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4|回覆: 1

[道學研究] 【洛陽老子學會】老子和合理念及其現代意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1-3-25 14: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陳大明
[摘要] 老子『和光同塵』『和合』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他創造性地發揮了【易經】陰陽和諧、天人合一思想,界定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人生境界、『無爲而無不爲』的主體追求、寬容不爭的處世方法、百姓自然的政治理想。老子『和合』理念涵化了中國古代和諧思想,系統梳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取其精華,爲我所用,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老子;『和光同塵』;『和合』理念;現代意義

  [作者簡介]陳大明(1957— ),男,河南睢縣人,鹿邑縣老子文化開發領導組辦公室副主任、鹿邑縣旅遊景區管理處主任,高級講師

  『和合』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從【易經】的寓於萬物混沌一體之中的陰陽既對立又和諧,到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到諸子百家以迄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和合』理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國的思想家、政治家心靈深處,成爲他們治國治世所一貫奉行的、合於天下『大道』的基本法則。吸取老子『和光同塵』『和合』理念的合理成分,以爲當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借鑑,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一、老子創造性地發揮了【易經】陰陽和諧、天人合一思想

  老子圍繞【易經】陰陽和諧,天人合一思想,以『和光同塵』爲主旨,以『和合』理念爲指歸,作了創造性的發揮。這種創造性的發揮突出表現爲內在邏輯聯繫緊密的三個層面: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人生境界

  在【易經】作者的觀念中,整個宇宙是一個生生不已的整體系統,其中每一個部分,每一個別實體,都是有生命的存在。人是宇宙系統中的一部分,因而也被納入【易經】的系統之中。占卜的筮士堅信任何事物生成、發展、衰亡都表現爲一定的象數,試圖以卦象及六十四卦結構包舉宇宙一切關係,認爲在自然與人事之間存在著數與象的對應關係,運用象數及卦爻符號的變化,可以預測人的未來的吉凶禍福。這固然很神秘,卻提供了一個對待與觀察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天人合一。(儘管在【易經】中這種天人關係主要的還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天人相通)。【繫辭】說得對:『【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卦的六爻就是天地人三才的符號。天地人的合一實質即天人合一。在【易經】作者看來,體悟天人合一這一宇宙本質(通神明之德),使自己動合萬物之本性(以類萬物之情),實現天人合一,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繼承了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基本觀念,堅持人與自然的一體化,摒棄了筮法中的神秘主義成分,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著名原則,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易經】的宇宙觀是有機的陰陽二元本體論,老子克服了這種二元化的傾向,排除了純陰純陽之說(純陰純陽則無生),繼承了『易以道陰陽』的精華,把陰陽從符號發展爲概念,建構了陰陽統一的有機的道一元本源論和本體論,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道是萬物的本源:『淵兮似萬物之宗』(【道德經】第4章)。

  針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價值取向,老子反對追名逐利自不待說,也反對求仁取義守禮。他認爲『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經】第38章)顯然,他是以歸根即復歸於道、玄同於道,作爲人生最高境界,而這正是【易經】所要追求的『神明之德』與『萬物之情』統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以陰陽兩符號作爲構成一切事物的基礎和萬物變化的根源。陰——是雌性生殖器官符號,陽——是雄性生殖器官符號,以雌雄生殖符號的交合作爲宇宙萬物生生不已之源,這是以人入天的生命意識。在【易經】作者眼中,宇宙中的一切,即使是土石、金木、水火,都如同人一樣有生命有靈性,都是雌雄結合的產物,都有一個生生不已的生化過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生命流行的過程。干是萬物之父、坤是萬物之母,以此爲源形成了宇宙有機整體觀以及生命哲學與生命文化。

  老子繼承了【易經】的生生觀念,形成了以『道之生』爲特色的道論體系。老子認識到天地生生不息的根源與動力在於陰陽的對立,並由此提出了著名的萬物生生演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說『生生之謂易』的話,那麼也可以說『生生之謂道』。道是萬物之母,對萬物『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道德經】第51章)老子的道論是宇宙有機整體論,是對【易經】生命哲學的忠實的繼承與發展。道以生爲本性爲特徵,復命體道自然就要體現『道生之德』,就要關懷生命和生存,重生就是重道,求生存就是求道,就是把握道的生的特性,這是老子規定的人生價值目標。人的求生存,安其居,美其服,甘其食,這是人的天賦權力。人要重生,一是要反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食稅過重,『損不足以奉有餘』,致使『民飢』而不得存養天年;二是要克制過度的物質欲望,防止慾火傷生;三是要善於養生,做到持氣致柔,能如嬰兒一樣心地純淨,進而獲得長生久視的效果。這些,都是老子沿著【易經】生命傳統所作的具體發展。

