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59|回覆: 0

[漢語語法] 『鑿壁偷光』謬誤考

[複製鏈接]
家鄰 發表於 2011-9-30 10: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浪網
一、引言   


    『鑿壁偷光』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其選自漢【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意思是說西漢的匡衡,他出身農家,家道貧寒,夜裡點不起燈,不得已鑿壁借鄰家的燭光讀書,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  


     二、質疑  


    可是仔細一想,這個成語故事的真實性卻很不靠譜:  


    首先,據【漢書】載:『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絕人。』這說明匡衡年輕時在外拼命打工,把辛苦所賺的錢全用來讀書。就算當時物價再高、地主再怎麼剝削,他不至於連晚上買根蠟燭或者油燈的錢都沒有吧?  


    其次,『衡乃穿壁引其光』,這句話顯得非常含糊:當時匡衡鑿穿的是自己家的牆壁?還是鄰居家的牆壁?抑或共用的牆壁?眾所周知,古代住宅跟我們現在的居住樓不同,都是獨門獨戶,有嚴格的宅界,一般說來富裕人家都還設有圍牆,因此匡衡與鄰居家『共用牆壁』首先可以排除;匡衡鑿穿自己家的牆壁看勢必也是徒勞的,畢竟鄰居家不可能把點着的蠟燭放在他家的牆邊;所以唯一可能的就是匡衡鑿穿了鄰居的牆壁――但這顯然是『違法』行為啊,實在為一個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不齒!  

    最後,就算他『冒天下之大不韙』真的鑿穿了鄰居家的牆壁,形成了一個牆洞『以書映光而讀之』,這也還是人難以置信:屋內蠟燭的燈光柔弱,其有效照明範圍小,通過牆洞的光線能看到字跡嗎?  


    所以,筆者大膽推測,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極有可能是後人杜撰的!  


    三、調查  


   『鑿壁偷光』的故事,不僅匡衡本人並沒有這方面的自述,其同時代的文人雅士也沒有旁證資料,在權威正史【漢書・匡張孔馬傳】中的『匡衡傳』中也是隻字未提,該故事僅見於【西京雜記】  


    那【西京雜記】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  


   【西京雜記】是中國古代筆記小說集,該書寫的是西漢的雜史。記錄了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其中有人們傳為佳話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等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皆首出此書,而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上面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  


    關於【西京雜記】的作者,自初唐以來,就眾說紛歧。有的說是漢代的劉歆;有的說是東晉的葛洪;有的說是南朝梁的吳均或蕭賁;還有的說是一個不曾傳下名字的人。據余嘉錫先生考證,【西京雜記】實際上是葛洪利用漢晉以來流傳的稗史野乘、百家短書編集而成,故意假劉歆【漢書】以自重。  


    綜上所述,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最多只能算是個『美麗的傳說』而已!  


    但問題的關鍵是這個故事編造的太荒唐了,太離奇了,一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故事居然會堂而皇之收集在【西京雜記》裡――其背後是否有着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匡衡到底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四、揭露  


    中國人誰都知道宋朝有個人人唾棄的秦檜,他本是狀元出身,滿腹經綸的秦檜不把自己的學問用在正道上,卻挖空心思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但是,現在卻少有人知道,西漢時期也出過一個類似於秦檜這樣的丞相,這個人,就是西漢王朝的漢宣帝、漢元帝和漢成帝三個王朝時期中的學問做得名滿天下的丞相匡衡――正是前面提到『鑿壁偷光』的主人公!  


    匡衡陷害的是提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民族英雄陳湯!雖然同是丞相,但匡衡的品行比起似乎秦檜更卑劣,因為他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貪官: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他的封地在臨淮郡僮縣(今安徽省泗洪縣西北),計3100頃,南以閩陌為界。由於所屬郡縣官吏的疏忽,在疆域圖中誤將閩陌當成了平陵陌。這下他的封地比皇帝封給他的實際面積多了400頃。匡衡明知其中有誤,卻對將這些土地的租金占為己有。就這樣過去了十多年,郡里一直沒有發現。  


    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郡中重新勘繪疆域圖,發現了這個錯誤,就上書丞相府,要求把多劃給匡衡的400頃土地收回。匡衡接到郡里送來的文書,召集了自己的親信、佐吏趙殷,對他說:『主簿陸賜故居奏曹,習事,曉知國界,署集曹掾。』第二年,全國各郡將測繪的數據上報朝廷,匡衡又問趙殷:『曹欲奈何?』趙殷回答說:『賜以為舉計,令郡實之。恐郡不肯從實,可令家丞上書。』匡衡不想給別人留下口舌和把柄,就說道:『顧當得不耳,何至上書?』後來,郡中沒有辦法,只得把這多劃的四百頃土地歸還給樂安侯,匡衡對此也欣然接受,並派人將這四百頃的田租全部收回。  


    匡衡的這種行為,觸犯了當時的法律――主守盜律。主守盜,即所謂掌管國家財務而監守自盜,這是一種嚴重的瀆職行為。漢代的【九章律】中規定:『律,主守而盜,直十金,棄市。』價值十金就要判處死刑,匡衡盜收數量如此之大田租,情節嚴重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九章律】的規定,理應當斬。但成帝礙於他是父皇的老師,將其免為庶人,一抹到底,卻沒有治他死罪。  


    不久,匡衡老死於家中,給當時人們留下了一個不顧廉恥的醜惡形象。  


   五、真相  


    漢元帝上台以後,摒棄了長期以重用儒生,以儒治國,使漢朝的治國之道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此,經學教條化的學者官僚控制了朝政,他們以【春秋】為斷獄的標準,以【尚書・禹貢】的內容來治理黃河,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問題,都要從儒家經典中尋找解決的方法。這樣做的結果,正如宣帝所說:「俗儒迂闊」、「不達時宜」,致使朝政日漸腐敗。就在這種日益崇儒的氛圍中,匡衡粉墨登場了。  


    匡衡之所以能如此快的青雲直上,爬到了仕途的巔峰,靠的就是他最擅長的儒學。大凡國家有事,他都依據經書,來闡明自己的意見,這也正投中元帝的胃口!但就是這樣一位滿口仁義道德的謙謙君子,滿腹卻是損人利己!  


