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5|回復: 0

[汉语语法] 尽善尽美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0-10-14 14: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101014143025132.jpg

出处: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解释: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典故:
这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韶》乐是远古氏族首领舜那个时代的一种乐舞,传说它的创作者是当时著名的乐官夔,内容是歌颂舜能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前辈尧的功德。传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孔子为《韶》乐感动,一是因为它美妙无比;二是对古代贤君舜有无尽的向往。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是美与善的统一。而听到周武王时的《武》乐时,孔子就认为它“尽美也,未尽善也”,因为宣扬的是武力,所以在孔子看来,就不那么符合“善”的道德理念了。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之后,“尽善尽美”就成了儒家学派对音乐、舞蹈以及其它艺术的审美理想。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