  2、『無爲而無不爲』的主體追求

  在【易經】所構造的天人合一的體系中,天固然是至高無上的,但人決不是純粹受動的角色。天人合一是一種功能性的合一。人確實要效法天地之行,但目的是『參天地之化育』。化育即生,人的功能在於發揮主體的能動性順天體命以參贊天地之生生。這樣做就是把握天地之大德,這就是真正的自強不息。【易經】的價值既在於它體現了主體對宇宙有機整體系統的體認,同時也在於它要求人們藉助於這種認識去實現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追求。中華民族的先民們一開始就確立了整體的思維方式,但是這種整體思維方式並沒有淹沒或窒息個體主體的追求,相反,而是高揚主體的追求以實現主客體的融合統一。人是宇宙有機體系的中心,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融和的關係,並不是對立的關係。【易經】作者認爲人不是脫離或凌駕於自然之上的主體,不是片面地肢解自然以征服自然爲己所用。如果那樣,人就破壞了宇宙有機整體的和諧關係、協同關係,也終將受到自然的懲罰。人應當始終在人與自然的和諧 關係中去把握自然,創造人的理想生活,占卜就是探求宇宙有機體系的神秘信息。人們遵循【易經】顯示的神秘信息,不任意妄爲,這就是無爲,即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易·大有】)而人們按照這一神秘信息的指示努力去逢凶化吉,變禍爲福,就是無不爲。老子認爲人應當有主體的追求,這種追求應當遵循宇宙大化的客觀規律,力戒任何主觀隨意,這就是無爲(無主觀妄爲);只要人的所做所爲符合客觀規律,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人的所作所爲就會取得成功,這就是無不爲。老子用道這一萬物的本質聯繫取代了【易經】中關於萬物之間存在的神秘聯繫,並繼承了【易經】以無爲求得無不爲的主體追求。在【易經】中人的主體作用表現爲體認支配萬物的神秘的靈性,以及反觀人自身的不足並尋求克服這種不足以實現主體自我對萬物神靈的體認,人的主體作用表現爲道德性的。人的道德實踐、道德修養的完成,表現爲對人的生命本質的體認,這就可以與萬物爲一,與天地合德。所以,【易經】強調人的內心自省,凡是要求做到道德反省的卦爻,都是貞吉;凡是能夠自覺悔悟的,都可以轉凶爲吉。在【道德經】中,人的主體作用表現爲體道知常,復歸於道,而要復命知常,也同樣需要主體的反觀與內省。老子所強調的靜觀、觀其復,就是反觀;所提倡的不爭、儉嗇、知足、謙下寬容,就是主體的內省。這種反觀同樣是一種主體對宇宙萬物本體的體認,也是對人的生命本質的體認(知命曰常)。老子所強調的道德修養是體現宇宙之大道大德的道德修養,是按照自然法則要求所作的道德修養,這與【易經】相同,而與後來孔門儒學以社會政治爲標準的社會道德修養不同。

   老子的無爲無不爲是一種最高層次的主體追求,這是【易經】參天地之化育的自強不息精神的真正體現。

   3、寬容不爭的處世方法

  【易經】中的『順天體命』與【道德經】中的『無爲而無不爲』是主體追求的基本原則。要做到『順天體命』與『無爲而無不爲』,還要有具體的處世方法。在處世方法方面,老子也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道德經】第67章)三寶就是老子的處世之寶。慈,任繼愈先生解釋爲寬容,亦即『心善淵』。寬容不爭處世方法的取象以水爲最佳,水最爲謙下:『江海之所以能爲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穀王。』(【道德經】第66章)水最能容納污穢而不辭,水的寬容謙下的品格出自柔的本性。強者逞強恃能,不順於道;柔弱順於道,新生之柔弱代表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合於道)。水性柔順,自然順於道,所以說『上善若水』(【道德經】第8章)守柔即是守道。【易經】向來被認爲是崇陽抑陰,但它也是尚柔的。【易經】凡屬陽卦皆陰爻多,既有以柔克剛之意,也有以柔順道之旨,這正是老子的知雄守雌處世方法的由來。至于謙下,更是【易經】所崇尚的品德和處世之道。謙卦是【易經】中唯一卦爻辭皆吉的卦,實際上,在【易經】中始終充滿著『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謙下精神。不過,在【易經】中謙下是爲了順天,而老子的謙下則是順道。老子謙下的最直接的操作方式就是不爲天下先,不爲天下先是形式,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先才是實質。不爲天下先與天下莫能與之爭先是統一的,體現了【易經】謙下與自強統一的精神。儉,一是指物質生活的節儉,二是指精神生活上的嗇。【易經】中有節卦,不僅主張節儉,而且要求人們從內心裡安於和甘於節儉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亨』、『吉』;如果精神上以節儉爲苦,則遇事『貞凶』,【易經】中對節儉的崇尚正是經由老子而形成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

