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1|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突破與發展:歷史語言學研究在中國(1)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1-9-16 15: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編者按:語言學研究向來關注具體問題,方法可謂具體研究之良具,因此,本版將陸續推出關於語言學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論的文章。欄目名中『旨歸』之意取自【溫病合編・自序】:『其於卷帙浩繁者,必要旨歸,琳琅珠璧,無美不搜……』希冀將語言學方法論之美文盡收於本欄。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歷史語言學如日中天,對世界語言進行譜系分類蔚爲風尚。歷史語言學借鑑生物學研究方法確立語言分化理論,使用嚴格語音對應的同源詞比較法確認語言歷史譜系關係,探求語言發展規律,爲科學語言學奠定了基礎。但隨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興起,歷史語言學在歐洲開始式微。   
   

  歷史語言學發展仍大有可爲  


  歷史語言學退出主流地位的原因,一是語言分化理論不能全面解釋語言歷史關係的複雜現象;二是單一的同源詞比較法不能準確識別同源和借代關係;三是過分依賴文獻,不重視現實語言資料的應用。但其基礎理念和研究方法仍有一定的科學性,在方言、語言史、語言接觸、語言演變規律等研究領域不可或缺。即使是對語言的共時描寫,不結合語言的歷史及其變化同樣寸步難行。我們在不同語言學科中常提到『共時研究和歷時相結合的方法』,就反映了歷史語言學的重要性。至於語言研究從歷時轉向共時,只是研究方向的轉變,與語言學科門類的科學性和重要性沒有必然關係。  


  近幾十年來,對歷史語言學作出較大貢獻的是拉波夫的語言變異學說,他把語言的共時和歷時研究結合起來,從共時的語言變異觀察歷時的語言變化,解決了起變的原因;王士元的詞彙擴散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語言演變的過程。此外,將語言變化的顯像時間與真實時間結合起來,縱橫互證,加深了對語言演變規律的認識。其他如內部構擬法、地理變異確認法、類型比較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爲解決語言的譜系分類作出了貢獻。  


  缺乏語言文獻也可進行歷史語言學研究  


  歷史語言學是在歐洲語言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使用歷史比較方法爲語言進行譜系分類的方法在歐洲語言中取得的驕人成績,在亞洲語言中無法複製。因此,真正考驗歷史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的是亞洲的語言研究。中國語言眾多且語言學科建設起步較晚,對語言現實情況和歷史關係的了解亟待加強。筆者曾發表【漢藏語言歷史比較研究的新課題――系屬問題及其它】(【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5期)倡導歷史語言學要突破舊框框,研究新理論和新方法,解決中國語言歷史譜系關係研究中出現的新問題,諸如擺脫分化理論的新譜系框架、同源詞和借詞的識別原則、語言接觸發生的語言融合和底層現象、語言發生學與類型學分類的關係等問題,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了長足進步。確認了沒有文獻的語言在條件和資料允許的情況下,同樣可以進行科學的譜系分類。還比較統一地認同了語言譜系分類的多元性,即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不是單一的分化,不同的語言可能發生融合,成爲新的語言。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