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5|回復: 0

考古专家:我们对良渚文化的了解,还不到20%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4-20 0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钱江晚报
本报记者 马黎/文 李翔/摄 
  “这是一座男性的墓葬,墓坑中的这些遗物都是随葬品,与生活中的实用器有较大的区别,实用器更大更结实。”站在一条高高的隔梁上,一块不透明黄色塑料布被工作人员缓缓掀开,在记者眼前,一个长方形的墓葬,露出了真面目。除了鼎、豆、罐等陶器外,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道一道拱起的“纹路”,那是墓主人残存的骨架。在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中,这是最新“出土”的一座墓葬,被命名为M326,距今已有4000多年。
  上周五,“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的上榜,使良渚文化研究又迈进了一大步。还来不及放松一下,这两天,玉架山遗址发掘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楼航又“泡”在了发掘现场里。清理、照相、绘图、编号、起取,遗址中发掘出的每一个墓葬、房子、灰坑等等遗迹,都要做详细的记录,“尽可能还原出当时这个大规模、高等级聚落的完整模样。”
  这里曾是什么:玉架山聚落,贯穿良渚文化始终 
  发现的6个环壕,构成了一个良渚文化的完整聚落,但发掘研究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记者采访当天,还有一个研究人员正在家里修复陶器,做泥巴剔除、拼对、粘合的工作,“之前的工作是以发现为主,接下来得把活儿做细了。”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当时的居民来说,环壕究竟有什么作用?
  楼航(以下简称楼):这里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洪水。良渚人为了躲避洪水,只能把生活场所建高一点。除了依山造址,大多数是采取堆筑土台的形式,这样水不会漫上来。
  这些环壕的平面形状均大致为圆角方形,略呈正南北方向。开挖壕沟的同时,将环壕内部填高,形成可供居住和埋墓的土台,壕沟形成后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同时也具有水陆交通和生活用水的功能。他们死了之后,也埋在这里,这次清理出的400多座墓葬,就是证据。
  记:这次还发掘了一个目前为止该遗址最高等级的女性显贵大墓,听说发掘时,还动用了警察保护。
  楼:是的。那是在2010年5月底,这个墓葬从疑似、琢磨、发现到清理完成,前后花了一个多月。开始发掘时,我们始终觉得那块土色有异样,但又找不出清晰完整的墓坑线,反复地铲刮地面,折腾了很久。
  后来终于有一天,我们画出了棺、椁、坑线,下狠心要把它挖出来。那天上午快收工的时候,终于发现了陶器。经过仔细的清理后,我们发现了琮式镯、平顶透雕刻纹冠状玉梳背等精美器物,从出土的随葬品分析,证明她的身份为女性贵族。
  记:玉架山遗址的发现,对于我们研究良渚文化,有些什么帮助?
  楼:良渚古城是当时的都城,但是光知道了一个城,良渚文化的社会结构还不够立体,就像如今的城乡结构,你了解了城市,那么郊区、乡镇如何分布,也应该有了解。我们需要对社会组织、构成和关系,有全面的掌握。玉架山的发现,便是很好的材料。
  玉架山遗址从良渚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晚期。如果说良渚古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么玉架山就是它的附属地,是良渚文化的次级中心聚落。良渚文化跨度有1000年,这个聚落也延续了1000年,它贯穿了良渚文化的始终。
  价值在哪里: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标志之一
  玉架山遗址位于余杭经济开发区万陈社区,西距良渚古城20千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合作,从2008年10月起,便对玉架山遗址开始全面钻探调查与发掘。
  记:现在有一些保护遗址的具体计划吗?
  楼:做遗址公园,建一个现场博物馆,都有可能。对于已经了解清楚的墓葬,我们要保护。有一些区域下面可能是墓地,我们暂时可以不挖。今后的任务主要以学术上的突破为主。
  记:在玉架山遗址入选“十大”之前,像雷峰塔、良渚古城也是当年浙江入选的“新发现”,如今的保护现状如何,还有一些新的发现吗?
  楼:2007年良渚古城本身发现了城墙以后,又挖出了城门,找到了它的外郭城,发掘了两个遗址,一个叫美人地,一个叫里山。其中,在美人地发现了良渚古水系、河道分布。还发现城内一个核心的高土台叫“莫角山”上,有宫殿的基址,然后进行了钻探。
  记:对良渚文化的研究持续了70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楼:在玉架山周边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经调查和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已经有20多处,遗址分布还是比较密集的。
  良渚古城是一个最高等级的聚落,一般国际上认可中国文明到商代为止,距今3700年左右,而良渚古城的发现,是证明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的标志之一。但这七十多年发掘下来,实际上,我们对良渚文化的了解,有没有20%,还很难说,空白点还很多。考古就是这样,不知道的永远比知道的要多。
        来源:钱江晚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