  4、百姓自然的政治理想

  老子從【易經】陰陽和諧、天人合一價值取向出發,主張百姓自然,並以此正確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這一思想,在老子政治學說中有集中反映。

  老子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楚簡【老子】第四篇第1章)。

  在最好的社會,人民之所以僅僅知道君主的存在而已,那是因爲君主是依自然方式來治國的。『百姓曰我自然』之『自然』和『道法自然』之『自然』的意思是一樣的,皆爲本來的樣子。如果百姓們說『我自然』,那麼,這就是君主的成功。由此可見,不管君主,還是百姓,皆一如其本來的樣子,即百姓自然,便是老子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政治思想。

  那麼,如何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政治理想呢?老子認爲,最關鍵的不在百姓,而在君主,亦即君主要實行聖人之治。老子說: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楚簡【老子】第四篇第2章)。

  此章大意是說,聖人執守大道,天下萬民歸往他。雖然天下萬民歸往,但他並不妨礙歸往者,於是聖人的國度更加和平宏大。就連音樂和美食都能使過客止步,何況大道?所以道發出語言,平淡得沒有味道,以至於不足以看見,不足以聽到。儘管如此,它是不可窮盡的。質言之,聖人之所以能使天下歸往,就在於他執守平淡無味的大道。

  至於聖明的君主應該如何『執大道』,老子提出了許多精闢見解,其中最最重要的,是君主要『無爲而治』。在楚簡【老子】第二篇第9章老子提出了這一主張:『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在楚簡【老子】的第二篇第6章,老子也闡述了類似的主張:『爲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無敗事矣。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爲。』這裡,所謂『不言之教』,乃符合道(『不言』者)的教化;所謂『輔萬物之自然』,並不是有意地幫助萬物去做什麼,聖人只需無爲,便是『輔萬物之自然』了。老子著力描述了君主施行『無爲而治』將會取得的百姓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情狀:

  道恆無爲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楚簡【老子】第二篇第7章)

  道恆無名。朴雖微,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楚簡【老子】第二篇第10章)

  天地相合也,以雨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楚簡【老子】第二篇第11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楚簡【老子】第二篇第14章)

  這裡,老子所反覆強調的,是聖人、侯王自然無爲與百姓之自然的關係,即如果聖人、侯王執守大道,自然無爲,百姓便會自己歸於自然的。所謂『自化』、『自賓』、『自均安』、『自富』、『自正』、『自朴』等,分別指不需聖人、侯王的強制,百姓會自我教化、自我賓從、自我均安、自我富足、自我端正、自我樸實。這是一幅多麼美妙和諧的百姓自然圖景啊!

  正是基於這種思索,老子強調,只有君民同歸自然,方能天下太平,亦即:『躁勝滄,靜勝熱,清淨爲天下定。』(楚簡【老子】第三篇第7章);只有君民同歸自然,方能天下敦化,亦即:『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孝慈。』(楚簡【老子】第二篇第1章)

  正是基於這種思索,老子強調,君主在處理與百姓關係時,要持守『不爭』之道:『江海所以爲百穀王,以其能爲百穀下,是以能爲百穀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楚簡【老子】第二篇第2章)

  正是基於這種思索,老子強調,對於君主來說,治國和修身是相輔相成的:『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楚簡【老子】第三篇第4章)同時,透過這段文字,我們還能夠看出老子已朦朧地提出了人民選擇君主的問題。

  正是基於這種思索,老子流露出反對戰爭的情緒,明確指出:『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之,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哀悲位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楚簡【老子】第四篇第3章)在這裡,老子沒有從政治、軍事上去評價敵我的得失,而是用敵我雙方所共同擁有的生命的價值標準去看待戰爭,表現了對生命的無限關懷和尊重。這激起了老子對人的地位、生命的價值的無窮探索,或許,這正是老子『道法自然』價值取向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二、老子『和合』理念涵化了中國古代和諧思想

  由老子對【易經】陰陽和諧、天人合一思想的創造性發揮,並形成獨具特色、內涵深厚的『和光同塵』的『和合』理念起始,涵化生成了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系統梳理、審視,對於當今的治國理世,執政掌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具有重要的啟迪。

