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06|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有關漢語起源的論述(2)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1-1-24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漢學網
朱文俊在【人類語言學論題研究】一書中轉述(未指明出處和時間):『帕蓋特(Richard Paget)在漢語、波利尼西亞語和閃語中發現了大量所謂動作意念詞(gesture symbolism)』,『他認為這些詞反映了發音器官模仿外部世界動態與輪廓的能力,而且交際本身似乎就起源於整個人體姿態體現原始生活基本動作的一種體系,發音器官的肌肉只不過把這些姿態微縮化罷了,換句話說,肌肉運動導致的發音產生了意念化的話語,如「卡」就是以舌根在喉部的收縮呈現物體的受阻狀』(見朱文俊,人類語言學論題研究,p.39,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他接着寫道:『人皆有表達之欲望,在表達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人體各發音器官,如舌、唇、牙、齶、聲帶等,它們在多感官綜合感覺因素的支配下,往往有意或無意地對自然界事物形狀、特徵或聲音進行模仿,在這種再現行為中所產生的聲音自然會與被模仿物有着某種聯繫,具有一定的象徵性。這種聲音不再是任意的,如同文字符號一樣,是人類規定的。自然,與意念有關聯的聲音,乃人類表達鎖鏈(自然物――感官――綜合感覺――發聲器官――模擬聲音――自然物再現)的一個環節。』『關於漢語元音和輔音的象徵意義,試舉如下諸例:1.體積 發音時,舌位靠後,口腔大且氣流渾厚者或有時伴以鼻腔共鳴者,形體大,如[a][o]元音及其組合』;『而舌位靠前,口腔變窄且氣流纖細者,形體則小,如[e]元音及其組合(按原則[e]象徵體積大於的)』。『2.性別 男女起名在選詞上既要看詞義,也重音質。男兒要表現雄偉、剛毅、勇武等,則挑響亮、渾厚、有氣勢的音,如[a][o]及其組合音,間或夾帶鼻音』;『而女兒家則要顯示清秀、柔順、純淨等,故應選清脆、悅耳、柔和的音,發音時口形小,以[e]與其他元音或清輔音組合為主』。『3.動態 A.噴髮狀發音時,氣流受唇、舌、牙、齦等器官的阻塞,從而急促噴出口腔,由此產生的音往往象徵與空氣或液體有關的人的突發行為或自然界的急促運動』。『B.摩擦狀 發音時,外出氣流因舌、唇肌肉運動而受阻,由狹窄的口腔縫隙中壓擠或擦擠出來,這樣產生的摩擦音常象徵受壓擠物體的運動或運動中的物體(或人體)接觸表面的各種情況』。『C.開閉狀 …一般腔大口闊的音象徵擴展狀,而腔小口窄的音象徵收縮狀』。『其他類型還有一些,譬如舌頭後縮,雙唇緊閉,氣流受堵後壓出鼻腔,這樣產生的音形容悶氣狀』。4.形態 A.中空體 舌根攏起,雙唇先閉,口腔中空,氣流先後從鼻腔和口腔噴出,由此形成的音象徵某些容器』;『也有由舌尖與上齒齦封住氣流,使之從鼻腔和口腔中噴出而產生的音,…它們也有同樣的象徵意義』。『B.上下位置有些音通過舌尖、舌面或舌根的攏起和下落象徵物體位置的高低』。(詳見朱文俊,人類語言學論題研究,p.40,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以上二說,意思相近:發音器官有意或無意地對自然界事物形狀、特徵或聲音進行模仿。 模仿行為產生的聲音與被模仿物有着某種聯繫,具有一定的象徵性。
蔣善國在說明形聲字『聲符兼義並且就是它的語源的這類』時寫道: 『人類發音機官的運動跟思想有密切的關係。大概發音器官運動時,至少要發生兩種感覺:一是觸覺,例如唇跟唇的接觸,舌跟齒的接觸等。二是運動感覺,例如舌的上下,口腔的開閉等。接觸的部位有廣狹、程度有寬緊,遂發生種種不同的觸覺,每一種觸覺附帶着一種微細的情感;每一種運動感覺也附帶着一種微細的情感。這兩種情感都直接地表示出意義。由於人類用口勢擬意,出現了語音。語音的成立,一方面是有了概念,一方面是有意地使用了口勢。到概念詞出現時,在築成它的勞動生活的基礎上,積累的經驗習慣,使口舌的擬勢行動依着概念詞所屬的勞動類型而作出合適的姿態。表現甚麼概念,就作出什麼口勢;有甚麼口勢,就發生甚麼聲音。概念近的口勢近,口勢近的聲音近,所以「音近義通」。語源或音根便在口勢擬意的過程中形成了。例如雙唇遮口,氣從鼻出的口勢說出些遮蔽、模糊等的音字,雙唇相打的口勢說出些相碰、相合的音字,雙唇相分的口勢說出些相分的音字,舌前上打的口勢說出打擊、挺進的音字,,舌前上擠,摩擦氣流的口勢說出細小、散碎的音字,舌前上按,氣從鼻出的口勢說出貼近、按入的音字…。』隨之他以此分析梁啓超所舉八十三語皆以「M」字發音作為例證(見蔣善國,漢字的組成與性質,p.258,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蔣善國(1898~1986)曾任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梁啓超的助教,繼承 並發展了梁啓超的音近義通說的研究。 【漢字的組成與性質】寫成於1956年,可能是明確提出語音起源於口勢擬意的第一人。由於他的研究重點在文字學,用『口勢擬意』說明音根為何音義相關,因此他可能不關心語言學對間接擬聲的討論,也未能進一步與語言起源聯繫起來。文革初期我因迷於『文字改革』,查閱並抄錄了許多文字學資料,注意到這部分內容。近年來探討語言起源和語詞理據的文章發表了不少,好像還沒見到提及蔣善國先生的這項工作成果的。特此推介。(作者:盛諫)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