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1|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淺析漢語詞彙與漢民族文化心理(2)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1-9-19 1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三、漢語詞彙反映的漢民族貴和諧、重有序、重社會的心理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基本上是統一的,即便是分裂時期,那也是及其短暫的。中國的歷史傳統形成了漢民族文化中的和諧統一的心理。比如說,人們堅守着『和為貴』、『和衷共濟』、『天時地利人和』等準則。西方倫理觀念認為,人在本質上是平等的,但人的能力有先天差異,強者能夠做他們有權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們必須接受的一切,因此它主張通過競爭去決定每個人的社會中的地位、權力和利益。因此西方人的觀念是 『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中國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講究有序交往,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認為人有高、低、貴、賤之分,這種等級是生來就有的,例如君臣、父子、夫妻、長幼的差別等級是永恆、不可改變的。因此,例如在表示親戚的詞語是相當的多,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倫理觀念對漢語的影響。另外漢族人在說話的時候偏愛用集體的字眼來表達自己的觀念,例如常常將『我』常常改用複數『我們』、『我們認為』、『在我們看來』,其實是『我認為』、『在我看來』的意思。有時候明明該說你們該怎樣做的時,偏偏選用『我們』、『大家』等類似的字眼,因為這樣說話更加有渲染力,聽者會為之感動。漢族人用語委婉,使用『人家』以迴避『我』,如『我不想走,你偏要我走』常說成『人家不想走,你偏要人家走嘛!』由此可見,重社會對漢語詞彙的影響。這些均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  
  四、漢語詞彙反映的漢民族的講情面、謙虛謹慎的文化心理  
  漢民族在人際交往中極重人情,愛面子,在表達語言的時候力求措辭有度、不偏不向、適度得體的,在詞語表達上表現為含蓄、婉轉、模糊,形成漢民族言語表達上的獨有文化模式。漢語民族在人際交往中提倡『以仁愛之心示人』,『以寬恕之心對人』,就是對別人要有仁愛之心,要關心愛護別人,對別人的錯誤過失要原諒、理解,少計較或不計較。俗語道『樹有皮,人有臉』,『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少得罪人。如我們常見的批評,漢民族的心理是即要達到目的,又要讓對方接受,並給他留面子,在表達上就常用含蓄婉轉的方式,先表揚或肯定成績,然後再轉折。漢民族較之於西方人性格內向、穩重、含蓄,在西方注重突出個人及個人價值,而漢民族傳統觀念是重社會、重集體,突出一個『和諧』,不突出個人,涉及個人則習慣於含蓄或婉轉表達。一篇文章明明是個人見解,但習慣上要謙稱『我們認為』。個人取的成績,常說領導的支持,集體的力量。漢民族不突出自我的心理,含蓄婉轉的表達模式,形成了交際中內容豐富的客套話,寒暄語。干某件事明明準備得很充分,但要講準備不足,請大家多多指教等等。  
  由於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所以產生的文化心理就會不一樣。這些差異主要反映在人們交際過程中的習慣和詞彙的運用上。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明白了漢民族文化心理和漢語詞彙顯然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認為:不同民族由於歷史背景、地理生理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心理,並以此影響到了語言中的詞彙以及詞彙運用。  (作者:馬中華)
    
  參考文獻:  
  [1]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彙學[M].商務印書館.1990.  
  [3]陳建民.中國語言與中國社會[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4]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1996.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