  1、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主張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對片面地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道德經】第25章】)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爲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爲人生行爲的基本依歸。莊子也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儒家對天人合一觀念進行了許多闡發。孔子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都是在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過『盡心知性知天』的途徑,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他還提出『親親』、『仁民』、『愛物』等主張,也就是要擴展『愛』,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愛精神擴展到宇宙萬物。宋代張載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並提出了『民吾同胞,地吾與也』的命題,意即人類是我的同胞,天地萬物是我的朋友,天與人、萬物與人類本質上是一致的。中國古代哲人根據天人合一的觀念,要求以和善、友愛的態度對待自然萬物,善待鳥、獸、草、木,提出了豐富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思想。孔子提出『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主張只用魚竿釣魚,不用大掛網攔河捕魚,並反對射獵夜宿之鳥。很顯然,他反對人類的濫捕濫獵,破壞生態平衡。史書上記載的『網開一面』、『里革斷罟』等典故也體現了古人善待自然萬物的生態倫理思想。

  2、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提倡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係,創造『人和』的人際環境,追求以形成和諧 人際關係爲主題的大同社會。

  主張無爲而治的道家最反對社會衝突,最希望實現社會的和諧。【道德經】給人們描繪了一個人與人之間『無欲』、『無爲』、『無爭』,彼此和諧相處,寬大爲懷,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老子提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經】第77章)老子提出的『無欲』、『無爲』、『無爭』,『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等主張,無非是要人們效法天道,『有餘以奉天下』,實現相對均衡。儒家倫理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也很大。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於以寬厚處世,協和人我,從而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又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其意是說,保持和諧而不結黨營私,行爲莊重而不與他人爭執,善於團結別人而不搞小團體,才稱得上君子。在這裡,孔 子區別了『和』與『同』兩個概念,『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結黨營私。孔子還明確主張,君子應取前者而棄後者。可見,能夠寬厚待人,與人和諧相處,是君子人格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也認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他還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孔孟爲代表的儒家還提出了仁、義、禮、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實現『人和』,實現社會和諧的道德原則,提出了建設大同社會的遠景理想。正如【禮記·禮運】所云:『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古人所設計的大同社會理想,帶有烏托邦的性質,但它作爲一種崇高的目標和理想境界,始終引導著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際和諧爲基本特徵的社會發展目標。

  3、在心與身的關係上,主張人之身心和諧,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正確處理理與欲的關係。

  老子主張人之形體與精神的合一,他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道德經】第10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56章)就是說,具有和諧 人格,就能『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於世俗偏狹的人倫關係局限,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中華書局,1984年,第283頁)。儒家肯定人們對物質利益的正當追求,肯定人的正當欲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論語·述而】)但他又強調『欲而不貪』(【論語·堯曰】)反對放縱慾念。他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論語·季而】)也就是說,人們在追求情慾上,在喜怒哀樂上,在追求物質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則,要保持平衡謙和的心態。不能貪得無厭,不能把物質利益作爲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見利忘義。這種對生命價值的關懷與對道義價值的弘揚有機結合起來的人生觀是值得肯定的。

  4、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係上,主張和諧共處,協和萬邦。

  【尚書·堯典】說:『百姓昭蘇,協和萬邦』。【周易·乾卦】說:『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即主張萬邦團結,和睦共處。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又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主張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孟子提出『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主張『以德服人』(【孟子·公孫丑上】)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王道與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做後盾,處理國內和國際關係;王道則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過國際間建立相互間的信任關係而擴大自己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和諧思想雖然難免有封建性糟粕的一面,但其優秀一面,仍然是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資利用的重要思想資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3-25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吸取老子『和合』理念精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老子以『和光同塵』爲主旨的『和合』理念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資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爲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是在把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社會建設學說和黨自身的執政實踐、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與吸取老子以降的中國古代社會和諧思想精華有機結合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蘊涵著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建設與發展理論的真理性、億萬人民群眾建設美好社會的理想與願望,以及中國共產黨執政掌權的新的理念、方略和機制。因而,必須按照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要求,投入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大進程中來,以實現自古迄今無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和思想家、政治家所憧憬並爲之奮鬥的美好社會理想。

