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9|回覆: 0

[古代科技] 宋代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2)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0-7-16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上下五千年
都江堰是我國公元前250年所建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宋代對都江堰灌區進行了進一步的維修擴建和管理。


    宋室南渡,建都臨安,將經濟重點完全轉移到南方,就更加重視農田水利工程。在江南東路、太湖地區和浙西一帶,興建農田水利,在襄宜平原、成都平原多次維修、擴建農田水利工程和都江堰灌區。南宋時期對太湖的治理很是重視。北宋時期范仲淹就提出過,治理太湖,應採用浚河、修圩、置閘三者結合的工程措施,郟但、郟僑、單鍔、徐大業等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而且北宋時在『開江浚浦』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為了改善太湖地區的排灌和航河,北宋還在蘇州、淞江、尾山、宜興一帶築堤、建橋、開塘、置閘。南宋治理太湖又進了一步,做了大量疏浚港浦和圍田置閘的工作。


    兩宋時期,江浙沿海地區地形發生變化,海塘的建設增多,施工技術也有提高。興築海塘初期多沿用吳越時期築竹籠石塘的方法,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學習借鑑黃河河工中埽工技術,改築柴塘,即用一層柴薪一層土,相間夯築。這種施工既節工省料,又提高了抗沖能力。特別適用於軟地基。但因費柴太多,進一步發展成為石塘。海塘迎面用石砌成直立式,逐級內收,底寬頂窄,略有斜坡,大大增加了石塘的穩定性,可防止海水的滲透。塘基外部用竹籠裝石做護坦,既削弱了波浪的衝擊力,又保護了塘基不被潮流沖刷。並將岸線設計成略有曲折的波紋形,以削弱潮流的衝擊力。這種石塘在北宋逐漸多了起來。


    圩田與圍田是我國人民在長期治田治水實踐中創造的農田水利的一種獨特形式。圩田就是在淺水沼澤地帶或河湖淤灘上圍堤築圩,把田圍在中間,把水擋在堤外;圍內開溝渠,設涵閘,有排有灌。宋代的圩田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田有圍堤,可障御水勢,保護田畝,當時已把堤岸改為內、外二層,堤上有路供行人行走,堤下種植蘆葦以固堤腳,堤外則種植楊柳。二是堤有閘門,可相機啟閘以調節圩內水量,旱時開啟以江湖水溉田,澇時關閉以防外水內流。三是圩內水溝縱橫相通,利用水車車斗,可排泄田中積水,亦可引水灌溉。


    宋代圩田主要種植糧食,產量也很高,對兩宋經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宋政府極高的重視。


    北宋為了抵抗遼軍入侵,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把邊防地區的水利作為防禦工事興建。在今河北保定,東經雄縣、霸縣,直到直縣附近 (今白洋淀的東西南一帶)沿邊界低洼地區,開挖塘泊。這些塘泊又稱方田,為矩形,水深2―3米,將一些河流與淀泊連接起來,形成一道『深不可舟行,淺不可徙涉』的水系,經過擴展和完善,從保定西北的沈遠泊 (今徐水縣東北)起,東起滄州泥沽海口(今天津泥沽村),長約800多裏的地方佈滿塘泊,並派專人、專船巡查和管理,構成了一道水上屏障。它有效地制約了遼國鐵騎的入侵,使遼騎通道減少,宋軍隊可集中抵禦敵騎。同時,它還能夠溝通各河流、淀泊,增加水稻收成,減少水患。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