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9|回覆: 0

[古代科技] 技術進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農業(3)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9-6 08: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網理論
2.浙江東西的治水治田成績
    兩宋浙東治水治田的成績是很顯著的,【宋史・河渠志】有關『東南諸水下』已記其大要,有關地方志書則有詳述,散見於近人著述中多有發微,因為篇幅關係難以俱引。現將有某些特色的工程簡述如下,以為分析的例證。
    浙東水利向以蓄水防潮兩利為目的。但是,自北宋政、宣以後,政府出於廣啟財源、地主出於兼併土地和南渡人戶增口對耕地的需要等原因,江南圍湖墾田之浪潮日益兇猛。如明州與越州『陂湖專溉農田,自慶曆中始有盜湖為田者,三司切責,漕臣嚴立法禁。宣和以來王仲嶷守越、樓異守明,創為應奉,始廢湖為田,自是歲有水旱之患』[14]。這裏所說的王、樓二人廢湖為田事就是指政和中明州守臣樓異倡議廢廣德湖為田和宣和中越州守臣王仲嶷倡議廢鑑湖為田,其結果使兩湖的蓄水灌溉之利盡失,水旱之患隨之而起。為了保護瀕湖農田,南宋始重新浚治兩湖。紹興五年(1135)明州守臣李光奏請廢罷廣德湖的湖田,『盡復為湖』;乾道五年(1169)守臣張津又言東錢湖因豪民包占、種植菱荷使湖水障塞,原有四閘七堰,可灌田五十萬畝的東錢湖水利因此盡失[15]。直至淳熙三年(1176)才重新加以疏浚。嘉定時東錢湖再次被豪民侵佔[16]。至於鑑湖在南宋隆興年間才開始還田為湖。紹興元年(1163),紹興府守臣吳芾言:『今欲發四百九十萬工,於農隙接續開鑿。』二年吳芾又言:『修鑑湖全藉斗門堰閘蓄水,都泗堰閘尤為要害……』『其後芾為刑部侍郎,復奏:開鑑湖,溉廢田二百七十頃,復湖之舊。又修治斗門堰閘十三所。夏秋以來,時雨雖多,亦無泛溢之患,民田九千餘頃悉獲倍收,其為利較然可見"[17]。至於浙東其他州府治水治田情況,權且從略。
    浙西的治水治田除上述之捍海石塘外,主要是西湖的整治以及臨安等地陂塘的整治、修築。西湖在五代錢氏統治時曾進行疏浚。五代末宋初又『水涸草生,漸成葑田』。慶曆元年(1041),鄭戩知杭州,發縣丁數萬,開闢西湖葑泥,使之不再湮塞,『民賴其利』[18]。元v中,蘇軾知杭州,又奏請治理西湖:『請降度牒減價出賣,募民開治(西湖)。禁自今不得請射、侵佔種植及臠封為界。以新舊菱盪課利錢送錢塘縣收掌,謂之開湖司公使庫,以備逐年顧(雇)人開葑、撩淺,縣尉以管勾開湖司公事系銜。軾既開湖,因積葑草為堤,相去數裏,橫跨南北兩山,夾道植柳林,希榜曰:蘇公堤。』[19]在蘇軾之後,李偃在政和五年(1115)知杭州時也『乞依六和寺岸,用石砌疊』[20],防止海潮沖毀捍海堤塘。
    臨安的其他水利工程有記載者不下數百處,大都稱為堰、塘。著名的堰有千秋堰,唐五代時築並復置,後廢棄不用。北宋宣和間修斗門(即千秋堰斗門與西函斗門),接天目山來水,『溪水漲則下板以防水人,溪水退壩中水高則啟板以泄之。旱則修千秋堰以遏溪流,令水自斗門人南渠河,以灌安樂鄉之田』。另有澄水閘,是專為節制人西湖之水而置的。『始因錢(塘)湖門內諸山之水分流為三道,雨甚則泥滓侵蝕西湖,故於錢(塘)湖門之北城下置海子口,流出省馬院後,為小渠引水直至澄水閘人湖』。此外,還有南閘分方家峪之水至長橋下人湖[21]。
    從上述例子看,浙西的臨安,無論西湖或其他堰塘都曾經認真整治,在堰的修築上,配置斗門控制水量,比較科學;而且西湖(錢塘湖)的防淤塞問題有新的措施,即於人湖水道置『海子口』,分流水道,讓山水帶來的泥滓沉澱,然後引流人湖。在湖外水道清淤比湖中清淤方便省工,值得肯定。
    3.湖南、江西的治水治田成績
    洞庭湖區和瀟湘流域是湖南的主要農業區,宋時該地區的農業發展已有相當規模,這種發展也得益於治水治田的成就。先說長沙,據清人呂肅高修的【長沙府志】所記,長沙府各縣陂、塘、堰、湖甚多,其中有些水利工程是唐宋以來就有的,代代疏浚整治。其次是潭州,『五代馬氏於潭州東二十裏因諸山之泉築堤瀦水,號曰龜塘,溉田萬頃。其後堤壞,歲早民皆阻飢』。南宋高宗時守臣呂頤浩治潭,『始募民修復以廣耕稼』[22]。岳州瀕臨洞庭湖,地勢卑下,人居多重屋(宋代民居多子屋,罕有二層以上樓屋),所耕之田自必築堤。岳州的堤壩有白荊堤、偃虹堤等處,堤內即陂、塘。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云:『湖湘間,南風三日則陂塘積水耗減已盡,土人謂之南馬杓。』
    江西的治水治田規模比湖南似乎大得多。【南昌縣誌】卷五【河渠志上】云:『南昌縱橫百裏,平衍卑下,水、土各居其半。旰、贛兩河交會其間,經流貫於域中,緯流絡其上下,宜稻穀,民勤耕稼。唐武陽郡公韋丹,始築堤十二裏以障江,鑿陂六百所,溉田萬頃,水利以興。』[23]由此可知,南昌水利之興始於唐韋丹刺洪州之時;南昌地區水利主要目的是築堤防洪與鑿塘防旱。南昌舊志所載堰塘尚有一百七十多所[24],大體上反映了唐以後南昌縣水利的規模。
    就整個江西而言,水利與農田建設有較大發展,有的學者稱之為『飛躍』發展,如文士丹先生在【東吳一一南宋時期江西的農業科學技術】一文中寫道:『宋代的江西,水利事業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各類水利工程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期。唐代的江西總共興修大、中型水利二十處,宋代卻興修了三百二十處,是唐代的十六倍。僅僅是王安石熙寧變法時期,江南西路(約當今江西)就興建了各種水利997處,灌溉面積達4675頃。南宋淳熙元年(1174),江南西路共修陂塘溝洫2245所,可灌糧田44244頃(據【江西通志】)。寧宗時,江州(今九江)曾修陂塘數千個。天聖(1023―1032)、明道(1032―1033)年間在豐城築有石堤,南宋時又多次修治並增築子堤,加長石堤。范成大說:豐城「沿石堤甚宇,密如錢塘,不如是則頹齧不可保聚」。修築石堤是水利工程技術較高的反映,能把石堤修得平坦寬闊,其密封度可與錢塘的堤岸相比,更能反映出修築的水平。』[25]
    江西鄱陽湖圩田的開發始自南宋末元初,所以還未形成為浙東那樣的圍湖墾田問題,既無圍墾,新的水利問題當然無從談起。當時的鄱陽湖區還保持着優越的生態環境。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