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1|回覆: 0

[古代科技] 紅水河稻作文化(1)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7-8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環球科技報
一、紅水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及族群

    紅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幹流,發源於雲南省曲靖地區的馬雄山,東流至廣西西林縣與清水河匯合,稱南盤江,成爲貴州、廣西的河界。流經廣西的西林、隆林、田林和貴州的興義、安龍、冊亨等縣,在貴州省望漠縣蔗香村與北盤江匯合後稱紅水河。紅水河向東橫穿廣西中部,在象州縣石龍鎮與柳江匯合後改稱黔江。紅水河幹流長695公里。本文所指的紅水河流域是指廣西境內紅水河幹流及支流沿岸的21個縣(自治縣、市),即西林、隆林、田林、樂業、凌雲、天峨、南丹、鳳山、東蘭、巴馬、河池、大化、都安、馬山、宜州、忻城、合山、來賓、象州、武宜、桂平。總面積63162平方公里,約占廣西總面積的37.4%。在行政區劃上涉及百色、河池、南寧、柳州、貴港五個市。

    紅水河流域位於北回歸線偏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年日照時數大致在1400小時―1800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在17―22°C之間;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爲1550.5毫米,比全國年平均降雨量629毫米和世界年平均降雨量730毫米高出一倍多。紅水河流域農業可分爲兩種區域,一是下游的平原和丘陵梯地,適宜種植水稻。二是上游的山區。上游的山區又分爲三種情況,一是低山區(中丘區),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間,少數在300米左右,多分布於中山區邊緣、紅水河及其支流沿岸和盆地周圍,坡度較緩,土熱條件較好,宜糧宜林宜果。在低山斷裂的相交處形成開闊的山谷和盆地,水土條件好,光照也比較充足,適宜水稻種植。二是中山區(高丘區),這些地方坡陡,日照短,耕地少而且分散,屬紅壤、黃壤和粘性土質,土層較厚,氣候溫和濕潤,仍以水稻、玉米種植爲主,旱谷、小米、豆類爲輔。三是岩峰區(岩峰叢窪地),這些地方石山高大,山峰林立,連綿不絕。大小窪地一個個,深嵌在群山之中.地面缺少河系,地下水埋藏很深,多數窪地乾旱缺水,人畜飲水困難,少數窪地易旱又易澇,只能在底部和四壁種些農作物,不適宜水稻種植。

    紅水河流域處在雲貴高原向華南丘陵低地的過渡帶上,河床深切,坡度大,河水湍急,是廣西水力資源最集中的區域,資源量占廣西水力資源總量的70%以上,可以開發10個梯級電站。同時,紅水河流域又是連接雲貴高原和華南低地的一條重要的民族走廊,這裡居住著壯、漢、瑤、苗等民族。從考古學、民族學和歷史文獻記載看,壯族是這裡的土著民族,漢族是秦漢以後陸續進入這一地區的,苗、瑤民族則是在唐宋以後才進入這一地區的。

    二、遠古時期紅水河流域的居民與稻作農業

    1956年1月14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野外調查隊在廣西來賓縣橋鞏圩麒麟山的一個洞穴里發現了1具殘破的人類頭骨,1件粗製石器和1件人工打制的石片,這就是後來被考古學界所稱的麒麟山人。據測定,麒麟山人化石屬舊石器時代晚期,年代距今約5―6萬年。它不僅是紅水河流域首次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而且也是廣西發現較早的古人類之一。雖然麒麟山人頭骨化石遠不如柳江人化石完整,但卻發現了與麒麟山人共存的原始打制石器和零星鹿牙、豬牙和田螺、鳥螄等腹足類、斧足類動物介殼,這些珍貴的資料,對研究紅水河流域當時人類的生產、生活形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1964年到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紅水河流域又發現了一些舊石器時代遺址。1981年,廣西開展文物普查和複查工作,先後普查和複查了涉及紅水河流域的南寧地區、柳州地區、百色地區和河池地區,基本掌握了上述地區的原始文化遺存的分布情況。同時,隨著紅水河、大化、岩灘、天生橋、惡灘、龍灘等10個梯級電站的興建和準備興建,文物工作者對上述庫區水淹區進行詳細的專題調查,又發現了原始文化遺存54處,其中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6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48處。(1)從20世紀s0年代開始,對這些文化遺址進行小範圍的試掘,進入90年代以後,開始了較大規模的發掘工作。

    這些考古發掘給我們帶來了以下信息:首先,紅水河流域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生息。

    麒麟山人頭骨化石僅有顱底部分包括大部分上頒骨和顎骨,右側的顴骨和大部分枕骨,三者不連續,石化程度中等。上頜骨保留有右側的三枚臼齒和第一前臼齒以及左側的第一臼齒和第二枚前臼齒,其餘牙齒則已磨蝕到齒頸部分。頭骨表面粗糙,牙齒較大。上述特徵表明其屬一老年男性個體。賈蘭坡等古人類學家認爲,麒麟山人的犬齒窩較淺,鼻梨狀孔的下顎較寬,臼齒齒冠略呈長方形,枕平面的矢狀弧長於項平面的矢狀弧,枕內隆凸位於同一水平,和現代人十分相似,無明顯原始性質。共存的動物化石均爲原生種,無陶片和磨製石器,時代可能屬更新世晚期,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

