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0|回復: 0

[汉语词典] 平仄,诗词形式美之奇妙魔方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1-9-14 09: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声韵,是传统诗词音乐美的主要因素。


  古体诗都是押韵的,它通过韵脚的呼应,造成一种回环的乐感美。声指声调的平仄变化。一字一音一调的汉字,为我国诗词提供了极佳的音乐外壳,赋予它以一种顿挫的美感。平,指平声(含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与入声。上古无上去。黄季刚曰:“秦汉以前只有平入。”魏晋以后始分上去。南齐永平年间,沈约、谢I、王融、周J以四声八病论诗,乃有平上去入四声之目,遂为定制,益显汉语之美,乃得风行天下。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象声之妙,述情之贴,真足以颠倒造化。正如叶恭绰所说:“第文艺之有声调节拍,恒能通乎天籁而持人之情性,此殆不可废。”但精研韵律、制定方案则始于南齐永明年间的沈约、周J等人。到了唐代,才探索出了一套雅俗咸宜的平仄变化之程式,千余年来一直流行,至今不废。


  这套规则,骤看起来似乎变化繁多,有如魔方,但其基本要领却不复杂。前人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视为入门的要诀。五、七言律诗、绝句的平仄,关键在于二四六字(五言二四字)的安排。我把它概括为以下三条:


  第一条:一句之内平仄相间。就是说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彼此不同。如果二字仄,四字必平,六字必仄,以相区隔。例如李白的《下江陵》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二四六字为平仄平。韦庄的《台城》,首句“江雨霏霏江草齐”二四六字为仄平仄。这种平仄相间的规律是必须遵守的。


  第二条:一联之内平仄相反。何谓一联?上句与下句叫一联。拿绝句来讲,一、二句是一联;三、四句是另一联。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必须相反。如李诗二句之“千里江陵一日还”,韦诗二句之“六朝如梦鸟空啼”皆与其上句相反。


  第三条: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相粘,即相同。具体说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即二句与三句)二四六字的平仄应当相同。如李诗之“两岸猿声啼不住”,韦诗之“无情最是台城柳”,皆与其上联平仄相同。至于第四句,则属于第二条范围,按“一联之内平仄相反”的规定安排。这种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多样统一的美学通则,以凸显节奏的错综之美,把汉语声情之妙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一三五不论”不是绝对的,有三种情况必须变通。这就是:“避三平”、“避孤平”、“讲拗救”。三平是指句末三字不能连用平声,即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不可用平声字,否则会出现平平仄仄平平平与平仄平平平之句型。平声太多,听来不美了。“避孤平”是指仄平脚的句式中七言第三字、五言第一字必平。否则除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读来拗口。“讲拗救”则是针对某种破格句式的补救方式。如谭嗣同的《狱中题壁》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于律六字当仄而平,故于五字当平处改仄声,以救其拗。这种句式颇多,王之涣的《凉州词》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黄山谷《题阳关图》“想得阳关更西路”皆是如此。


  诗的平仄变化是比较复杂的,但得其要领可举一反三。如将七绝加一倍即为七律之谱式,将七言去除前二字即为五绝的体式。读者若能从此切入,多加练习,则康庄在望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