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4|回復: 0

[汉语词典] 词汇选限联系的确定性和存在基础(6)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1-9-29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方教育
首先,最便于把握饱和选限成分的范畴只能是心理及表现层次上的概念/词和描写层次上的义丛,因为首先,在有现成概念的情况下再列一个等值义素显然多此一举,概念优于词的地方是词不能涵盖相同概念下的其他同义变体(如“高兴”不能涵盖“喜悦、愉快、欢乐”等),词优于概念的地方是词有语言现实性,其次在记忆中无现成概念而表达上只有临时替补短语的情况下,义丛更能将要表达的意义内容固定住,它具有把不经意间浮现的内容捕捉、固定住,以供观照的功能。所以从心理及表现层次上的概念/词和描写层次上的义丛入手才是优选的,但它们却不能同时出现于三套选限结构中的任意一套,致使这三套选限结构层次交错(level-crossing),却能互相补充。
  其次,对处于心理、表达和描写这三种不同层次上的同一选限结构来说,其给定词和选限成分间存在或暗含的结构关系(即选限关系)是不变的常量(如例34~36这3种层次都是“行为-工具”关系)。但是,心理层次、描写层次和表达层次之间由抽象阶梯连成的怪圈把这个不变的选限关系也牵扯了进来。在心理层次和表达层次,给定词和被选限概念/词如果一直循着抽象的阶梯同步往上爬,它们最终可成为对选限关系内容的复写(比较例34、例35的a、b两式),而同时,这些又是对原给定词和原选限概念/词在描写层次上所含某项核心义素(跟理性义总和有直接上下义关系的义素叫“核心义素”,如“猴子”的核心义素[+动物][1]182)的复写(比较例34b、例35b的选限单元、选限关系和例36的核心义素)。
  (34)[心理层次]a.【剁】行为工具→刀
         b.【行为】行为工具→工具
  (35)[表达层次]a.用刀工具剁行为
         b.用工具工具行动行为
  (36)[描写层次]a.“剁”:[+动作,……]
         b.“刀”:[+工具,……]
  描写层次是为表达层次寻求解释的,如果没有高层抽象性,就不能保证描写的顺利进行,所以描写层次尽量朝着抽象阶梯的上端爬,正因如此,大凡一个词的上位词,就一定也是其描写层次的一个义素,所以描写层次往往主要以饱和结构为对象。表达层次更多是在抽象阶梯的下端运作,因为饱和结构(通常被认为是信息冗余的、不好的结构)和过饱和结构(为含混表达的需要而设的)在表达层次都不如非饱和结构常见。给定词能以同样身份出现于其饱和选限结构的表达层次(如例37a),却不能出现在其饱和选限结构的描写层次,除非它被上位词所替换(如例37b)。
  (37)a.人用货币从他人那儿物品
  b.“买”:人用货币从他人那儿物品
  (四)选限层次的缠绕小层次间的意义缠绕
  同一大层次下又有若干种小层次。这些小层次之间也表现出交相缠绕的关系,如描写层次上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缠绕,表达层次上句法和词法的缠绕等。
  1.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缠绕
  语言跟其释义的关系中广泛存在着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多层缠绕现象,这已成为语言学的一般常识[1]26。例38a最为直接地在元语言中包含对象语言的内容,构成一个缠绕的废话结构[14],一般认为是不可取的。但是稍微绕个弯子、费点周折,借助动词“打动”和“感动”的同义兑换,以鸵鸟策略把选限责任转托给另一个动词“感动”,即转成与例38a同义同构的例38b,尽管近义词不断转托可造成偏差的不断增大,人们却可以接受例38b的描写方式,原因就是语句在等值替换时表现出了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同构产生意义”[10]66-67。也就是说,绕圈子的结果产生若干具有可同义兑换的表达式,这一兑换便产生了意义行为。
  (38)a.“打动”:[♀/+可被打动的]
  b.“打动”:[♀/+可受感动的]
  2.句法层次和词法层次的缠绕
  同层次内部缠绕所引起的废话嫌疑,有时可通过向句法和词法两层缠绕的转化来消除。如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缠绕结构可在表达层次上表现为不同句法层次上的词汇缠绕(如例38a的实际表达式例39)。
  (39)?打动可被打动的
  其废话之嫌有时能通过局部短语转成与其字面义同构的词而得到消除。如:
  ?吃可吃的东西→吃食物|?喝可以喝的材料→喝饮料|?读可读的东西→读读物
  这个概念化过程符合以下现实程序:现实中一些新事物可能先被证明可以吃,然后才编入“食物”范畴的。但有意思的是,原先选限饱和的冗余结构在此番处理后,选限词的外延有的大于概念化以前的相应短语(如不能由“吃食物”导出它的句法蕴涵式“*吃牛奶”),有的小于概念化以前的相应短语(如“喝饮料”不能成为“喝酒”的语义蕴涵式)。
  分析表明,缠绕特征是词汇选限联系存在和运作的一种重要基础,也是词汇选限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层次缠绕的怪圈不再仅仅是消极的意义,有时反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积极意义,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和谐[15]。
  
  本文描写分析了选限结构的内部确定性、选限结构之间的确定性联系和选限结构的缠绕特征。词汇选限结构的内部确定性及数个选限结构之间的确定性联系,无疑应引起第二语言词汇教学者的重视。由于缠绕特征是选限联系得以存在的基础,所以系统缠绕学说也是实现对选限结构乃至整个词汇体系的科学分析从而服务于应用的理论保证。对选限结构的缠绕特征的论证,也可使人们认清整个语言系统的缠绕本质。 (作者:马清华)
  
  [参考文献]
  [1]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2]马清华.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砚农,焦 群,等.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4]刘学敏,邓崇谟.现代汉语名词量词搭配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5]朱志平.双音词偏误的词汇语义学分析[J].汉语学习,2004(2):61-65.
  [6]张志毅.简明同义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邢公畹.语言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1.
  [9]李如龙,杨吉春.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4):21-29.
  [10]詹人凤,石安石.反义词聚的共性、类别及不均衡性[C]∥杨升初,李伯超.汉语语义学论文集: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395-411.
  [11]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周国光.语义的缠绕和词汇体系的必然性[J].南京师大学报,2002(3):108-114.
  [13]钱冠连.何为语言全息论[J].外语研究,2002(2):20-26.
  [14]马清华.语义的多维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372-373.
  [15]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GEB 一条永恒的金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