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9|回復: 0

[古代科技] 红水河稻作文化(1)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7-8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环球科技报
一、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族群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地区的马雄山,东流至广西西林县与清水河汇合,称南盘江,成为贵州、广西的河界。流经广西的西林、隆林、田林和贵州的兴义、安龙、册亨等县,在贵州省望漠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红水河向东横穿广西中部,在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改称黔江。红水河干流长695公里。本文所指的红水河流域是指广西境内红水河干流及支流沿岸的21个县(自治县、市),即西林、隆林、田林、乐业、凌云、天峨、南丹、凤山、东兰、巴马、河池、大化、都安、马山、宜州、忻城、合山、来宾、象州、武宜、桂平。总面积63162平方公里,约占广西总面积的37.4%。在行政区划上涉及百色、河池、南宁、柳州、贵港五个市。

    红水河流域位于北回归线偏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年日照时数大致在1400小时―1800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7―22°C之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550.5毫米,比全国年平均降雨量629毫米和世界年平均降雨量730毫米高出一倍多。红水河流域农业可分为两种区域,一是下游的平原和丘陵梯地,适宜种植水稻。二是上游的山区。上游的山区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低山区(中丘区),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间,少数在300米左右,多分布于中山区边缘、红水河及其支流沿岸和盆地周围,坡度较缓,土热条件较好,宜粮宜林宜果。在低山断裂的相交处形成开阔的山谷和盆地,水土条件好,光照也比较充足,适宜水稻种植。二是中山区(高丘区),这些地方坡陡,日照短,耕地少而且分散,属红壤、黄壤和粘性土质,土层较厚,气候温和湿润,仍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旱谷、小米、豆类为辅。三是岩峰区(岩峰丛洼地),这些地方石山高大,山峰林立,连绵不绝。大小洼地一个个,深嵌在群山之中.地面缺少河系,地下水埋藏很深,多数洼地干旱缺水,人畜饮水困难,少数洼地易旱又易涝,只能在底部和四壁种些农作物,不适宜水稻种植。

    红水河流域处在云贵高原向华南丘陵低地的过渡带上,河床深切,坡度大,河水湍急,是广西水力资源最集中的区域,资源量占广西水力资源总量的70%以上,可以开发10个梯级电站。同时,红水河流域又是连接云贵高原和华南低地的一条重要的民族走廊,这里居住着壮、汉、瑶、苗等民族。从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文献记载看,壮族是这里的土著民族,汉族是秦汉以后陆续进入这一地区的,苗、瑶民族则是在唐宋以后才进入这一地区的。

    二、远古时期红水河流域的居民与稻作农业

    1956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调查队在广西来宾县桥巩圩麒麟山的一个洞穴里发现了1具残破的人类头骨,1件粗制石器和1件人工打制的石片,这就是后来被考古学界所称的麒麟山人。据测定,麒麟山人化石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年代距今约5―6万年。它不仅是红水河流域首次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而且也是广西发现较早的古人类之一。虽然麒麟山人头骨化石远不如柳江人化石完整,但却发现了与麒麟山人共存的原始打制石器和零星鹿牙、猪牙和田螺、鸟蛳等腹足类、斧足类动物介壳,这些珍贵的资料,对研究红水河流域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1964年到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红水河流域又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1981年,广西开展文物普查和复查工作,先后普查和复查了涉及红水河流域的南宁地区、柳州地区、百色地区和河池地区,基本掌握了上述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同时,随着红水河、大化、岩滩、天生桥、恶滩、龙滩等10个梯级电站的兴建和准备兴建,文物工作者对上述库区水淹区进行详细的专题调查,又发现了原始文化遗存54处,其中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6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48处。(1)从20世纪s0年代开始,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小范围的试掘,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工作。

    这些考古发掘给我们带来了以下信息:首先,红水河流域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息。

    麒麟山人头骨化石仅有颅底部分包括大部分上颁骨和颚骨,右侧的颧骨和大部分枕骨,三者不连续,石化程度中等。上颌骨保留有右侧的三枚臼齿和第一前臼齿以及左侧的第一臼齿和第二枚前臼齿,其余牙齿则已磨蚀到齿颈部分。头骨表面粗糙,牙齿较大。上述特征表明其属一老年男性个体。贾兰坡等古人类学家认为,麒麟山人的犬齿窝较浅,鼻梨状孔的下颚较宽,臼齿齿冠略呈长方形,枕平面的矢状弧长于项平面的矢状弧,枕内隆凸位于同一水平,和现代人十分相似,无明显原始性质。共存的动物化石均为原生种,无陶片和磨制石器,时代可能属更新世晚期,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

