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9|回覆: 0

[古代科技] 農業發展的歷史支撐與農耕文化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8-1-14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國學網
農業文化與農耕文化

  農業文化,是指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內容可分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其發展可分為原始農業文化、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三個階段。

  在中國農業文化發展的前兩個時期,即原始農業文化和傳統農業文化時期,可統稱為農耕文化時期,或古代農業文化時期。

  在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因為它是以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為目的的,它決定着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

  中原農耕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的一個重要發源地,是中國農業文化的基礎,又是宋代以前中國農業文化的軸心。中原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這是徐光春同志在談到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時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完全符合中國農業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發展的實際。

  從吃『蟲獸果蚌』到吃『粟黍牛雞』

  ――中國農業最早在中原地區興起

  農業產生於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洪荒的遠古歷史,都被時光的塵土深埋在了地下,只能從文獻記載的傳說和考古發掘出的石頭中找到一些記憶。

  李根蟠(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炎帝號稱『神農氏』。據說神農氏之前,人們吃的是爬蟲走獸、果菜螺蚌,後來人口逐漸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開闢新的食物來源。神農氏為此嘗遍百草,歷盡艱辛,多次中毒,找到了解毒辦法,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着又觀察天時地利,創製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這種傳說是農業發生和確立的時代留下的史影。

  程民生(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始人在禦寒能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溫暖的地區生活。當時的黃河中下游一帶自然植被茂密,遍布鬱鬱蔥蔥的森林和草原,其中生長着眾多種類的亞熱帶植物和動物。而且河流縱橫交錯。河南境內的土壤主要是黃土,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作物營養元素,具有一定的天然肥力,不需要進一步分化即可生長植物,只需用木、石等簡單的工具就可耕作,加上土層深厚,便於保墒蓄水,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中原地區最適宜於人類獲取生活資料和發展生產,故而在這裡最先發展起了原始農業。

  張九洲(河南大學教授):早在八九千年前,中原華夏族就開始了農耕實踐。中原地區發現了可以說是整個黃河流域迄今發現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遺址,就是距今約八九千年左右的河南裴李崗文化。這裡出土了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表明農耕文化已經確立,並有了一定發展。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南仰韶文化時期,出現了大型定居村落,還出現了家畜飼養業。農業進入了鋤耕(或耜耕)階段。

  大約在西周以前,中原地區的農業種植主要以粟黍為主。春秋到漢代時,中原農業作物已有『五穀』、『九穀』之說。故此,中原人又被稱為『糧食之民』。不過,糧食生產不是唯一的。當時還飼養『六畜』(馬、牛、羊、豬、狗、雞),種桑養蠶,種植蔬菜、油料,樵採捕撈,搞農副產品加工等。特別是農桑並重的生產結構,成了中國傳統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徵。

  程民生:當代許多學者認為,中華文明的初始階段是多元發生的。在中原的周邊,如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等,也曾興盛一時。但持續的趨勢卻有不同,如南方的良渚文化在進入原始社會晚期後,社會生產和社會組織的發展似乎處於停滯的局面,並沒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進入文明、建立國家。而中原文化則以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崛起,率先進入文明時代。
  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

  ──中原農耕技術曾領先世界

  使用木石農具、刀耕火種,撂荒耕作制,是原始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主要特點。傳統農業以使用畜力牽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屬工具為標誌,生產技術建立在直觀經驗的基礎上,而以鐵犁牛耕為其典型形態。我國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進入階級社會,黃河流域也就逐步從原始農業過渡到傳統農業。從那時起,中原農業逐步形成精耕細作的傳統。

  張九洲: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時期,中原農業已由鋤耕階段進入了犁耕階段。到了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進入了文明社會,中原農業和農耕技術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時期。在夏到春秋的這一過渡時期中,中原農業進入了溝洫排灌的農業時代。殷墟甲骨文除記載了不少農事活動內容外,還出現了『犁』字的象形文字,可能牛耕農業已在中原大地興起。周朝晚期,鐵製農具在中原地區漸次使用。作物施肥,病蟲防治,土地連作與休耕制被人們所採用。耕作方式上出現了耦耕和犁耕,並重視深耕和修苗的作用。中原先民們還在田間管理方面創造了一套獨特的作法──鋤地。

  如果說這一時期的農業技術和方法初步奠定了中原農業的優秀傳統和技術體系的話,那麼到了兩漢和南北朝,則是這種優秀傳統和技術體系的基本形成時期。兩漢時期,中原冶鐵業非常發達,政府對農具的製造和推廣也非常重視,從而促進了中原農耕文化更加迅速地發展。就墾耕工具來說,除了鐵犁外,還有鐵齒耙、釒矍(即钁,相當於現代的鐵鎬、鐵钁)和 (即鍬)等;播種工具出現了耬車。此外,還有新型的覆土工具、田間管理工具、灌溉工具、收割脫粒收藏和運輸工具、加工工具等,到東漢時又出現了水磨。鐵范鑄造金屬器類已相當普遍。到魏晉南北朝時,以保墒防旱為中心的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基本形成,主要標誌是耕-耙-耱-壓-鋤相結合的農業耕作技術系統化。這一技術體系,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的領先技術,至今仍是中國北方農業中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後來隨着大量中原人的南遷,這些技術措施也隨之傳播過去,從而奠定了南方水田耕作技術發展的基礎。應該說,中原古代先進的農耕技術,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奠定了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基礎。

  作為中國農業文化的內容之一,農作物品種的選育、栽培和糧食的加工、儲藏,中原地區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發展中也處於前列。絲麻的栽培與紡制,也大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還應當指出的是,中原地區的先民們不僅最早在華夏大地開發了農業,而且也很早認識到了水利與農業的關係,並進行了農田水利建設和灌溉機械的創造發明,這正如徐光春書記舉例所說:『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

  直到唐代中期,中原農耕技術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都是最先進的,其影響也是深遠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