    不難想象,匡衡作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大儒、位高權重的丞相,因貪贓枉法一下子淪落為一個罪犯――在當時人民心中會是來多大的震撼和憤慨!但漢成帝顧及顏面,極為低調了處理了這件事,這在【漢書】中得以體現:『…勿治,丞相免為庶人,終於家』(沒有判刑,只是免職城了百姓,最後死在老家),  


    這位因『偷光』聞名天下的布衣宰相,卻在晚年也因為這個『偷』(偷地)字而身敗名裂。假如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是虛構的,那這和他『偷地』是否有着某種必然聯繫呢?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是應該有的:  


    匡衡被捕後,頓時成了人們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儒家的學說和形象遭到了嚴重的毀壞和打擊,但由於朝廷為這事低調擺平,公開批評和譴責匡衡顯得不合時宜,於是人們紛紛通過『借喻』的春秋筆法來諷刺匡衡的人品和儒家的迂腐。  


    『鑿壁偷光』很可能就是當時文人墨客諷刺匡衡之作,並將之與他『偷地』的事巧妙地聯繫了起來,進而說明匡衡年輕時就是個人品低下的書呆子――他為了能讀書,居然在鄰居家牆壁挖了洞――即便他學問再高,也是小人行為!  


    由於匡衡當時的影響較大,這則民間『故事』便以訛傳訛地被【西京雜記】收入。  


    六、佐證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西京雜記】『鑿壁偷光』後面還記錄了一則匡衡的軼聞:  


    橫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意思是說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為他編寫了一首歌謠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請匡鼎來。匡鼎來講授【詩經】,能解除人們的疑問和憂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們竟是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鎮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同這個人討論【詩經】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他,對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麼來了。』不顧匡衡而去。  


    從上面的文字中,更增加了筆者對匡衡『鑿壁偷光』只是民間軼事的推測。試想,就算匡衡講經說法再好,也不可能給他寫頌歌吧,就算是有,也應該是官方之為,不可能是普通百姓;至於聽他講經後就能開懷大笑,也過於誇張了吧,畢竟匡衡不是在說相聲,他是在正襟危坐地傳道解惑;而最後那個爭辯不過匡衡的儒士,才是真正的大儒,因為假如匡衡真的能以理服人的,這位儒士應該叩拜行大禮致謝才是!可他選擇的卻是奪路而走,應該是不想跟辯下去了,他這種『遠小人』的行為,反而諷刺了匡衡的講經是多麼的荒誕和迂腐!  


    縱觀匡衡一生的言行,可以發現,他這個人雖然借孔子言論來抬高自己,但是,他的言行價值觀取向,則說明他並非真孔門弟子。  


    當時,國家出現了一系列自然災害,但匡衡沒有給皇帝提出任何賑災抗險的具體政治建議,他卻要求皇帝立即實行國家道德風化建設,他上奏說『道德弘於京師,淑問揚乎疆外,然後大化可成,禮讓可興也』,好像只要國家道德倫理制度被強化了,自然災害就可以因此消除,侵略中國的外敵也就可以自然退卻,人民大眾的肚皮就自然會飽,老百姓的生活就從此會蒸蒸日上一般。  


    匡衡的這種令今人都瞠目結舌的迂腐理論,可以想象,當時的大儒對他只能是『敬而遠之』了!其實,滿腹經綸的匡衡一生中並沒有幹過什麼對國家社會有益處的事情,他這個當時名滿朝野的大才子甚至沒有給後人遺留一篇像樣的文章!  


    七 、反思  


    一個窮小子只要『鑿壁偷光』苦讀書,居然就能夠讀成三公之首的丞相,這,當然叫那些中國讀書人羨慕了,這不就是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楷模麼。所以,這匡衡也就成為了中國曆朝歷代讀書人的讀書做官的典範人物了。  


    但是,非常奇特的是,大概是由於歷朝歷代文人為尊者諱的原因吧,恐怕也是因為讀書人的惺惺惜惺惺的原因吧,後世的中國人對這個醜陋到了極點的匡衡,則是非常崇拜的,因為,他的『鑿壁偷光』故事通過讀書人們的傳播已經是家喻戶曉,  

   
    但是,大家只要了解這匡衡的畢生『業績』,你就會噁心這匡衡了,你也就自然會懂得一個道理,即,如果人們不懂得應該怎麼樣做人,死讀書是沒有用的,匡衡不就最後落得了個人財兩空、聲名狼藉的悲慘結局嗎?!  
    
  知識,不過是一種人的能量積蓄而已,知識本身與知識運用中的價值觀,並不是一回事情!一旦某個人沒有學會怎麼去做人,不懂得知識應該為國家社會和人民大眾謀利益的基本道理,那麼,他知識越多,他可能對社會的危害性也就越大!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中國的小學教育中,應該取消這個『鑿壁偷光』的語文教育內容!,把匡衡這個醜陋的中國讀書人永遠驅除出中國兒童教育的教材!  


    一定要讓孩子們了解到――『鑿壁偷光』這個成語不是褒義詞,而是貶義詞!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