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0|回復: 0

[汉语词典] 汉语言发展中偏义复词的变化(1)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1-12-22 15: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方教育
摘 要: 汉语言发展中词汇的变化发展最为明显,而偏义复词的变化更具有代表性。本文分五个部分逐次分析了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其结构、意义都与现代汉语中有显着的不同,分析了在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在结构和意义上的特征,并从这些对比分析中总结出偏义复词在不同历史阶段随时代发展所产生的变化。
  关键词: 汉语言发展 偏义复词 发展变化
   一
  在汉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语音、语法与词汇三个方面都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相比较而言,词汇的变化发展是最为显着的,它几乎是在不停地随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①有些词语古代常用但现代少用或几乎不用了,有些词古今意义或大同小异或完全不同,也有些词在结构上和表达运用上与古代大相径庭。我们常见的汉语中的偏义复词的变化也是很有特色的。解惠全《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②宋学农《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③周本淳《古代汉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④上述观点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汉语发展运用的实际语言情况看,这些概念已认识到偏义复词的共性,而对偏义复词由于时代发展变化所表现的不同还认识不够。这里我们对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在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的表现与现代汉语中的情况加以比较分析,看看偏义复词在汉语发展中的变化。
  二
  古代汉语中,从结构上看,偏义复词表现为:一是大部分双音合成词都经历了一个由词组逐渐凝固为词的过程,有一个很长的临时组合阶段,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现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例如:
  1.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诗经・邶风・绿衣》)
  2.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例1“衣裳”联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2“衣裳”无偏义,“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各自原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
  3.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
  4.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例3“国家”无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例4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
  5.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
  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例5“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例6“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失”指“失败”,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
  7.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汉书・张汤传》)
  作为偏义复词的“短长”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够紧,允许颠倒成“长短”,而“长”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按张安世的话,意思是不要自己夸张,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实际意义。
  8.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议》)
  “缓急”无偏义,“缓”指“缓和”,“急”指“急迫”,是单音词连用。
  古汉语偏义复词结构上的表现之二是,没有固定的组合形式,可以任意组合替换,陪衬语素不定位,时前时后。如:
  9.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韩非子・初见秦》)
  10.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
  例9“利害”偏用“利”义,“害”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0“利害”偏用“害”义,“利”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11.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短长”偏指“长”,“以为殊无短长”即认为很没有能耐。“短”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12.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1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例12“出入”偏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3“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14.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行》)
  15.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例14“死生”只偏向“生”义,“死”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5“死生”偏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在后。这些例句都说明,陪衬语素具有不定位时前时后的特点。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