  1、堅持科學執政,探索和諧社會構建規律

  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和現實發展的科學總結,也反映了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一體化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構建和諧社會需要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所謂科學執政,是指執政黨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把握和依循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和科學的方法領導人民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一切社會政治活動與政治行爲的科學性、正確性程度的高低,都取決於人們對社會實踐發展的規律,亦即對其內在聯繫、本質特點和發展趨勢等方面的認識和把握的正確與否。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場重大的社會主義社會實踐活動。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伴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日益深入發展的步伐,我國社會生活也相應地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社會階層的變化、不同利益群體的出現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的多樣化,使社會生活的實際內容變得既生動豐富,又錯綜複雜。在這樣的條件下,要有效地整合好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社會中的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階層與階層、個體群體與階層、人與自然等各方面的關係,達到全體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的和諧狀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就需要 中國共產黨切實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通過深入探索和正確把握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社會管理的規律,確立並正確運用科學執政的方式來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堅持科學執政的關鍵環節是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以科學的理念、科學的眼光和科學的方式審視和化解經濟結構不合理、分配關係尚未理順、就業矛盾較爲突出、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大、經濟整體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正確處理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關係、按勞分配爲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係、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係、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作爲黨的科學執政方式的具體體現,中國共產黨在促進現代化發展的實踐中,應時時注意科學發展的戰略、策略運用問題,審時度勢,力求有序有度有控,科學地把握好革新措施、穩定政策和統籌發展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把握好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與行政體制改革的時機與節奏,在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改革與發展,在改革與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穩定。只有科學地、辯證地處理好上述關係,才能真正做到科學地調控經濟社會發展與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進程,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營造社會和諧氛圍。

  2、堅持民主執政,增強和諧社會構建動力

  中國共產黨在半個多世紀的執政實踐中,圍繞著黨爲誰執政、靠誰執政、怎樣執政的主題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通過對執政歷史經驗的認真總結和執政現實狀況的清醒認識,依據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把民主執政與科學執政、依法執政聯繫在一起,作爲改進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的基本任務和基本目標,並要求全體黨政幹部堅持爲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和推動社會實踐發展的根本動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推進的一項重大的社會實踐。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堅持執政爲民的宗旨,始終與人民同心同德,始終服從服務於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堅持民主執政,切實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建設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保證人民群眾有效地、自主地治理國家與社會,必須健全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民主制度,豐富公民自主管理的民主形式,暢通社會不同群體利益表達的民主渠道。保證在執政活動與領導活動中,傾聽群眾對於社會問題的呼聲,反映群眾對於社會建設的意願,匯聚群眾對於社會事務管理的智慧。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民主執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活動等方面的主體作用,真正體現人民群眾是創造社會歷史的主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動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求中國共產黨通過有效地施行民主執政,促進和增強黨群關係、執政黨與參政黨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各階層和各民族之間的關係。關鍵在於切切實實地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政治體制改革,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堅持民主執政對於和諧社會建設是十分重要的。構建和諧社會 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廣大人民群眾和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好地發揮出來,積極主持和參與執政黨的社會治理活動,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同時,黨要進一步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維護社會穩定。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立足執政實際,把握時代特點,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上更有效地完成好執政使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了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包括通過各種有效的形式與途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擴大社會基層民主,健全完善城鄉基層政權機關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運作的體制機制,積極促進並實現人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保證人民群眾更好地行使憲法賦予的民主權利,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依法管理自己的社會事務,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從而構建和諧的政治經濟發展環境、和諧的人際社會組織氛圍、和諧 的人與自然生態系統。

  3、堅持依法執政,提供和諧社會構建保證

  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法治化的統一市場、法治化的文明國家和法治化的祥和社會,既是和諧社會構建的一個出發點,也是和諧社會構建的歸宿,兩者互爲表里、辯證統一。實現這一基本目標的關鍵在于堅持實行依法執政,充分發揮法治在維護、實現和保障社會群體和諧、政治關係和睦、經濟發展和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依法執政是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將依法執政的內涵概括爲要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十六個字,以適應時代發展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範化。和諧社會的創建,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而提出的政治主張,集中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當前,應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這一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爲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規上爲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保證。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從法律法規體制上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以人爲本的精神,體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要依法領導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爲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爲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奠定法治基礎;運用法律手段妥善調節和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依法協調各階層利益訴求的工作機制,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自身要求;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執政行爲規範與行政行爲規範,建立起一套與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新的社會管理格局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有效地服務公眾、凝聚人心、協調利益和排憂解難。通過黨依法執政和執政活動的法治化、制度化、規範化,進一步提高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的制度化水平,依法建立健全社情民意暢通反映的規範與機制;進一步落實司法爲民的要求,有效發揮司法機關維護社會穩定、社會公平與正義和社會祥和局面的職能作用。

  全面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需要強有力的法治化保障。切實實施好依法執政和依法治國,有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有利於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有利於消除各種不和諧因素和現象,鞏固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和睦與團結。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