    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干淹岩人类化石点。干淹岩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加贵乡东南1公里处的一座石灰岩孤山上,距地表6米左右。在洞内下层黄色粘土顶部发现两枚牙齿,一枚为上右侧门齿,一枚为左下第一(或第二)臼齿,牙齿呈黄色,已石化。牙齿特征较一般猿人、尼人要进步,而与智人接近。洞内发现的哺乳类动物化石皆为牙齿,无其他骨骼,种类计有豪猪、熊、熊猫、沙獾、剑齿象、巨貘、中国犀、猪、鹿、麂、牛类。干淹岩人类化石推测其年代可能为更新世晚期。而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乡的九楞山人类化石点发现4枚人类牙齿化石,其中3枚为恒齿,1枚为乳齿。前者可能分属两个中年个体,后者属7―8岁的小孩个体。发现的动物化石以偶蹄类个体为最多,约占90%,加上长鼻类、灵长类、奇蹄类等在森林和草原生活的种类,说明当时此地为森林间有草原的环境。其中还有水栖类型,如蟹、鳄等,说明九楞山附近水域和沼泽广阔,有动物群中的象、犀等喜温动物存在。洞内外巨厚的红黄色粘土堆积和许多强烈的岩溶状态,说明当时红水河流域的今都安一带屑热带、亚热带气候,较今温暖湿润。据共存动物化石推断九楞山人化石年代亦在晚更新世。考古工作者还发掘了隆林各族自治县那来洞人类化石地点、龙洞人类化石地点、都安瑶族自治县巴独山牛洞遗址这3个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红水河流域的这些文化遗存依其内涵大致可分为遗址和人类化石地点两类。据出土的人类头骨、牙齿化石和共存物化石,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距今5―6万年。从打制石器的特点看,它们与广西相邻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密切关系。

    其次,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共发现有48处,比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说明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这一区域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而且已经出现了稻作农业。

    学者普遍认为,稻作农业最初使用的可能是石斧、石锛,后来在石斧的基础上发展成石铲。华南的石铲通称大石铲,是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的重要工具。稻田翻土,使用石铲,效率比其他石制工具大大提高。大石铲的出现,被看成是稻作农业发展的标志。而石杵、石磨棒、石球等则是新石器时代先民加工粒状食物的重要工具。农业史学家认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石磨盘和石磨棒,都与谷物脱粒和脱壳有关,而随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谷物加工工具的作用日益广泛,于是就出现了以石杵舂捣代替石磨盘、石磨棒脱粒、脱壳。“考古调查和发掘材料表明在石磨盘和石磨棒还十分盛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最后阶段,石杵就出现了”。(2)在华南珠江流域,古代粒状食物主要是稻谷。小米(粟)的原产地不在华南,至今华南仍很少种植。小麦是唐代才传人华南的,高粱、玉米的传人更是后来的事情。因此,学者普遍认为,华南珠江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杵、石磨棒和石球等,是远古人类加工稻谷用于脱粒和脱壳的重要工具,它们是伴随着稻作农业的出现而出现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石斧、石锛、石铲、石杵、石磨棒、砺石、石夯、石球、石纺轮、石锤、石制刮削器等大批石器。许多石器加工精细,如一些双肩石斧、石锛大多用深灰色的砾石磨制而成,有些磨成斜刃;石铲有的加工比较精细,有的仅作刃部加工。陶器是人类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创造。“从民族学资料来看,在陶器出现之前,人们煮食往往是用动物的胃作为容器,或采用石烹法,即在木器内盛水和食物,然后不断地往水中投掷烧热的石块(一般称作烧石),将水煮沸。而比这更早的时期,人们只能用烧烤作为熟食的方法”门’。唯有到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粮食成了人们的主食以后,“制陶技术才真正发展起来,相传‘神农耕而作陶’,正反映了农业和制陶的关系”(4)。陶器的出现是农业出现和人类开始过上定居生活的重要标志。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基本相同,说明新石器时代红水河流域的古人类已学会制造陶器,并从事稻作农业和开始定居生活。

    第三,红水河流域包括稻作农业在内的原始文化的创造者,是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原始居民。红水河流域原始文化从距今5―6万年前来宾麒麟山人文化遗存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忻城三堆大石铲文化遗存,一直都连续不断地发展着,没有中断。一般来说,制陶、农业、驯养业是定居生活的基本要素。如上所述,从考古发现看,红水河流域的人类很早就学会制陶,并从事稻作农业,过上了定居生活,成为这一流域的原始居民。定居是使氏族向部落转化的重要条件之一。部落的发展,就形成了以后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土著民族。根据考古学、民族学资料分析,壮族是红水河流域的土著民族,也是该流域史前人类的传承者;(1)红水河流域的柳江人、麒麟山人均属智人阶段,根据体质人类学测定,他们与现代壮族有传承关系。(5)(2)现在红水河流域的地名中以含“那”、“板”、“都”等为最多,这些都是壮语地名,说明壮族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他们是从史前文化发展而来的。(3)壮族主要从事稻作农业,该地区史前古人类也是以稻作农业为主,这点从前述出土的生产工具可以证明,他们之间的承袭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