階段,那時的學者看到的古漢字資料十分有限,對漢字構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有待於後人的糾正與擴充。以【說文】研究為中心形成了傳統的漢字學,在中國源遠流長,成果豐碩,影響深遠。1899年發現了甲骨文。在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先後進行了十五次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和其他文物。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古文字學,是漢字學研究的分支學科。20世紀70年代以前,發現了戰國的楚簡;70年代以後,又發現了大量的秦至漢初的簡帛。現在從殷商甲骨文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直到西漢前期,每個時期都有了當時留下的文字材料,為漢字的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學者們根據這些資料,結合【說文】等傳世文獻,對三千年來漢字的演變規律,有了更為明晰的認識。既印證了【說文解字》裡許多講法是正確的,同時也糾正了【說文解字》裡一些不正確或不準確的東西。  

  現在,隨着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漢字的研究引起了學者廣泛的注意,以現代漢字為研究對象的現代漢字學應運而生,成為漢字研究的另一個分支學科。現代漢字學主要研究現代漢字的屬性和應用,簡化字問題就是現代漢字學要研究的重點課題。  

  通過上面的簡單敘述,可以說明我們的漢字研究,以傳統漢字學為核心,另外還有古文字學和現代漢字學。現在我們對漢字演變規律的認識,比過去深刻得多了,這就為做好漢字的簡化和整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 漢字發展中的新舊交替:漢字發展變化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2010825115637460.jpg

古文字中『車』的字形


  漢字自產生以來,始終在發展變化着,它的發展速度有時較為迅速,有時較為緩慢。大量事實證明,漢字發展變化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可以從字體和字形兩個方面來說明。  

  從字體說,在古文字階段,漢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斷降低。在從古文字演變為隸書的過程里,大多數的字喪失了象形的意味,圓轉的線條變為平直的筆畫,成為用筆畫組成的符號。文字的發展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所以在由前一個時期演變為後一個時期的時候,要有或長或短的新舊形式並用期。新舊形式的並用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此消彼長,最後完成了新舊的交替。啟功先生說:『每一個時代中,字體至少有三大部分,即當時通行的正體字;以前各時代的各種古體字;新興的新體字或說俗體字。以人為喻,即是有祖孫三輩,而每一輩中又有兄弟姊妹。例如秦時有祖輩的大篆,有子輩的小篆,有孫輩的隸書。而其他五體,各有所近,又是各輩的兄弟姊妹。前一時代的正體,到後一時代常成為古體;前一時代的新體,到後一時代常成為正體或說通行體。』  

  從字形說,早在甲骨文時期,許多字就有繁體與簡體的分別。例如『車』字,在【甲骨文編》裡就有20多種寫法,有繁有簡,繁簡相差很大。繁體的車有車輪、車箱、車轅、車軸、車軛等,而簡體的車就只有車輪和車箱。  

  漢字演變為楷書之後,字體的演變處於穩定狀態,而字形卻在不斷簡化。據統計,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80%是由古代傳承下來的,其中在先秦兩漢時就有的,占到30%。例如,簡體的『漢』字來自漢代的草書,在東漢【章帝千字文斷簡》裡就有這個字。簡體的『書』字,在漢代的居延簡和敦煌簡里也已經廣泛使用。但是在古代,這些簡體字被認作是俗字,只能在民間流傳,用來記賬、寫唱本,不登大雅之堂,而繁體字被認為是正字,在經典和文書等重要的場合只准用正字,不准用俗字。進入20世紀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大變化,語文生活也發生了大變化,出現了聲勢浩大的簡體字運動,要求承認簡體字的正字地位,用來代替繁體字,實現繁體與簡體的交替,漢字開始進入了簡化字時代。  

  ■ 簡化字易學便用,有利於普及教育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  

  這個過程我想先從民國時期的簡體字運動談起。  
2010825115718914.jpg

一九五五年十月吳玉章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致開幕詞


  在20世紀,最早提出要採用簡體字的是教育家陸費逵。1909年,他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當採用俗體字】的論文,明確主張把俗體字用於普通教育。到了五四時期,漢字簡化運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把漢字簡化運動推向高潮的是錢玄同。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會上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主張把過去只通行於平民社會的簡體字正式應用於教育上、文藝上,以及一切學術上、政治上。提案獲得通過,國語統一籌備會決定成立漢字省體委員會。這表明簡體字已由專家的提倡進入到政府機構研究的階段。  