    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干淹岩人類化石點。干淹岩位於都安瑤族自治縣加貴鄉東南1公里處的一座石灰岩孤山上,距地表6米左右。在洞內下層黃色粘土頂部發現兩枚牙齒,一枚爲上右側門齒,一枚爲左下第一(或第二)臼齒,牙齒呈黃色,已石化。牙齒特徵較一般猿人、尼人要進步,而與智人接近。洞內發現的哺乳類動物化石皆爲牙齒,無其他骨骼,種類計有豪豬、熊、熊貓、沙獾、劍齒象、巨貘、中國犀、豬、鹿、麂、牛類。干淹岩人類化石推測其年代可能爲更新世晚期。而位於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鄉的九楞山人類化石點發現4枚人類牙齒化石,其中3枚爲恆齒,1枚爲乳齒。前者可能分屬兩個中年個體,後者屬7―8歲的小孩個體。發現的動物化石以偶蹄類個體爲最多,約占90%,加上長鼻類、靈長類、奇蹄類等在森林和草原生活的種類,說明當時此地爲森林間有草原的環境。其中還有水棲類型,如蟹、鱷等,說明九楞山附近水域和沼澤廣闊,有動物群中的象、犀等喜溫動物存在。洞內外巨厚的紅黃色粘土堆積和許多強烈的岩溶狀態,說明當時紅水河流域的今都安一帶屑熱帶、亞熱帶氣候,較今溫暖濕潤。據共存動物化石推斷九楞山人化石年代亦在晚更新世。考古工作者還發掘了隆林各族自治縣那來洞人類化石地點、龍洞人類化石地點、都安瑤族自治縣巴獨山牛洞遺址這3個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紅水河流域的這些文化遺存依其內涵大致可分爲遺址和人類化石地點兩類。據出土的人類頭骨、牙齒化石和共存物化石,地質年代爲晚更新世,距今5―6萬年。從打制石器的特點看,它們與廣西相鄰地區的舊石器文化有密切關係。

    其次,紅水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共發現有48處,比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的範圍更廣,數量更多,說明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這一區域社會發展的速度加快,而且已經出現了稻作農業。

    學者普遍認爲,稻作農業最初使用的可能是石斧、石錛,後來在石斧的基礎上發展成石鏟。華南的石鏟通稱大石鏟,是新石器時代稻作農業的重要工具。稻田翻土,使用石鏟,效率比其他石制工具大大提高。大石鏟的出現,被看成是稻作農業發展的標誌。而石杵、石磨棒、石球等則是新石器時代先民加工粒狀食物的重要工具。農業史學家認爲,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石磨盤和石磨棒,都與穀物脫粒和脫殼有關,而隨著農業的產生和發展,穀物加工工具的作用日益廣泛,於是就出現了以石杵舂搗代替石磨盤、石磨棒脫粒、脫殼。『考古調查和發掘材料表明在石磨盤和石磨棒還十分盛行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最後階段,石杵就出現了』。(2)在華南珠江流域,古代粒狀食物主要是稻穀。小米(粟)的原產地不在華南,至今華南仍很少種植。小麥是唐代才傳人華南的,高粱、玉米的傳人更是後來的事情。因此,學者普遍認爲,華南珠江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杵、石磨棒和石球等,是遠古人類加工稻穀用於脫粒和脫殼的重要工具,它們是伴隨著稻作農業的出現而出現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紅水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石斧、石錛、石鏟、石杵、石磨棒、礪石、石夯、石球、石紡輪、石錘、石制刮削器等大批石器。許多石器加工精細,如一些雙肩石斧、石錛大多用深灰色的礫石磨製而成,有些磨成斜刃;石鏟有的加工比較精細,有的僅作刃部加工。陶器是人類將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創造。『從民族學資料來看,在陶器出現之前,人們煮食往往是用動物的胃作爲容器,或採用石烹法,即在木器內盛水和食物,然後不斷地往水中投擲燒熱的石塊(一般稱作燒石),將水煮沸。而比這更早的時期,人們只能用燒烤作爲熟食的方法』門」。唯有到了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糧食成了人們的主食以後,『制陶技術才真正發展起來,相傳「神農耕而作陶」,正反映了農業和制陶的關係』(4)。陶器的出現是農業出現和人類開始過上定居生活的重要標誌。紅水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基本相同,說明新石器時代紅水河流域的古人類已學會製造陶器,並從事稻作農業和開始定居生活。

    第三,紅水河流域包括稻作農業在內的原始文化的創造者,是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原始居民。紅水河流域原始文化從距今5―6萬年前來賓麒麟山人文化遺存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忻城三堆大石鏟文化遺存,一直都連續不斷地發展著,沒有中斷。一般來說,制陶、農業、馴養業是定居生活的基本要素。如上所述,從考古發現看,紅水河流域的人類很早就學會制陶,並從事稻作農業,過上了定居生活,成爲這一流域的原始居民。定居是使氏族向部落轉化的重要條件之一。部落的發展,就形成了以後居住在這一流域的土著民族。根據考古學、民族學資料分析,壯族是紅水河流域的土著民族,也是該流域史前人類的傳承者;(1)紅水河流域的柳江人、麒麟山人均屬智人階段,根據體質人類學測定,他們與現代壯族有傳承關係。(5)(2)現在紅水河流域的地名中以含『那』、『板』、『都』等爲最多,這些都是壯語地名,說明壯族是這裡最早的居民,他們是從史前文化發展而來的。(3)壯族主要從事稻作農業,該地區史前古人類也是以稻作農業爲主,這點從前述出土的生產工具可以證明,他們之間的承襲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