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8|回復: 0

[古代科技] 宋代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2)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0-7-16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上下五千年
都江堰是我国公元前250年所建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宋代对都江堰灌区进行了进一步的维修扩建和管理。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将经济重点完全转移到南方,就更加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在江南东路、太湖地区和浙西一带,兴建农田水利,在襄宜平原、成都平原多次维修、扩建农田水利工程和都江堰灌区。南宋时期对太湖的治理很是重视。北宋时期范仲淹就提出过,治理太湖,应采用浚河、修圩、置闸三者结合的工程措施,郏但、郏侨、单锷、徐大业等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而且北宋时在“开江浚浦”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为了改善太湖地区的排灌和航河,北宋还在苏州、淞江、尾山、宜兴一带筑堤、建桥、开塘、置闸。南宋治理太湖又进了一步,做了大量疏浚港浦和围田置闸的工作。


    两宋时期,江浙沿海地区地形发生变化,海塘的建设增多,施工技术也有提高。兴筑海塘初期多沿用吴越时期筑竹笼石塘的方法,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学习借鉴黄河河工中埽工技术,改筑柴塘,即用一层柴薪一层土,相间夯筑。这种施工既节工省料,又提高了抗冲能力。特别适用于软地基。但因费柴太多,进一步发展成为石塘。海塘迎面用石砌成直立式,逐级内收,底宽顶窄,略有斜坡,大大增加了石塘的稳定性,可防止海水的渗透。塘基外部用竹笼装石做护坦,既削弱了波浪的冲击力,又保护了塘基不被潮流冲刷。并将岸线设计成略有曲折的波纹形,以削弱潮流的冲击力。这种石塘在北宋逐渐多了起来。


    圩田与围田是我国人民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农田水利的一种独特形式。圩田就是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围堤筑圩,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围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宋代的圩田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田有围堤,可障御水势,保护田亩,当时已把堤岸改为内、外二层,堤上有路供行人行走,堤下种植芦苇以固堤脚,堤外则种植杨柳。二是堤有闸门,可相机启闸以调节圩内水量,旱时开启以江湖水溉田,涝时关闭以防外水内流。三是圩内水沟纵横相通,利用水车车斗,可排泄田中积水,亦可引水灌溉。


    宋代圩田主要种植粮食,产量也很高,对两宋经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宋政府极高的重视。


    北宋为了抵抗辽军入侵,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把边防地区的水利作为防御工事兴建。在今河北保定,东经雄县、霸县,直到直县附近 (今白洋淀的东西南一带)沿边界低洼地区,开挖塘泊。这些塘泊又称方田,为矩形,水深2―3米,将一些河流与淀泊连接起来,形成一道“深不可舟行,浅不可徙涉”的水系,经过扩展和完善,从保定西北的沈远泊 (今徐水县东北)起,东起沧州泥沽海口(今天津泥沽村),长约800多里的地方布满塘泊,并派专人、专船巡查和管理,构成了一道水上屏障。它有效地制约了辽国铁骑的入侵,使辽骑通道减少,宋军队可集中抵御敌骑。同时,它还能够沟通各河流、淀泊,增加水稻收成,减少水患。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