  1935年春季,上海文化界人士陳望道聯合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組織了『手頭字推行會』,選定第一批手頭字300個。手頭字就是簡體字。2月間由文化界200人和【太白】、【世界知識】、【譯文】等15個雜誌聯名發表【推行手頭字緣起】。參與發起的雜誌社把手頭字鑄成鉛字用來印刷。  

  在簡體字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下,1935年8月,國民黨主政的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包括簡體字324字。  

  由當時的教育部長王世傑簽發的部令中說:『我國文字,向苦繁難。數千年來,由圖形文字,遞改篆隸草書,以迄今之正體字,率皆由繁複而簡單,由詰詘而徑直,由奇詭而平易,演變之跡,歷歷可稽。惟所謂正體字者,雖較簡於原來之古文篆隸,而認識書寫,仍甚艱難。前人有見及此,於公私文書文字,往往改用簡體,在章表經典,及通問書札中,簡體字亦數見不鮮。明儒黃氏宗羲,對於應用簡體字,主張尤力,有「可省工夫一半」之語。而社會一般民眾,於正體字書籍,雖多不能閱讀,但於用簡筆字刊行之小說,謄寫之賬單,輒能一目了然。可知簡體文字,無論在文人學士,在一般民眾間,均有深固之基礎,廣大之用途,已為顯明之事實。』  

  教育部在部令中還談到選用簡體字的標準,共三條:一是依述而不作之原則;二是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三是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這三條原則都是很正確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的發布,受到了廣大民眾和進步文化教育界人士的歡迎,但同時遭到了保守勢力的阻撓。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軍閥何健電請中央政府收回成命,太原存文會電請教育部勿強制推行簡體字,香港存文會也電請中央機關取消原有的通令;而考試院長戴季陶的反對尤為強烈,他找到蔣介石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要求蔣下令取消推行簡體字。在反對勢力的阻止下,國民政府在1936年2月宣布簡體字『暫緩推行』,使得這次的漢字簡化不幸夭折。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是想說明新中國的漢字簡化工作是繼承了民國政府開始的工作。現在有人說,新中國推行簡化字是要割斷和傳統文化的聯繫,看了上面引述的民國政府教育部的部令,這種說法就不攻自破了。  

  我再談談新中國建立後的漢字簡化工作。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要發展教育、發展文化,決定大力推行簡化漢字,把民國政府未能完成的主張付諸實施。1956年1月31日,國務院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收515個簡化字和54個簡化偏旁。【漢字簡化方案】公布後,分四批推行。【漢字簡化方案》裡的簡化字有兩種類型,就是個體簡化和類推簡化。『』簡化為『寶』是個體簡化。『糸』簡化為『糹』,根據偏旁類推簡化的原則,『d、、I、』要簡化為『綿、紗、綢、緞』,是類推簡化。如果只有個體簡化,沒有類推簡化,得到簡化的字數較少,不敷應用,所以【漢字簡化方案》裡除個體簡化還有類推簡化。
  
  196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文改會編印【簡化字總表】,擴大了可以用來類推簡化的偏旁,並利用這些偏旁進行偏旁類推簡化,共收簡化字2236個。1986年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對個別簡化字作了調整,調整後有簡化字2235個。這可以認為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推行的全部簡化字。【簡化字總表】還規定:『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簡化字或簡化偏旁作為偏旁的,一般應該同樣簡化。』  

  簡化字推行後取得的效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  

  一是【簡化字總表】(1986年)有簡化漢字2235個,筆畫總數是23025畫,平均每字10.3畫。被代替的2261個繁體字,筆畫總數是36236畫,平均每字16畫。繁簡相比,平均每字減少5.7畫。如果寫2000個簡化字,合計可以少寫10000畫。按平均每字10畫計,等於少寫1000字。二是減少了通用漢字的字數。漢字簡化時採用同音代替(如以『斗』代替『Y』)和合併簡化(如『@』『』合併簡化為『獲』)的辦法,共減少了102個繁體字。三是提高了閱讀的清晰度。簡化字『亂、灶、龜、郁』遠比繁體的『y、?、、d』清晰。在紙上閱讀是如此,在電腦顯示器上閱讀同樣是如此。著名教育家吳玉章說:『簡化漢字的推行,無論在兒童教育、掃除文盲和一般人的書寫方面都有很大的利益,因此受到廣大群眾特別是少年兒童的熱烈歡迎。』  

  還有一點應該強調一下:在簡化字推行後,在全國印刷的和書寫的文件上一律通用簡化字,也就是『以簡代繁』。被簡化了的繁體字並沒有廢除,只是縮小了使用範圍,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的需要時照舊可以使用繁體字。 (蘇培成)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